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手术:围术期镇痛链的全景解读
01 围术期镇痛链是什么?
手术对不少人来说是一道坎,除了担心手术本身,不少患者更害怕那种无法摆脱的疼痛。其实,现代医学早就不仅仅依靠“一针麻醉”就结束了。围术期镇痛链这个概念,就是针对手术前后全过程,系统地安排疼痛控制,让病人能更安心地走过手术期。
想象一下,这就像一支高效的交响乐队——每个乐手(方法)各司其职,配合协作,最终组成一曲“无痛交响乐”,让术中的每一环节都不会遗漏疼痛管理。
02 为什么说镇痛链很重要?
有位42岁的女性患者,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因为镇痛不到位,疼得连翻身都不敢动,结果一周后又出现下肢肿胀,经检查是静脉血栓。这让人直观看到,疼痛管理不仅仅只是减轻不适,有时还紧紧关系到术后能不能顺利康复。
03 镇痛链背后的科学逻辑
疼痛并不是简单的“哪里疼点哪里”,而是大脑、神经和免疫系统都参与的大事件。手术时,痛觉信息像快递一样迅速传到大脑。 如果这些信号没能及时被阻断,“疼痛记忆”就会扎根,让人恢复更久。
研究发现,持续或剧烈的术后疼痛,不仅让人难受,还会使身体长时间保持高应激状态(Kehlet & Dahl, 2018),内分泌系统也会因此紊乱,心脏、肝肾等脏器功能都有可能受影响。多环节、个体化的镇痛链能在每个点位“打断”疼痛传递路径,这才是术后康复的关键。
04 镇痛链都有哪些“环”?
围术期镇痛链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有点像三道防线,各有分工——
- 药物治疗(如镇痛泵、NSAIDs):常见用法包括麻醉药、全身性或局部镇痛药,有些医院会用上自控镇痛泵,让患者可以自主调整药量。
- 非药物手段(如冷敷、心理支持):术后有人会害怕疼痛,其实适当心理疏导、辅以物理干预,比如冷敷、局部按摩,也有助于缓解。
- 流程与团队管理:依靠专门的疼痛管理团队,结合个人情况制定方案,包括术中、术后护理等全流程规范管理。每一步都不会被落下。
05 手术中镇痛链的实际应用场景
- 这些方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条件、手术种类量身“拼搭”,有点像给身体定制一层“安全保护”。
- 术后痊愈速度和住院时长也通常更短,生活质量提升也更明显。(Joshi & Kehlet, 2019)
06 镇痛链的未来:更智能、更个性化
随着大数据和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镇痛链有望做到“私人订制”。比如通过基因检测或疼痛敏感度分析,预估每个人对药物和干预方式的反应,真正实现“一人一方案”。
目前也有研究在尝试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指导术后镇痛管理,比如自动监测患者痛觉变化,及时调整药量,让患者体验比现在更好、风险更低的疼痛控制。(El-Boghdadly et al., 2023)
07 正面建议:怎样获得有效的镇痛管理?
| 推荐措施 | 具体方法 / 建议 |
|---|---|
| 术前沟通 | 和医生详细说明自己的既往疾病、用药史,提出对疼痛的疑问或担忧 |
| 术中多模式镇痛 | 鼓励配合多种镇痛技术组合(如局部+全身麻醉、辅助镇痛泵) |
| 术后自我监测 | 出现难以缓解的持续疼痛、局部肿胀、异常出血等,应及时告知医生 |
| 健康饮食辅助 | 多补充蛋白质(如鸡蛋、鱼、豆制品)促进恢复;有条件时适量摄入新鲜蔬果,帮助组织修复 |
参考文献
- Kehlet, H., & Dahl, J. B. (2018). Anaesthesia, surgery, and challenges i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he Lancet, 391(10141), 1913-1914. PubMed
- Joshi, G. P., & Kehlet, H. (2019). Enhanced recovery pathways after surgical procedures. Anesthesia & Analgesia, 128(5), 899-908. PubMed
- El-Boghdadly, K., Pawa, A., & Chin, K. J. (2023). Recent advances in regional anaesthesia. BJ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30(3), 238-249. PubM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