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恶性黑色素瘤:一份实用指南

  • 11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恶性黑色素瘤:一份实用指南封面图

了解恶性黑色素瘤:一份实用指南

🌞🩹
有时候,一颗小痣或者一块皮肤斑点总让人疑神疑鬼。是不是变大了?颜色变深了?其实,这些细微的变化里,偶尔就藏着健康的小信号。我们不会每天盯着镜子细看,但如果抓住那些早期线索,采取合理措施,可能就能让“恶性黑色素瘤”这种真正需要关注的不速之客,离自己更远一些。

01 什么是恶性黑色素瘤?

🧬
简单来说,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皮肤黑色素细胞的癌症。这些细胞负责我们皮肤的颜色,也会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不过,当它们发生异常增殖,就可能演变成一类发展迅速且容易扩散的肿瘤。
黑色素瘤不像普通的痣那样安分守己,它可能突然出现在原本健康的皮肤上。多数情况下,最初只是不起眼的一点颜色变化或者小斑块,但它的“脾气”复杂,发展速度快,所以需要格外警觉。
人体上,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病。日晒部位(如面部、手臂、腿),还有指甲下、手掌、脚底等不常注意的地方,也都不能掉以轻心。
如果能及时发现,治疗效果通常很好;一旦晚期,治疗难度和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02 怎样发现黑色素瘤的早期信号?

🔍
说起来,皮肤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痣、斑。哪怕长期不变,偶有一点小痒、小脱皮,其实也很常见。但如果黑色素瘤在身体某处悄悄冒头,往往有下面这样明显的变化:
  • 外形突然不规整:没以前那么圆,甚至边界模糊,像被橡皮擦过。
  • 颜色变得复杂:不再是一种均匀的颜色,黑、棕、灰,甚至红、蓝、白混着出现在一起。
  • 体积变大:斑点变宽、变厚,直径大于6mm需要留意。
  • 触感有变化:摸上去高于皮肤,或者变得硬结。
  • 周围皮肤有炎症:红肿、渗液、容易出血。
日常中,最容易忽略的其实是指甲下、脚底、脚趾这些隐藏部位。有些人甚至把黑色素瘤误当作“淤青”很久没察觉。如果痣、斑点出现上述特点,尤其是长期不消退、变化明显,千万别拖着,一定要找医生查查。

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他腹股沟处出现不明肿块,经肿瘤科诊断,考虑为继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黑色素瘤发展时往往不声不响,等到有明显症状时,疾病已经发展到需要更积极治疗的阶段。

03 为什么会得黑色素瘤?

🔬
导致黑色素瘤的原因其实挺多,不止一种。主要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1. 长时间紫外线辐射:在强烈日晒环境下生活、工作的人,比如户外运动爱好者、建筑工人等,更容易被紫外线损伤皮肤,间接导致细胞基因异常。
  2. 遗传易感性:部分人天生体内的黑色素细胞容易发生突变,家族中有多人出现黑色素瘤,这类人群的发病概率会较高。
  3. 皮肤类型:肤色较白、容易晒伤、斑点多,皮肤自身防晒能力弱。
  4. 免疫力下降:患有免疫类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同样需要多一份警惕。
从研究数据上看,70-80%的黑色素瘤并不是原本的痣变化,而是在看似健康的皮肤上新长出来的 (Skin Cancer Foundation, 2025)。另外,随着年龄增长,发病概率会逐渐升高,尤其是中老年男性和日晒多的群体。
黑色素瘤的可怕点不仅仅在于它出现的部位多样,更因为它生长较快,如果早期疏漏或忽视,短期内可能就会向身体其它组织扩散。
记住:如果家族中有人得过黑色素瘤,或从事高风险工作,哪怕身体健康,也建议加强观察。

04 黑色素瘤怎么检查和准确诊断?

🩺
一旦怀疑有黑色素瘤,医生会综合使用以下几种检查方法,帮助判断疾病性质和发展阶段:
  • 皮肤镜检查:借助专业放大镜器械,医生能更清晰地看到病变的细节。
  • 活检:对有可疑改变的皮肤进行小块取样(穿刺、切除),送到实验室病理分析。
  •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主要用于评估病变是否扩散到淋巴结或其它器官。
别担心,绝大多数操作比较简单。对于一些特殊位置的黑色素瘤,还可能需要PET-CT等更高级的检查手段。
只要发现皮肤有持久不消退、形状变怪或者反复出血的斑块时,建议尽快去正规医院皮肤科、肿瘤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早诊断、早处理,是应对黑色素瘤的关键一环。
研究显示,早期治疗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可高达99%,晚期则明显下降 (Garbe, C., et al. Melanoma. Lancet, 2020)

05 黑色素瘤有哪些治疗方式?

💉
单靠单一手段难以彻底治疗黑色素瘤,不同分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患者,医生会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
  • 手术切除:无论是哪种分期,只要能切除,外科手术都是首选。手术范围视病变大小、深浅决定。
  • 放射治疗:如果黑色素瘤侵犯较深、不便切除,或术后需要局部控制时考虑。
  • 化学治疗:用于有远处转移、手术效果有限时。副作用相对大,适合部分特定患者。
  • 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系统,帮助身体识别并清除异常黑色素细胞。这几年,免疫治疗迅速发展,不少患者获益。
选择哪种方案,主要看肿瘤分期、位置和个人身体状况。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中年男性患者,就接受了免疫相关的综合治疗(ICD-10编码已脱敏),在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仍需持续管理。
沟通、配合医生,所有方案都可讨论定制,别轻信“包治”的民间偏方。

06 日常如何远离黑色素瘤?

🌱
其实,很多预防办法都非常简单实用,只要常常记得以下几点,就能大大降低黑色素瘤风险:

日常实用建议
  • 定期做皮肤自查:每1~2个月在明亮环境下,观察身体各部位的皮肤、痣和新生斑点。用镜子多看一下难以自己直接看到的地方(比如背部、脚底和指甲下)。
  • 习惯用防晒产品:防晒霜SPF30以上,户外活动前20分钟擦好,有条件可以多次补涂。
  • 增加蔬果摄入:如蓝莓、胡萝卜等,富含抗氧化成分,有利皮肤健康。日常饮食中建议多食新鲜水果和深色蔬菜。
  • 健康均衡饮食:适量蛋白质、粗粮和坚果,对皮肤和免疫力有帮助。例如,每天吃把坚果,提高维生素E摄入。
  • 保证作息规律:睡眠充足,身体自我修复能力才好。晚睡、熬夜久了,皮肤免疫力也会变差。
如果家族有黑色素瘤病史,或者从事户外高风险工作,建议一年至少做一次皮肤科筛查。

特别说明:预防部分我们只说“什么有益”,不会罗列什么“不吃”“避免”来拉清单。管理健康是长期、正面的积累,不必搞得紧张。

参考文献

  • Garbe, C., Peris, K., Hauschild, A., et al. (2020). Melanoma. Lancet, 392(10151), 971-984. (APA)
  • Skin Cancer Foundation. (2025). Melanoma Facts. (https://www.skincancer.org/skin-cancer-information/melanoma/)
  • Rigel, D.S., Russak, J., & Friedman, R. (2010). The evolution of melanoma diagnosis: 25 years beyond the ABCD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0(5), 301-316. (APA)
  • Bishop, J.A.N., et al. (2007). Ongoing risk of melanoma recurrence after diagnosis of localized disea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4(22), 3573-3578. (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