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日常护理:让关爱成为常态

  • 16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日常护理:让关爱成为常态封面图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日常护理:让关爱成为常态

01. 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心灵的过山车 🎢

有些人一时像打了鸡血,做事风风火火,几天后却突然变得一言不发、不想出门。其实,这并非简单的心情不好,这就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它像过山车一样让人的情绪在高空与低谷间来回穿梭。

简单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的情感体验极度波动,在"躁狂期"时兴奋、精力充沛,容易冲动决策;而到了"抑郁期",他们可能变得沮丧、无助、失去兴趣。这样的反复变化会影响工作、学习、家庭关系,甚至自我认知。

情绪阶段 主要表现 生活影响
躁狂期 兴奋、精力旺盛、话多、冲动 可能乱花钱、关系紧张
抑郁期 低落、乏力、兴趣缺失、少言寡语 工作效率低、社交减少
🌱 Tips: 情绪波动不是懒惰或任性,是真实的心理困扰。

02. 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规律是良药 🕰️

双相患者的情绪受环境和身体状态影响极大。家里有位28岁的男性患者,过去总是倒夜班、饮食随意,后来调整了作息时间,情绪起伏慢慢变小。这说明规律的生活有利于情绪控制。

  • 固定睡觉和起床时间,帮助身体建立稳定的生物钟。
  • 每天安排三餐,不要跳过早餐或暴饮暴食。
  • 生活计划表,可以手写时间表或用手机APP,提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事项。
简单作息时间表示例
7:00 起床
8:00 早餐+轻松散步
12:00 午餐+休息10分钟
22:00 准备睡觉
✅ 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可以减缓情绪大幅波动,让主动管理成为可能。

03. 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倾听与理解 👂

有时双相患者会突然改变主意,或用激烈的言语表达情绪。家属和朋友此刻如能静静地陪伴和聆听,胜过一大堆说教。研究显示,良好的家庭支持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Perlick et al., 2007)。

🌻 试着问问“你最近感觉怎么样?”而不是直接纠正他们的行为。
  • 耐心倾听:对患者表达不加评判,及时给予回应。
  • 鼓励沟通:用温和语气主动交流,让患者感觉被理解。
  • 共同参与决策:家庭参与治疗方案讨论,让患者有安全感。

其实,哪怕只是平时一起吃个饭,或者陪着散步,都比任何心理课程来得直接有效。

04. 识别情绪变化:早期干预的价值 🌡️

情绪细微变化往往是调整干预的关键。比如有位35岁女性,家人发现她开始频繁通宵、偶尔对兴趣失去热情,随后持续表现出工作动力减退,这些信号就是早期干预的时机。

🔍 如果发现以下变化,建议及早关注:
  • 兴趣忽冷忽热,短期内变得对平时喜欢的事物漠不关心。
  • 偶尔做事效率低,注意力难集中。
  • 轻微睡眠紊乱,如入睡时间变得不规律。
早期识别提示表
轻微或偶发症状 持续或严重症状
偶尔失眠、短时心情低落 连续几周低落或极度兴奋
时有注意力不集中 完全无法工作学习

05. 药物管理:合理用药与遵循医嘱 💊

药物治疗双相障碍是基础,但随意停药或自行换药会带来风险。常见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如锂盐)、部分抗精神病药和新型抗抑郁药,每种药物作用机制有区别,针对不同阶段有效(Geddes & Miklowitz, 2013)。

💡 用药小贴士:
  • 每日按时服药,最好依照医生计划,用药时间、剂量都不要擅自更改。
  • 定期复诊,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药物方案。
  • 发现药物副作用及时与医生沟通,不要自行停药。

实际案例:有位42岁男性患者,因工作压力大,私自停药一周,结果出现急性复发,病情比原先更难控制。这个例子也提醒我们,慢慢地与医生沟通,每一步都不能省略。

常见药物作用分类
药物类型 主要作用
锂盐 稳定情绪波动
抗精神病药 缓解躁狂症状
抗抑郁药 改善抑郁状态

06. 进行积极的生活干预:让兴趣回归 🎨

有不少双相患者表示:"做自带节奏的运动、找喜欢的兴趣、定期去参加聚会,让生活慢慢有了色彩。"其实,每一次小小的行动都会让恢复变得主动而且有希望。

  • 培养运动习惯:比如每天慢跑30分钟,有助于神经递质的平衡,同时缓解压力。
  • 参加社交活动:与朋友聚会聊聊天,人的交流能拉近距离,减少孤独感。
  • 发展兴趣:绘画、音乐、园艺等兴趣可以转移注意力,提升自我价值。
🌈 选择喜欢的活动,每周定一个小目标,比"强迫自己开心"有效。
生活干预举例
推荐活动 健康益处 备注
慢跑 改善血清素水平,稳定情绪 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园艺 放松心情,提升幸福感 可与家人共同参与
绘画/音乐 激发创意,自我疗愈 无压力随时参与
🍀 实际上,哪怕只是每天抽十分钟读读书,也能改善情绪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 Perlick, D. A., Rosenheck, R. A., Miklowitz, D. J., et al. (2007).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family burden in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s, 9(3), 262–273.
  • Geddes, J. R., & Miklowitz, D. J. (2013).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1(9878), 1672–1682.
  • Berk, M., Kapczinski, F., Andreazza, A. C., et al. (2011). Pathways underlying neuroprogression in bipolar disorder: Focus on inflammation, oxidative stress, and neurotrophic factor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5(3), 80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