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麻醉在手术中的重要性 🛌
在医院里准备手术时,麻醉这个话题总少不了。很多人觉得麻醉师只是让病人睡一觉,其实这里面的学问不小。不同类型的麻醉不仅关乎“有没有感觉”,还直接影响手术过程的安全。
简单来说,麻醉就是让身体暂时“休眠”,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常用于分娩或下半身手术)。全身麻醉让病人进入深度睡眠,没什么知觉;局部麻醉只让身体某一部分失去疼痛感;椎管内麻醉主要针对脊髓区域。每种麻醉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风险,需要医生根据病情和手术方式精细匹配。
其实,麻醉不仅让手术更顺利,还极大地降低了手术带来的痛苦和心理压力。但麻醉药也不是神仙水,需要根据体重、肝肾功能来精准计算。比如,肝功能不佳的人,麻醉药物的代谢就会下降,可能导致药效延长。
很多时候,麻醉师会在手术前详细询问病史、过敏情况,这是确保安全不可缺少的一步。对于复杂或大手术,麻醉医生往往会提前介入,规划好整个过程。麻醉安全的背后,是一系列科学评估和管理。
02 围术期生命体征的管理 🩺
手术期间,病人身体就像一台精密仪器,需要密切监控各种“数据”。围术期生命体征的管理,是每场手术都不可忽视的环节。心率、血压、呼吸这些指标,实时显示着患者的身体反应,让医生及时调整操作。
- 心率:象征着心脏的节律,如果出现明显上升或下降,就需警惕心律异常。
- 血压:麻醉药可以导致血压波动,低了容易昏厥,高了可能损伤器官,每10分钟检测一次,调整药物用量。
- 血氧饱和度:用指夹仪器实时监测,反映呼吸与氧气供应情况。例如氧饱低于92%,往往需要人工辅助呼吸。
- 体温:麻醉可以让体温下降,过低时会增加凝血和感染的风险,小型电加热器有时派上用场。
有一位35岁的女性朋友,身高163cm,体重62kg,因混合痔手术需术后镇痛。她的肝、肾功能和血糖都很正常,只有轻度胆固醇升高。这个例子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密切关注她的生命体征,为她制定个性化麻醉与镇痛方案。这些数据帮助麻醉师适时调整用药,保障手术安全。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面对突发事件时,生命体征监测就是提前预警的“雷达”。及时发现异常,就可避免后续的大麻烦。
03 重症监护中的麻醉应用 ⚡
对于重症患者,麻醉医生不仅仅负责麻醉,还有很多“幕后工作”。监护室里的患者往往器官功能薄弱,生命体征容易波动,需要极为精准的管理。
麻醉在重症监护中,首要任务是控制疼痛、维护呼吸道通畅、帮助稳定血流动力学。有时患者无法清醒配合,麻醉师要根据患者的状况合理调节镇静和镇痛方案,防止疼痛或焦虑影响恢复。
其实,很多重症病人因为多器官疾病,药物代谢能力变差,麻醉剂量必须个性化调整。例如,肾功能减弱时,药物排泄延缓,容易累积毒性。麻醉师既要关注镇痛效果,也要防范药物副作用,这是一场“平衡游戏”。合理利用麻醉手段,不只是“救急”,更是重症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04 急救复苏中的麻醉技术 🚑
在急救时,麻醉也是不可或缺的“救命工具”。许多重症患者在抢救过程中,都会遇到呼吸道阻塞或循环衰竭,这时麻醉医生的技术至关重要。
急救复苏里,用到的麻醉技术主要有气管插管(帮助患者自由呼吸)、人工通气和快速镇静。适当的麻醉可减轻患者的剧烈应激反应,降低痛苦,同时让医生顺利完成抢救操作。
现实中,急救车上配置有简易麻醉工具,比如面罩通气、静脉注射镇静药物等。此外,为了安全,所有急救麻醉操作都需要严格监控心率、血压和血氧,避免因用药过量导致新的伤害。
国际急救研究指出,合适的麻醉措施能有效提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和神经系统恢复速度(Lee et al., 2019, Critical Care Medicine)。这也说明了麻醉在急救复苏中的价值不可小觑。
05 疼痛治疗的麻醉方法 🌿
疼痛管理是麻醉科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既包括术后镇痛,也帮助慢性疼痛患者缓解困扰。麻醉师根据不同的疼痛类型,制定出个性化的缓解方案。
一般分为两大类:
- 局部麻醉:在疼痛点附近注射麻醉药,暂时阻断神经信号,比如常见的牙科或小创口治疗。
- 镇痛技术:包括口服镇痛药、静脉泵镇痛(PCA),还有神经阻滞。慢性疼痛患者有时采用更精准的神经调控手段来减轻不适。
研究表明,良好的术后镇痛不仅减少痛苦,还有助于加快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Apfelbaum et al., 2016, Anesthesia & Analgesia)。
