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解读多模式镇痛:创新方法与效果评估

  • 5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解读多模式镇痛:创新方法与效果评估封面图

解读多模式镇痛:创新方法与效果评估

01 多模式镇痛的概念与发展

术后疼痛好像“阴晴不定”的小麻烦,让很多人手术后迟迟恢复不了。特别是在医院里,不少患者白天忍一忍,晚上却因疼痛难以入睡。其实,过去靠单一止痛药的做法已经不再主流,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逐步成为新趋势。这种方法不再单靠一种药,而是同时用上药物、心理和物理等多种手段联合控制疼痛。

说起来,多模式镇痛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提出,但直到近些年,随着手术量增多和疼痛管理理念的提升,它才真正在各大医院普及开来。研究发现,多种镇痛方法“打配合”,能减少药物副作用,让患者恢复更快、活动更早。[1]

02 常见的多模式镇痛方法有哪些?

方法类型 具体举例 作用机制
药物方法 💊
  • 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等)
  • 局部麻醉药
  • 阿片类药物
从不同环节阻断疼痛信号,减少中枢系统兴奋
非药物方法 🤲
  • 物理冷敷、热敷
  • 针灸、按摩
改善局部循环、分散注意力,减少疼痛感知
心理和行为疗法 🧠
  • 音乐疗法、冥想
  • 谈话疏导
缓解紧张焦虑,增强自我疼痛调节能力

举个例子,64岁的王阿姨做完髋关节手术后,医生同时用上了口服镇痛药、局部注射麻药,以及音乐疗法,恢复期间几乎不依赖强烈止痛药,还能下床走动,心情也稳定不少。这个例子说明,多模式镇痛就像拼图,每一块都能互补,让镇痛更温和、更全面。

03 为什么镇痛效果的评估不可忽视?

其实,疼痛不像发烧能用体温计测出来,只能靠主观感觉和间接表现。因此,衡量镇痛效果尤为关键。评估得好,能避免用药过度或镇痛不到位——这对于患者恢复、活动和生活质量都有直接影响。

比如,不同的人对疼痛敏感度差异大。38岁的刘先生,腰椎手术后自述只有轻微隐痛,但检查发现他走路时因疼痛小心翼翼,生活大受影响。由此可见,仅凭“痛不痛”来判断远远不够,还要结合日常功能和心理状态综合评估。

小贴士:
镇痛评估不是医生专属,患者的自我评价和反馈同样重要。

04 镇痛效果评估工具对比

评估工具 简单说明 优点 局限
视觉模拟评分(VAS) 让患者在0~10分标尺上标记疼痛程度 操作简单,直观好用 仅主观参考,受情绪影响
功能评估量表 通过日常行为评分,如上下楼梯、自理能力等 反映实际能力变化 对部分卧床患者不适用
面部表情量表 参照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疼痛严重程度 适用于表达能力有限的患者 主观性强,误差较大

一项发表在《Pain》杂志上的综述指出,不同工具联合使用将更有助于准确判断镇痛效果,减少误判风险。[2]

05 未来趋势和研究新热点

当前,越来越多的医生关注个体差异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最新研究显示,基因、性别和生活习惯都会导致对同一种镇痛方案反应不一。比如,部分慢性疼痛患者体内的某些基因变异可能让普通药物效果减弱,这促使科研团队开发新型个性化镇痛方案。

  • 精准医学: 结合基因检测选择最适合的镇痛药物。
  • 新型镇痛药物: 比如靶向特定疼痛通道的药品,副作用小。
  • 智能穿戴设备: 收集患者活动量、睡眠和疼痛信号,为镇痛效果提供客观数据。

目前,这些技术尚在探索阶段,但很快会进一步完善和普及。在这过程中,医患沟通和科研合作缺一不可。

06 患者参与与个体化管理的意义

很多病友觉得疼痛就是“忍一忍就过去”,结果往往影响了康复。事实上,患者的主动反馈和参与,是镇痛方案持续优化的关键。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力和心理反应都不一样,统一“模板化”疗法未必适用。

医疗团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反馈、生活习惯、既往用药史等,灵活调整镇痛方式。比如一位23岁的青年,术后疼痛强烈,传统药物效果有限,团队改用针灸、音乐辅助后,症状明显缓解。这说明:主动参与和方案调整,有时比单纯依赖药物更靠谱。

实用建议:
疼痛期间,及时表达感受,记录疼痛加重或缓解的情况,帮助医生找准镇痛的“最优解”。

07 生活中的镇痛管理建议

日常措施 主要好处 小建议
高蛋白清淡饮食 促进组织修复 可以多选鱼类、豆制品,每天搭配新鲜蔬菜
规律作息,适度活动 减少慢性疼痛转化风险 白天多做深呼吸、轻微拉伸运动
做好情绪管理 减轻对疼痛的敏感 适合用音乐、阅读分散注意力
定期就医随访 早期发现镇痛问题 术后3-7天内如疼痛持续,建议再向专科医生咨询

简单来说,健康饮食、科学作息、主动沟通,再加上医学团队的协作,这些点点滴滴比一味吃止痛药更能帮助身体恢复。多模式镇痛虽看似复杂,但只要掌握原则,其实很容易落地实践。

参考文献

  1. Chou, R., Gordon, D. B., de Leon-Casasola, O. A., et al. (2016).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he Journal of Pain, 17(2), 131–157.
  2. Jensen, M. P., Karoly, P., & Braver, S. (1986). The Measurement of Clinical Pain Intensity: A Comparison of Six Methods. Pain, 27(1), 117–126. DOI:10.1016/0304-3959(86)90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