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无痛手术新纪元:胸腔镜手术中的镇痛与切口疼痛管理

  • 5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无痛手术新纪元:胸腔镜手术中的镇痛与切口疼痛管理封面图

无痛手术新纪元:胸腔镜手术中的镇痛与切口疼痛管理

01 了解胸腔镜手术:微创改变大 🚀

周末在小区公园,总能听到遛弯的叔叔阿姨聊起自己的手术经历。提到“胸腔镜手术”,不少人会说:“我身边某某做了,只留了几个小口子,术后恢复很快。”

胸腔镜手术说起来就是用细长的器械,通过1-3厘米的小切口,在摄像头指引下完成原本需要大开胸的操作。
相比传统开胸,这种方式切口小、出血少,感染风险也下降了。医生操作时,能更清楚地看到内部结构,病灶处理得也更精准。恢复快,疼痛轻,不少人一周内能自己下床走动。
手术方式 切口数量&大小 恢复时间 感染风险
传统开胸 1个,15-20厘米 1个月及以上 较高
胸腔镜 2-3个,1-3厘米 7-14天 较低
小贴士: 胸腔镜主要用于肺部结节、纵隔肿瘤等诊疗,部分胸外伤、老年患者也越来越多选择微创方案。

02 麻醉的作用有多大?

手术中最让人害怕的,其实是疼痛。所幸,现代麻醉做得越来越细致。从你走进手术室,到术后第一天,麻醉医生“隐形守护”着舒适体验。

  • 全身麻醉:患者全程在睡眠状态下,彻底隔绝痛感和手术相关的紧张。
  • 区域神经阻滞:例如肋间神经阻滞,直接阻断手术部位痛觉信号,手术后苏醒也能获得长时间镇痛。
  • 辅助药物镇痛:根据个人体质使用不同的镇痛药物,让术后不适降到最低。
🔍 术中、术后的镇痛处理,是手术成功和顺利恢复不可或缺的部分。
病例提醒: 一位58岁的女性,因左肺结节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当天因提前完善了肋间神经封闭,晚上基本未感明显切口疼痛,第二天就能顺利下床行走。

03 切口疼痛的形成机制:从神经到组织 🧩

说到底,为什么切口会疼?主要有三个方面:
  • 组织损伤: 手术切开皮肤、肌肉、肋间组织,身体本能启动“告警”,释放炎性因子,引发局部红肿、痛感。
  • 神经敏感: 切口附近有肋间神经,这些神经像网络一样,稍有刺激就很敏感。手术刀划过或钳夹肋骨,往往会让痛觉信号快速传递。
  • 炎症反应: 身体“自我修复”会带来免疫细胞聚集,从而刺激周围神经,导致持续痛感,有些人术后3-6个月还会持续感到“胀”“刺”“麻”。
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切口刚缝好就不疼,有的人同一位置却持续敏感。遗传、慢性疼痛病史有关。

04 传统与新兴镇痛方式的碰撞

镇痛怎么做?方式越来越“多条腿走路”。
方法 核心机制 优点 适用人群
口服/静脉药物 全身作用,抑制神经传导 使用便捷,控制多种痛感 术后大多数患者
硬膜外镇痛 脊髓外层封闭疼痛信号 术后持续镇痛效应佳 高风险、耐药者
神经阻滞 针对肋间神经、胸壁神经 靶向效果明显,减少全身药副作用 局部重点镇痛需求者
局部麻醉药物注射 切口周围短时封闭神经 操作简单,短期有效 轻中度疼痛患者
💡 小差异有大不同:每位患者的镇痛方案,都应因人体质和手术类型个体化调整。

05 多模式镇痛实践:组合更有效🌀

简单用药止痛效果有限,越来越多医院推行“多模式镇痛”——也就是把不同类型的镇痛手段组合,达到最佳舒适度。
  • 术中用肋间神经阻滞+术后短效口服镇痛药,减少单一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 局部麻醉加入非甾体抗炎药,帮助缓解炎症反应引起的持续痛感。(参考:Joshi & Ogunnaike, 2005)
  • 对于痛感敏感、既往疼痛体验不佳的患者,可以在术后辅助物理镇痛法(如低强度冷敷)减轻局部肿胀。
多模式镇痛带来的好处: 痛感下降,复原速度快,减少慢性疼痛后遗症,住院时间也能明显缩短。
实际案例: 41岁的男性,术后曾有疼痛加重史,本次术中加入神经阻滞和多模式止痛方案,72小时疼痛评分(0-10分)维持在2分以下,第三天自感活动自如。
镇痛措施组合 获益特点
药物+神经阻滞 短期和长期痛感都能控制,避免药物副作用积累
物理镇痛+局部麻醉 加速局部恢复,减轻切口肿胀和僵硬

06 患者自我管理与护理建议 🛌

手术后,医生的帮助很重要,但患者自身的管理也能带来更好体验。小细节做好,疼痛自然不会成为“拦路虎”。
  • 保持切口干燥清洁:淋浴时用防水贴保护切口,避免细菌侵入。
  • 主动告知疼痛情况:不用“扛着”,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方便及时调整止痛方案。
  • 按指导早期活动:术后1-2天可在医生陪同下缓慢活动,防止血栓和恢复僵硬。
  • 适当分散注意力:阅读、听音乐、与家人聊天,都能降低对症状的关注。
  • 规律营养饮食:补充新鲜蔬菜和高蛋白,有助于组织修复。
  • 护理建议:如果切口有渗出、肿胀、持续高热,需尽早就诊,不建议自行处理。
    真实体会: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术后出院后每日按护士指导做深呼吸练习和轻微肩部拉伸,两周后切口几乎无紧绷和疼痛感,活动能力恢复明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Joshi, G. P., & Ogunnaike, B. O. (2005). Consequences of inadequate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and chronic persistent postoperative pain. Anesthesi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3(1), 21–36. https://doi.org/10.1016/j.atc.2004.11.013
    • Vogl, T. J., Ringe, K. I., & Heusner, T. A. (2011).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y: an update.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79(1), 18-28. https://doi.org/10.1016/j.ejrad.2010.12.038
    • Niraj, G., & Rowbotham, D. J. (2011). Persistent postoperative pain: where are we now?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07(1), 25-29. https://doi.org/10.1093/bja/aer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