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炎夏求生指南:中暑急救方法揭秘

  • 45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炎夏求生指南:中暑急救方法揭秘封面图

炎夏求生指南:中暑急救方法揭秘

01 头顶炙烤:中暑的真相其实并不远

烈日炎炎下,无论是广场上等公交的老人,还是中午在工地的师傅,都可能突然感觉到人像失了气的皮球,头晕、眼花冒汗。很多人会以为“就是热过头了”,但其实中暑远没看起来那么简单—它是机体无法及时散热,体内温度升高引起的急性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

如果此时还在阳光下劳作,身体各个“散热系统”就像风扇没了电,易出现体温过高。随着持续暴露,最严重的情况便是热射病。这提醒我们,夏季高温不仅是难顶,而是真的有威胁值得关注。

02 中暑类型全解析:这些症状别忽视 🚨

类型 典型症状 生活中的表现
热疲劳 乏力、轻度头晕、出汗较多、偶尔恶心 有位22岁的女大学生夏天在操场跑步后,感觉头有点晕,停下休息后才缓过来。这类反应其实是热疲劳。
热痉挛 肌肉抽搐(尤其小腿、手臂)、短暂阵痛,通常比较明显 40岁的快递员下午送货时突然一只小腿抽筋,后来冒冷汗。这种“热痉挛”属于中暑中的“预警信号”。
热射病 体温急速升高(>40℃)、持续高热、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 69岁的退休男性在公园烈日下锻炼一个多小时后,突然倒地不省人事,送医后诊断为热射病。可见热射病多发生在极端高温的暴晒后,症状最严重。
TIPS: 热疲劳常常被忽略,但如果发展为热射病,后果会很严重。特别是有基础病、年龄偏大的朋友要小心。

03 为什么会中暑?风险因素和发生机制大起底

  • 环境温度高,湿度大:高温时体温调节功能超负荷,出汗难以散热,导致热量在体内积聚(Leon & Helwig, 2010)。
  • 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户外体力活动如工地搬运、长时间马拉松容易突破散热极限,中暑风险明显增加。
  • 年龄和基础病史:高龄人群、新生儿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体调节能力更弱,遇到热浪容易中招。
  • 穿着不透气:长袖厚衣更易锁住汗液和热量,导致微循环异常,散热进一步变差。
  • 饮水不足:大量出汗后不及时补水,血容量下降,降低排汗效率,也让体温更容易升高。
🔎 研究发现,城市夏天高温相关死亡率人群中,年龄大于65岁的占多数(Anderson & Bell, 2009)。

04 争分夺秒:中暑迹象出现时应该马上怎么做?

  1. 立刻脱离高温:无论是广场、办公室还是操场,发现异样第一步就是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或者开启空调。
  2. 帮助躺下/半躺:平躺或半躺能让血液更好地回流,头部稍微抬高,有助于防止晕厥和风险加重。
  3. 松开衣物:解开领口、袖扣、系带等,减少身体的束缚,让皮肤直接与空气接触,有助散热。
  4. 监测体温:如有体温计,立即检测。如果体温高于39℃且持续不降,需要关注加重风险。
🚩 特别要小心身边体弱者,一旦有意识模糊或持续高热,别拖延,要赶紧送医。

05 降温有讲究:这些方法真有效

  • 冷敷法
    将毛巾用冷水浸湿,敷在前额、腋窝、大腿根部这些“散热口”,有助身体温度下降。
  • 冰袋法
    如果有冰块,裹上布袋敷在腋窝、脖子两侧或膝弯。注意不要直接密封皮肤,避免低温损伤。
  • 空气流通
    打开风扇或空调通风,帮助热量散出。对呼吸困难或虚弱的人,不要用强烈冷风直吹,避免刺激。
  • 泡冷水/擦身法
    比如让人浸泡在接近体温但偏凉的水里,或用湿毛巾为全身擦浴。适合严重高温时紧急应用。
⚠ 独家小贴士
降温时常用“分段”法,比如10分钟擦身,间隔2-3分钟测试皮肤温度,防止过度降温。

🧊 防止反复:降温时一直观察体温和意识。实在撑不住、持续高温或意识不清,建议马上去医院。

06 补水吃对才恢复:脱水与补充电解质实操手册

饮品/食物 推荐理由 使用建议
温开水 促进循环,避免肠胃刺激 缓慢小口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灌水
淡盐水 补充钠、钾等电解质,对防止抽筋和恢复体力有好处(参考Mah J. et al., 2019) 自制时轻微带咸即可,不建议过咸
运动饮料 含适量矿物质、葡萄糖,吸收相对快,助恢复 适合出现快速脱水和轻微抽搐后使用
新鲜水果 含丰富水分和钾离子(如西瓜、葡萄),有助解渴且补电解质 避免空腹大量食用,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稀粥/米汤 温和,容易消化,利于康复 适合刚脱离中暑状态后的小量摄入
别忽视老年人和儿童的新陈代谢慢,补水宜慢不宜猛。有肾病或心脏问题的朋友,最好问问医生补水量怎么把握。

07 夏天防中暑:实用习惯建议都在这了

  • 🌳 避开正午高温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户外活动推迟至傍晚或清晨最合适。
  • 👕 穿着轻薄透气衣物,选择快干、排汗的布料。帽子和遮阳伞能挡掉大量直射热量。
  • 💧 规律补水,不等口渴再喝。每小时小口慢饮200ml-300ml温水,日均1500-1800ml适合大多数成人。
  • 🥗 常吃含水分和矿物质丰富的蔬果。比如黄瓜、西红柿、苹果等,有助每天补足所需营养。
  • 🚑 定期关注气温信息和高温预警。工作或锻炼前后主动调整安排,体质偏弱者必要时备好应急药箱和降温工具。
📌 如果避不开户外高温作业,每30分钟短暂休息几分钟,多给身体一个“喘息口”。

给自己的健康把好关

炎炎夏日,有时中暑就是毫无征兆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小变化,学会迅速判断和科学处理,远比紧张和恐慌来得有用。正如前面42岁老师在户外旅游中及时发现头晕、赶紧休息,避免了更严重后果,这说明简单的技巧和对症的处置,足以帮我们稳稳跨过高温关卡。
中暑不是小事,但也不可怕。只要懂规则、早识别、敢行动,这个夏天依然可以自在安全地度过。

参考文献

  1. Leon, L. R., & Helwig, B. G. (2010). Heat stroke: role of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09(6), 1980-1988.
  2. Anderson, G. B., & Bell, M. L. (2009). Weather-related mortality: how heat, cold, and heat waves affect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Epidemiology, 20(2), 205-213.
  3. Mah J, Sivasubramaniyam T, Sim JE, Gao Q. (2019). Water and electrolyte repletion for recovery from heat stress.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9(1), 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