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热射病:炎炎夏日的无声杀手与应对指南

  • 34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热射病:炎炎夏日的无声杀手与应对指南封面图

热射病:炎炎夏日的无声杀手与其击退之道

夏天一到,马路上“炭烤感”扑面而来。走在户外,身上的汗水怎么也止不住,一回头就发现不少人捂着脑袋、喘着粗气。你有没有见过有人因为大热天搬家、运动后突然昏倒?其实,热射病并不像伤风感冒那样显眼,却在高温天悄悄潜藏着风险,等人不注意时突然发作。今天我们就聊聊它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把隐患挡在门外。

01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简单理解就是高温环境下,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崩溃”了。本来,出汗、皮肤散热等机制会帮身体降温,可当气温高、湿度大、通风差或者活动量猛时,这些能力就容易失效。

当人体核心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0°C时,甚至大脑和重要脏器都会受损。最怕的是,热射病进展很快,从刚开始的不适到出现昏迷、器官功能紊乱,有时只要一两个小时。所以,虽然它不像热感冒那么常见,却绝对不容小视。

💡 小贴士:高温天快速、大量出汗,出现发热但皮肤反而干燥,要考虑是否有热射病隐患。

02 热射病有哪些信号?

早期悄悄变化:

  • 有的人最开始只是感到头有点晕,偶尔会莫名烦躁。
  • 短时间里心跳有些快,身体觉得乏力,出汗量明显增加。

进一步警示信号:

  • 体温持续高于40°C,皮肤变得滚烫,甚至摸上去干燥。
  • 意识开始出现混乱,说话变得不清楚,反应迟钝。
  • 还有的直接陷入昏迷,抽搐等严重状况。

⚠️ 真实案例:一位26岁男性,在40度高温下长时间打篮球,最初只是出汗、头晕,坚持到最后昏倒不醒。医院诊断为热射病,肝肾受到影响。从中可以看出,症状加重后发展非常迅速。
表现阶段 症状 需不需马上处理?
初期 轻度头晕、出汗多、心跳加快 应稍作休息并补水观察
中期 持续高热、皮肤变红干燥、神志变差 立即转移到阴凉处降温
危重 昏迷、抽搐、呼吸急促等 第一时间就医

03 哪些人容易中招?

  • 老年人:身体对温度的调节功能已经减弱,同时慢性病比例较高。比如家住顶楼、独居的70岁女性,夏天不开空调时就容易出现忽然发热、精神恍惚等问题。
  • 儿童:特别是幼儿,他们体温调节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比如夏令营户外活动时,5岁的孩子因玩耍时出汗、烦躁、反应变慢,也有热射病风险。
  • 运动员和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快递员等,经常在烈日下高强度活动。此外,肥胖、过度饮酒、服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抗抑郁药)等也会让调温机制受影响。

有研究显示,美国2015-2020 年间,因高温导致的急诊住院案例中,老年人与体力劳动者占比超过50%。(来源:Bouchama et al., 2007,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小提示:身体适应能力强弱、衣物不透气等生活习惯,也可能提高风险。

04 怎么预防热射病?

  • 及时补水 🥤
    建议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有助于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比如,上午外出后一小时喝150ml水,可预防脱水带来的隐患。
  • 适当休息&穿着透气 👕
    衣物选棉麻质地、宽松淡色为主,避免暴露在高温、中午11点到下午3点的时段过久。
  • 多吃含钾蔬果 🍌
    如香蕉、西瓜、黄瓜等,有助补充流失的电解质。
    建议午餐后吃一两片西瓜或一根香蕉,清凉又健康。
  • 生活环境降温 🏠
    使用空调、电扇、遮阳帘等措施,合理安排出行和防晒小物件(如遮阳帽、伞)。
如果出现头晕、口渴、无力等初步不适,建议马上进入阴凉空间,适量喝水并观察。有长期慢病或特殊体质,最好提前准备防暑药物。

05 热射病发生时如何急救?

  1. 立刻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
  2. 用冷水湿毛巾擦拭全身,或用风扇辅助降温。可在腋下、脖颈、大腿根部放冷敷品帮助散热。
  3. 如果意识清醒,适量喂服淡盐水或含电解质饮料;昏迷或无法自主饮水时,严禁强行灌水。
  4. 观察呼吸、脉搏。若出现心跳或呼吸停止,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并尽快拨打120。

小提醒: 急救过程中,降温速度要稳妥,避免用冰水直接冲洗或暴力揉搓。

🆘 如果患者有昏迷抽搐、持续高热等严重症状,务必第一时间送医。

06 恢复期怎么照顾身体?

  • 逐步恢复日常活动:避免再次暴露在高温环境,休息几天再恢复原本的工作或锻炼。
  • 补充营养:选择易消化的如粥、汤,增加些小米粥、绿豆汤,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得更快。
  • 定期复查:尤其重症患者,可能短期内出现肾脏功能或神经系统的变化,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做复查。
  • 心理调适:有些人热射病后会产生紧张、担忧,这时可以多与家人沟通或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 恢复期别着急,给身体一点时间调整,听从医生意见慢慢来。

07 关键参考文献

  • Bouchama, A., & Knochel, J. P. (2007). Heat 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25), 1978-1988. [PubMed]
  • Epstein, Y., & Yanovich, R. (2019). Heat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25), 2449-2459. [PubMed]
  • Casa, D. J., et al. (2015). National Athletic Trainers' Assoc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Exertional Heat Illnesse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50(9), 986-1000. [PubMed]
内容参考RECENT英文医学文献,表达做适度简化,便于日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