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高温下的危机:热射病的致命原因与预防策略

  • 14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高温下的危机:热射病的致命原因与预防策略封面图

高温下的危机:热射病的致命原因与防护策略

01 什么是热射病?

六月的午后,路边的环卫工人依然挥汗如雨,偶尔会有人觉得头有点晕,甚至喘不上气。这种时候,有些危险其实已经悄悄靠近。其实,热射病就是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由于人体散热机制失调导致体温快速升高,引发的一种严重急症。它不同于简单的中暑,发作快、危害大,如果处理不及时,后果可比小感冒严重多了。
简单来说,热射病就是身体因过度受热而“罢工”了,体温可能很快升到40℃以上。此时,体内的各个“工厂”——也就是我们的器官,可能会因为高温而运转紊乱,甚至停摆。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统计,每年因高温相关疾病住院和死亡的人数逐年上升(Bouchama & Knochel, 2002),热射病是最致命的一类。

02 发现信号:热射病的早期症状

早期的热射病信号,常常被我们忽略。头上汗水虽然不停,身体却觉得有些发闷,不仅仅是普通的“热”。有时候,仅仅是感觉有点口渴、全身乏力,或者偶尔觉得头皮发麻。这种轻微不适,往往让人以为只是没睡好。
症状 具体表现
轻度 偶尔头晕、出汗多、疲倦
加重 持续头痛、无力、恶心、偶有恶心感
小提醒:如果感觉身体突然非常疲乏,或偶尔头晕,请及时离开高温环境休息。
有一位26岁的快递员小王,某个中午在烈日下派送包裹时只觉得脑袋发胀,以为喝水就会缓解。没想到15分钟后竟然开始视线模糊。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轻微不适时千万别硬撑下去。

03 高危人群:谁更容易中招?

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容易患上热射病。有些人群就像“防护力”较低的小船,一不小心就可能翻在“高温大海”里。
  • 老年人(65岁以上):体温调节功能下降。比如一位68岁的爷爷在傍晚浇花,一个小时后家人发现他眼神呆滞。年纪大了,对温度变化敏感度降低,风险明显增加。
  • 儿童(尤其5岁以下):体内的散热机制还没发育完全。在户外玩耍时容易过热,需要格外留心。
  • 户外工作人员: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无论是建筑工人还是外卖小哥,都属于高风险群体。
  • 慢性病患者:比如糖尿病、有心脏问题的人,散热能力也受影响。
  • 服用特殊药物的人:某些药物会影响身体出汗能力,如抗抑郁药。
相关研究显示,老年人发生热射病的风险是中青年人的2-3倍(Steadman, 2001)。而夏季高温时段,户外劳动人员因高温导致突发不适而送医的事件并不少见。
📊 这说明,并非只有高强度活动者才要小心,有基础疾病或年纪较大的人,更要特别注意气温变化。

04 致命机制:为什么热射病这么危险?

很多人以为只是“热得不舒服”,其实高温对身体的伤害快速且猛烈。高温环境下,人体皮肤、汗腺、血液的调节系统本来可以像一个冷却器一样散热。可当外界温度逼近甚至超过体温时,身体的冷却系统就“力不从心”了。
此时,机体内部温度开始“失控”。当身体温度上升到40℃甚至更高时,细胞会遭受热损伤,部分蛋白质变性。肝脏、肾脏、心脏这些“重要器官”也会被波及,功能急剧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Leon & Helwig, 2010)。
机制 健康危害
体温快速升高 导致细胞损伤、蛋白质变性
血液循环紊乱 器官供血减少,易多脏器受损
电解质失衡 出现心率、神志异常等并发症
⚠️ 别忽视: 热射病的致命性就在于它对身体损伤的速度相当快。部分患者短短几小时就会出现意识障碍,需要高度警惕。

05 预防对策:怎样才算“做好保护”?

🌱 生活场景TIPS
  • 清晨或傍晚再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时段(11:00-16:00)尽量避免外出。
  • 多喝白开水或淡盐水,每小时补充一次。
  • 室内开窗通风,必要时使用风扇或空调降温。
  • 穿透气、浅色衣物,不要盲目追求防晒厚衣。
推荐食物 具体好处 建议吃法
西瓜 补水降温,利尿 直接食用,夏季午后效果好
黄瓜 含丰富水分,补充电解质 生吃或做沙拉,避免油炸
绿豆汤 清热解暑,缓解中暑不适 适量饮用,微温饮用不刺激肠胃
对于老人和儿童,定期关注他们的饮水与穿着情况,也很有必要。如果有住在老旧小区或者湿热环境中的亲友,不妨帮他们准备一些简便的降温小物,比如手持风扇。
👪 很多时候,简单的照顾就能减少危机发生。

06 紧急应对:万一遇到热射病该怎么做?

如果发现身边人面色潮红,皮肤发热、但反而不怎么出汗,快速判断很关键。这类情况下要先让患者远离高温环境,移到阴凉通风处平躺,解开衣服、保持呼吸通畅。
🆘 急救步骤速查:
  1. 立刻移至阴凉通风环境。
  2. 用冷毛巾、冷敷或湿毛巾包裹四肢、腋下、颈部。
  3. 让患者小口饮用凉水或淡盐水(如果意识清楚)。
  4. 发现患者出现抽搐、昏迷、持续高热时,立即拨打120。
  5. 持续观察患者呼吸、脉搏变化。
一位54岁女性在厨房做饭时突然栽倒,被家人及时救治——这个故事让人警觉,普通人在家中也有可能受到高温侵袭。等到症状严重再救治,风险就陡然增加。因此,快速识别和处理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 重要建议: 热射病的急救讲究“快”字,发现有持续高热、意识障碍或癫痫症状,应即刻送医,切不可拖延。

07 结语:关爱自己,也关心身边人

随着夏天愈发炎热,类似热射病的隐患也慢慢多了起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多观察身体的小变化、做好简单的防护措施,就能有效“拦住”许多健康风险。
朋友间顺手递一瓶水、亲人相互询问一次状态——都是降低高温风险的好方式。真正遇上身体不适,也不要硬抗,咨询专业医生和及时处理,可能就是决定性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 Bouchama, A., & Knochel, J. P. (2002). Heat 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25), 1978-1988. https://doi.org/10.1056/NEJMra011089
  • Steadman, R. G. (2001). Heat-related mortality: a review and exploration of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1(2), 252-257.
  • Leon, L. R., & Helwig, B. G. (2010). Heat stroke: Role of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09(6), 1980-1988. https://doi.org/10.1152/japplphysiol.0030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