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探寻呼吸之道:鼻咽异物取出方法全解析

  • 19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探寻呼吸之道:鼻咽异物取出方法全解析封面图

探寻呼吸之道:鼻咽异物取出方法全解析

01 | 鼻咽异物有哪些?为何要防?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小孩、成人,鼻咽部有时会遇到“不速之客”,比如花生米、纽扣、电池、棉球、小玩具零件,或者是意外吸入的药片。这样的异物就像卡在交通要道上的小石子,堵住气流,让呼吸变困难,更容易引发不适或感染。

从医学角度来说,鼻咽异物会带来两方面风险。第一,气道堵塞:部分较大的异物会快速引起呼吸不畅甚至窒息。第二,感染或炎症:比如较小但卡得较紧的异物,容易让细菌在局部“安家”,引发鼻咽炎、鼻窦炎等问题。如2017年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3-7岁儿童群体,异物吸入是急诊呼吸道堵塞的首因,占比达52%。(Wang et al., Pediatric Emergency Care, 2017)

🌱 小知识快读:
  • 异物类型:食物颗粒、玩具零件、药片、电池
  • 最常见人群:3-7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吞咽困难者
  • 主要危害:气道堵塞 & 局部感染

02 | 异物卡住有什么表现?

有时候刚刚卡住鼻咽部,会出现稍微不适,偶尔咳嗽,或者在吸气时感到异样。简单来说,初期常常容易被忽略,只觉得呼吸时有点别扭,甚至还有人以为是普通的感冒。

表现 早期(轻微) 明显(严重)
呼吸状况 偶尔呼吸急促,上下不顺 持续气促、喘息,呼吸困难
鼻腔变化 偶有流鼻血或分泌物增多 持续流血、分泌物带脓
疼痛感 局部轻度隐痛或异物感 明显疼痛,甚至影响进食或说话
👀 案例提醒:
  • 4岁女童玩积木时,不小心将碎块吸入鼻腔,开始只是每隔十几分钟咳一两声,后来逐渐出现持续鼻塞。家人才发现问题,及时送医。

这些表现并不都是剧烈和明显的,特别是早期症状,容易误判为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等到呼吸变得持续困难、流鼻血不止、出现剧烈疼痛时,往往说明异物已卡得较深,必须马上干预。

03 | 发现异物后,怎么做更安全?

假如家里小孩玩耍时突然呼吸变怪,懒得说话,还嫌吃饭吞咽不舒服,家长第一时间会慌。不过,最重要的是不能随意用棉签、镊子尝试“自救”,这样易把异物推得更深。简单的评估和处理,是避免二次伤害的关键。

🛟 Tips:
  • 观察:先看呼吸、意识状态,有无持续咳嗽、蓝紫唇色
  • 勿盲目操作:切忌直接挤、抠,尤其是较小异物
  • 安抚:保持患儿(或患者)安静坐立,别强行躺下

不少家长试图用吸管、棉签等工具帮忙,结果异物反而更难取出,甚至导致鼻部黏膜损伤。最好的办法是第一时间联系专业医生。

病例如下: 有位68岁的男性患者,因洗鼻时误吸入棉球,家属多次尝试用镊子取出,结果导致鼻咽部发炎、局部肿胀,最后只能手术取出。

04 | 医生如何安全取出鼻咽异物?

真正取鼻咽异物的方法,往往需要借助专业设备和手法。通常,医生会首先用光源仔细检查,再根据位置和异物类型决定取出方式。

方法 适用情景 风险管控
吸引法 适用较松散、小型异物(如小颗粒或软物体) 需避免吸入过猛,防止黏膜损伤
镊子夹取 异物较表浅、易夹的情况(如硬塑料零件) 操作时需小心避免推入更深
内镜协助 应用于深部异物,视野不清或形状复杂者 可精确定位,降低穿孔和误伤风险
🏥 真实案例分享:
  • 6岁男童因误吞玩具小球,卡在鼻咽需紧急处理。医院医生用鼻内镜定位后,镊子夹取顺利完成,过程只用了5分钟。

有些特殊异物(如纽扣电池、尖锐金属等)也有可能引发组织坏死或化学灼伤,必须尽快在医院完成处理。专业医生会根据位置、材质,以及患者年龄选择合适方案,减少风险发生。

05 | 异物取出后,还需注意哪些日常点?

鼻咽异物被取出,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其实,取出后的一两天是观察并发症的关键期。少数人可能会出现持续流血、局部肿胀,或者感染,需要格外警惕。

🌿 术后建议:
  • 持续观察:留意鼻腔、咽喉是否红肿、发热或异常分泌物
  • 用药指导:如医生开抗生素或消炎药,按时用药
  • 锻炼习惯:预防再次异物进入,建议进食专心慢嚼,避免玩耍时嘴含物品

在日常生活里,预防鼻咽异物,除了看护小孩玩耍外,还可以在家中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例如选择没有小零件的玩具、不随手放小物品在儿童可及的地方,进食切忌大喊大笑。此外,老年人和特殊疾病患者,也建议定期进行鼻腔和吞咽功能评估。

日常预防举措 有益功效 推荐方式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 提升黏膜修复力 每日2-3种混搭蔬菜,川烫或炖煮为宜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 增强组织愈合 鸡蛋、瘦肉、豆腐轮换食用
饮水充足 保持鼻腔湿润,减少黏膜损伤 清水、淡汤,每天1200-1500ml
🎈小结:安静进食、合理玩具选择,是家庭预防鼻咽异物的“护身符”。积极关注家人日常饮食与安全习惯、定期评估,有助于把问题挡在门外。

06 | 需要马上找医生的情况,这样判断更靠谱!

碰到异物卡在鼻咽,最容易纠结的是:“到底要不要立刻就医?”其实判断很简单,按下面的清单来做决定,能省不少心。

需紧急就医的信号 简要说明
呼吸持续困难 已影响到说话或进食,伴有青紫或喘息
持续流鼻血不止 超过30分钟无法缓解,或同时伴有异常分泌物
明显疼痛和肿胀 疼痛强烈,局部红肿明显,触压加重
异物为金属/电池类 可能引发化学损伤,应立刻前往医院
🔔 门诊选择建议:
  • 儿童、老年人建议直奔综合医院急诊或耳鼻喉科
  • 异物引起窒息、意识丧失,必须拨打急救电话
  • 疑似异物但位置不明,可做鼻咽镜或CT检查定位

最重要的是,家长和患者只要发现信号,不要犹豫,不要拖延。及时就诊能让风险降到最低,避免留下一系列麻烦后遗症。
对于反复“卡住”、吞咽有问题的老人,也建议做一次系统评估,排查基础疾病。

参考文献

  1. Wang, H., Chen, C., Xu, Z. (2017).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in children: a nationwide epidemiological study in China. Pediatric Emergency Care, 33(8), 514-517.
  2. Tan, H. K., Brown, K., McGill, T., Kenna, M. A., Lund, D. P., Healy, G. B., & Katz, J. T. (2000). Airway foreign bodies (FB): a 10-year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56(2), 91-99.
  3. Fidkowski, C. W., Zheng, H., & Firth, P. G. (2010). The anesthetic considerations of tracheobronchial foreign bodies in children: a literature review. Anesthesia & Analgesia, 111(4), 1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