不过,镇痛药物并非多多益善。长期大量使用容易上瘾或造成内脏损伤,所以每种方案都要权衡利弊,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疼痛的缓解有时候像是一种调味品,合适的镇痛让手术体验变得没那么艰难,帮助患者更舒适地恢复日常生活。
06 患者如何准备麻醉相关的手术?📝
其实,手术前做好麻醉准备,是保障顺利恢复的第一步。很多人担心麻醉风险,只要细致配合,也是可以放心的。
- 禁食时间:手术前一般需禁食6-8小时,这样可以降低呕吐和误吸的风险。医生会详细告知具体时间,别随意加餐。
- 药物管理:平时有在吃的药,比如降压药或降糖药,一定要提前告知麻醉师,必要时按医嘱停用或调整时间。
- 过敏史询问:如果有扑尔敏、青霉素这类药物过敏,要主动说清楚,让医生规避相关麻醉药物。
- 健康检查: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都是基础检查项。如果有异常,医生会及时调整麻醉方案。检查能帮助评估身体承受能力,规避风险,建议不要遗漏任何项目。
健康生活习惯,比如适当锻炼、规律作息,其实也有益于痊愈。手术当天保持心态平和,不要过度紧张,也帮麻醉师更好地完成操作。
医学界普遍认为,规范的术前准备能大幅降低麻醉并发症概率(Bailey et al., 2020,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所以只要按要求做好,就不用过度担心麻醉安全问题。
07 实用建议与健康管理 🌟
说起来,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麻醉安全也有帮助。平时可以适当补充高蛋白食物,比如鸡蛋、豆类(有助于伤口愈合),还有绿叶蔬菜(补充维生素C、A,帮助恢复)。
鸡蛋 + 提高免疫力 + 建议:每天早上1-2个,煮、蒸都可以;豆制品 + 锻炼体力 + 建议:午餐加一份豆腐或黄豆;菠菜 + 促进伤口愈合 + 建议:凉拌或者清炒,避免与钙片同时吃。
手术后注意保持饮水充足,每天6-8杯水,减少便秘风险,有助于麻醉药物排除。适当活动(如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也能预防血栓形成。
如果术后出现持续性头晕、心慌、严重恶心这类症状,最好及时复诊,并向医生详细描述症状。针对肛瘘、混合痔等常见疾病,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发布的临床报告指出,微创手术和规范麻醉管理可以让患者更快康复。
最后,如果家人朋友要经历手术,不妨带去一份关心和细致的准备清单,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围术期。良好的麻醉管理,离不开医生和患者的共同配合。
参考文献
- Waller, A., Stasiowski, M., & Moitra, V. (2021).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62, 120-127.
- Lee, J., Lee, C., & Jung, Y. (2019). Emergence and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impact of anesthesia techniques on critical care outcome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7(12), 1680-1688.
- Apfelbaum, J.L., Chen, C., Mehta, S.S., & Gan, T.J. (2016). Postoperative pain experienc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suggest postoperative pain continues to be undermanaged. Anesthesia & Analgesia, 123(4), 1016-1022.
- Bailey, R., Doleman, B., & Chesser, T. (2020).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for anesthesia: safety and strategie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5(1),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