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时刻:面对溺水心跳骤停,该如何进行心肺复苏?
落水后的第一反应
夏天的泳池边、假期的湖畔,欢笑声不断,可突发状况往往令人措手不及。一阵惊呼中,有人滑入水中,紧接着失去了反应。此时,身边人的每个反应都极为关键。其实,溺水并不遥远,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一旦耽误,风险陡增。想象这样的场景,或许能让我们更重视掌握正确的救援方法。
01 意外溺水会带来哪些危险?
溺水是一种看似平常却极具危害性的突发事件。在很多情况下,事故发生时并不总是伴随着喧闹与挣扎。尤其是儿童与青少年,经常因为好奇、玩耍或失误而陷入险境。
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溺水致死的人数高达32万,其中大多数为5-14岁的儿童(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可见,不加注意,安全隐患随时可能演变为严重后果。
溺水后,人体迅速出现一系列变化:首先,喉咙接触水后可能反射性停止呼吸;数秒之后,缺氧加剧,大脑和心脏很快受影响。如果不能及时获得氧气,倦怠、意识丧失直至心脏骤停,整个过程用不了几分钟。因此,学会判断危险征兆很重要。
溺水现场不一定明显挣扎。有人沉入水下时往往很安静,不容易第一时间发现。
02 心跳骤停的幕后“推手”
说起来,溺水最致命的危害其实是缺氧。无论是咸水还是淡水入体,都会导致气道阻塞,使肺部无法完成“氧气进、二氧化碳出”的过程。
- 缺氧阶段:几分钟内,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大幅下降,大脑和心脏最早受到影响。
- 心脏骤停:当大脑得不到氧气的刺激,心脏功能逐步减弱,最后可能突然停止跳动。这时候,身体就像手机电池彻底耗尽,功能很快“停摆”。
以一位35岁男性的溺水案例为例:他原本在湖边游泳,不慎被水草缠住,数分钟后被抬出水面,但已经意识丧失。后来医学评估显示,由于长时间缺氧,心脏发出几次异常强烈的搏动后便进入了停搏状态(参考:Zafren et al., “Update on Drowning”, NEJM, 2019)。
溺水引发的心跳骤停和单纯昏迷不同,后果来得更快,所以每一秒都紧要。
03 如何迅速判断心跳骤停?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晕倒和心跳骤停的区别。
| 信号 | 具体表现 |
|---|---|
| 无反应 | 大声呼喊或轻拍肩膀,没有回应 |
| 无呼吸或濒临停止 | 胸部不再起伏,或呼吸极浅、极慢 |
| 无脉搏 | 颈动脉(喉咙两侧)触不到搏动感 |
案例:一位8岁男孩在游泳时溺水,救助者将其拉出水面时,他呈现瘫软、皮肤发青,呼叫没有反应,胸部不上下起伏(此时即高度怀疑心跳已经骤停)。
这个例子说明,及时识别三大信号——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是救命的第一步。
发现上述信号后,不要犹豫,立刻开始急救!即使无法精准判断脉搏,只要没有生命迹象,马上行 动最重要。
04 心肺复苏怎么做?步骤拆解
有人总是说,“心肺复苏(CPR)太难了!”其实,完整流程分解开并不复杂。掌握下面这些动作,关键时刻能帮大忙。
- 呼救与摆放:高声呼救,确保周围有人可以帮忙并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999)。把溺水者平放在坚实、平整的地面上。
- 判断呼吸:观察口鼻,看有无气流或胸部上下起伏,无则进入下一步。
- 胸外按压:双手重叠、掌根压于胸骨中央(两乳头连线中点),身体垂直下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约5-6厘米。
• 假如是儿童,用一只手完成按压,深度约1/3胸廓。 - 人工呼吸(如条件允许):打开气道(仰头抬下巴),捏住鼻子,对口吹气2次 (每次1秒),每按压30次配合2次吹气。
- 循环进行:30次按压 + 2 次人工呼吸为一轮,持续到专业急救人员接手,或伤者恢复呼吸和意识。
| 步骤 | 具体做法 |
|---|---|
| 呼救 | 大声求助,拨打120 |
| 胸外按压 |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厘米 |
| 人工呼吸 | 2次吹气,每次1秒 |
| 循环 | 30:2 按压与人工呼吸循环 |
如果不熟练人工呼吸,可只做胸外按压。现场按压比什么都不做效果好。
05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救命的“神器”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越来越多出现在地铁站、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是溺水心跳骤停救治中的关键一环。它能够自动分析心律并给予电脉冲,重启“停工”的心脏。
- 操作简单:开机后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将电极贴片分别贴在患者胸部两侧(通常包装有图示)。大多数AED具备语言导航,指导操作每一步。
- 安全注意:分析和除颤过程中,确保无人接触患者身体。
- 时机关键:研究指出,在心跳骤停后前3-5分钟内使用AED,生存率可提升至50%以上(Holmberg et al., “Effectiveness of bystander defibrillation”, Resuscitation, 2019)。
看到AED,不用犹豫。多数情况下,照着语音提示操作即可。
06 心肺复苏后,还要注意哪些细节?
很多人以为,只要伤者恢复了呼吸心跳,就可以放松了。其实,急救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医学处理同样重要。
- 确保安全与保暖:复苏转醒后,尽快用干毛巾裹住身体,避免失温。
- 监测生命体征:继续观察呼吸、脉搏变化,如果再次无反应,需继续心肺复苏。
- 转运医院:即使表面上平安无事,还是要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部分溺水者可能会有肺部损伤或继发性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等。
- 后续评估:医生一般会建议观察数小时甚至住院,以便排查心脏、脑部、肺部等功能问题。
这一步有时候容易被忽视。例如有一位16岁女生,因溺水被救,恢复意识后家属未送医,结果次日出现呼吸困难,被诊断为吸入性肺炎。这个教训说明,后续的医学观察不容忽略。
别因为伤者醒过来就放心,只有医生的检查才能最大程度排除隐患。
07 急救知识的普及:给生活加一道“安全锁”
很多城市已陆续普及AED和心肺复苏培训。其实,这门技术并不神秘,成年人应主动学习,假如家里有小孩,更要为他们补上“防溺水”“自救互救”这课。
| 推荐做法 | 简单理由 |
|---|---|
| 定期参加急救培训 | 真实模拟更易操作,关键时刻不慌 |
| 家中常备紧急号码 | 延误一分钟,风险倍增 |
| 全家学习游泳和水中自救 | 能游则“救”,遇险不慌 |
说到最后,溺水的预防和心肺复苏的知识,其实就是给生活添一把“安全锁”。平常一点准备,意外来时,才有底气应对。
参考文献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Global report on drowning: Preventing a leading killer. Geneva: WHO Press.
- Zafren, K., Giesbrecht, G. G., & Danzl, D. F. (2019). Update on Drow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20), 1921-1932.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813313
- Holmberg, M. J., Wiberg, S., Ross, C. E., Olson, L., et al. (2019). Effectiveness of bystander defibrillation and resuscitation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Resuscitation, 140, 88-99. https://doi.org/10.1016/j.resuscitation.2019.04.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