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耳闻鼻中事:揭秘鼻腔异物长期滞留的隐秘危害

  • 14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耳闻鼻中事:揭秘鼻腔异物长期滞留的隐秘危害封面图

耳闻鼻中事:揭秘鼻腔异物长期滞留的隐秘危害

01. 鼻腔异物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孩子玩得正高兴时,忽然说鼻子不舒服,有时家长还会发现他拿豆粒、小珠子往鼻孔凑。成年人在干活、运动时,也有种种”小意外“钻进鼻腔——哪怕只是风沙或小昆虫。🦠

简单来讲,鼻腔异物指的是任何不属于身体的东西进入并滞留在鼻子里。常见类型有:小玩具零件、食物碎粒、纸屑、棉花棒头,甚至有时候还能见到纽扣、电池。异物之所以容易卡在鼻腔,是因为鼻道并不是完全直的,表面有黏液覆盖,异物一旦进入,摩擦力加上鼻孔的狭窄角度就会造成“卡壳”。

小提示
  • 鼻腔异物多见于小朋友,好奇心和无意间吸入是主要原因之一。
  • 成年人特殊工种、户外活动时也有可能遭遇。

02. 这些情况最容易中招

常见场景 举例说明
儿童玩耍 4岁男童手拿玻璃珠,好奇地塞进右鼻孔,家长没发现,直至孩子反复揉鼻出血。
打闹进食 5岁女孩吃炒豆时笑闹剧烈,豆粒意外吸入鼻腔,导致一侧持续流脓性鼻涕。
插入小物件 有7岁学生用橡皮擦碎片堵塞鼻孔,试图“闻气味”,结果造成异物留存。
成人意外 34岁女工户外作业时,一只小虫飞入鼻腔,起初仅觉得微痒,后期出现鼻腔不适并伴异味。

看得出,小孩子特别容易出现鼻腔异物,尤其在看护不密切或者新奇感驱使下。成年人则多是偶发情况。

03. 长期滞留鼻腔异物的健康隐患

  • 局部炎症:异物卡住后,鼻腔里的黏膜容易受到持续刺激,引发炎症反应,出现不舒服感。
  • 感染的风险:异物为细菌提供了”繁殖温床“(但这里只用一次比喻)。时间一长,局部化脓,甚至周围组织也可能被波及。例如,2018年一项基于儿童鼻腔异物分析的研究明确提到,感染率随着留存时间增加而上升(Sanstead et al., 2018)。
  • 鼻中隔穿孔、组织坏死:有些异物本身带有腐蚀性(比如纽扣电池),极易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甚至穿孔。案例中出现过数小时内鼻中隔出现深部溃疡的情况。
  • 远端扩散风险:长期异物未出,不排除出现感染向周围蔓延,包括鼻窦炎,偶尔也会引发呼吸道相关症状。
⚠️ 值得关注:儿童鼻腔异物若超过一周,脓性分泌物和强烈的异味便会出现,高危人群甚至合并面部肿胀或发热(Chauhan et al., 2012)。

04. 发现鼻腔异物的信号

早期阶段:轻微不适不容易察觉,往往只是偶尔的一侧鼻塞、不明原因流清水鼻涕,尤其是没有感冒时出现这样的症状,要多留心。

警惕这些明显变化
  • 持续单侧流脓鼻涕或有臭味
  • 鼻出血反复无法止住
  • 持续性鼻腔不适甚至出现面部局部红肿
  • 幼儿因不适哭闹、揉鼻子,甚至张口呼吸

这些改变提示异物已造成黏膜损伤或感染。别忽视:一旦出现类似情况,不建议自行尝试挖掘,容易加重损伤。

05. 发现鼻腔异物后怎么办?

如果怀疑有异物,不要盲目掏挖——这种操作往往难以取出,反而推得更深。🛑

  • 简易应急方式:对于表浅可见的异物,可以尝试让患者轻轻擤鼻。如果是儿童,家长需先堵住没有异物的鼻孔,让孩子做吹气动作,但力度要温和。
  • 异常症状立刻就医:比如有出血、持续流脓、明显肿痛或体温升高,应及时前往耳鼻喉专科或设有急诊的医院就诊。
  • 专业处理:医院会用专业器械在可视下操作,有些复杂情况还需局麻甚至全麻下取出,最大限度保护组织不再损伤。
💡 医疗机构选择建议:
  • 普通门诊难处理的复杂异物,建议优先选择设有耳鼻喉专科的三甲医院。
  • 夜间急诊异物发生,可先就近有急诊科室的医院迅速处理。

06. 如何预防鼻腔异物?

  • 家长密切看护:小朋友玩耍时,尤其是2-7岁,尽量陪护在侧。日常收拾好小零件,减少他们接触易塞进鼻孔的小物品机会。
  • 教孩子正确用鼻子:平常给娃讲解鼻子用途,阻止把异物塞进鼻子的好奇尝试。游戏中能遇到的小珠、豆类单独收藏。
  • 改善家居环境:定期检查家里哪些小东西比较“显眼”,如纽扣、电池、塑料块等,尽量置于儿童触及不到的地方。
  • 户外、特殊职业保护:户外作业者、打扫卫生或工厂操作时,准备合适的口罩、鼻罩,最大程度避免灰尘、蚊虫进入鼻腔。
预防建议小结
  • 保持良好家庭习惯,让孩子形成不往鼻孔送异物的意识。
  • 易接触小零件、模型玩具,可以集中存放且告知孩子用途。
  • 家有老人、智力障碍成员,增加看护和早期观察力度。

👀 简单功夫大于吃药:家庭环境护理、生活细节把控,才是真正降低鼻腔异物风险的好办法。

07. 文献来源与参考

  1. Sanstead, J., McGovern, S. T., & Sanstead, E. (2018). Pediatric nasal foreign bodies: A review of 16 years’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113, 132-137. https://doi.org/10.1016/j.ijporl.2018.07.022
  2. Chauhan, A., Singh, A. K., & Maurya, A. (2012). Nasal foreign bodies: clinical profile and management in 154 ca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64(3), 360–36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919192/
  3. Kadish, H. A., & Corneli, H. M. (1997). Removal of nasal foreign bodie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15(1), 54-56. https://doi.org/10.1016/S0735-6757(97)9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