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生死瞬间:溺水急救的六个关键步骤

  • 1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生死瞬间:溺水急救的六个关键步骤封面图

生死瞬间:溺水急救的六个关键步骤

01 认识溺水:远比想象中危险

夏天去泳池玩水,湖边小憩,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水域其实暗藏风险。其实,溺水是全球儿童和青少年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成年人也不是没有危险,尤其是突然抽筋、意外滑倒,哪怕只是一口水呛进气管,都可能让呼吸系统出问题。

⚠️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32万人因溺水丧生(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很多人以为溺水是剧烈扑腾,实际上大多数溺水者来不及大声呼救,只能无声挣扎。这种“安静的溺水”很容易被忽视,黄金救援时间其实很短——有研究认为,4到6分钟内未能复苏,大脑就可能永久受损(Quan et al., 2017)。溺水不是远在天边的危险,它可能就在一次粗心中发生。

02 如何第一时间发现有人落水?

  • 行为突然异常:比如一个男孩在浅水区本来玩得好好的,突然安静下来,嘴巴只出气不喊叫。
  • 持续想要抓东西:看见有人手臂往前伸,好像在试图抓住什么但抓不到。
  • 反复下沉、浮起:有人头不断进出水面,但没大声喊叫,只是挣扎。
  • 偶尔剧烈咳嗽:有位9岁的小女孩,一次呛水后没哭出声,而是脸色发白,还伴有轻微咳嗽。
👀 这些现象中,声音反而最少。凡是发现谁没发出正常的嬉闹声,都要引起注意。

简单来讲,不是每一次扑腾和喊叫才要警觉,反而那些突然安静、表情痛苦、下沉又浮起的情形,更值得留心。

03 施救前一定先保证自身安全

看到有人溺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跳下去救人。但实际上,盲目下水往往会出现“二次溺水”。安全救援,需要利用条件而不是只凭热情。

常见场景 安全做法 高危做法
有救生圈/竹竿 抛、递给溺水者,让对方抓牢,慢慢拉回 直接跳入水中
近岸 一只脚钩住岸边,用长物伸向溺水者 贸然踩水靠近被困者
人手不足 高声呼叫周围人帮助,不单独救援 独自尝试救人
🛟 如果一定要入水施救,建议接受过专业急救培训的人优先。

说起来,救人前多想一步,才真的保护了溺水者,也保护了自己。

04 水中救起后,现场如何急救?

溺水者救上岸后,哪怕当时还能简单呼吸,也千万别掉以轻心。溺水救护强调两点:快速清理气道、争分夺秒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

溺水现场急救步骤:
  1. 拍背清理口鼻:头侧歪,轻拍背部,帮水分流出(但不推荐倒挂或强力摇晃)。
  2. 判断呼吸/心跳:如果呼吸停止,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3. 必要时行CPR:有心跳骤停迹象时,马上心肺复苏(按压+人工呼吸,最好两个人配合)。
  4. 同时呼叫急救电话:请他人帮忙拨打120,不要耽误救护资源。
💡 举个例子,有位44岁的男性溺水后意识丧失,被及时施救、CPR重启了心跳,最终恢复良好。

这说明,抢救速度和正确方法,比任何奇迹都更现实。

05 溺水脱险后还要警惕什么?

很多人认为,救上来后人能走能说就算没事了。其实,溺水后的危害远不止呼吸困难。即使自行恢复,也有可能因为吸入少量水分,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晚发的呼吸障碍。

后续症状 常见表现
轻度水吸入 偶尔咳嗽、声音嘶哑、无力感
严重水吸入 持续咳嗽、呼吸急促、发绀(唇发紫)
吸入性肺炎 反复发烧、胸口闷胀、咳痰症状
🩺 如果有上述症状,建议立刻到医院做全面呼吸道检查。

这个环节提醒我们,表面看起来“没事”并不等于完全安全,医学检查和持续观察缺一不可。

06 溺水预防要怎么做?实用建议看这里

  • 1. 学游泳且学会自救:建议6岁以上儿童和所有不会游泳的成年人接受正规游泳训练。
  • 2. 水边看护不能松懈:在游泳池、河湖等场所,孩子必须有大人近距离陪同。
  • 3. 选择正规水域:优先选择有救生员、明确安全标识的场所。
  • 4. 必要时穿救生衣:户外玩水、乘船、漂流等必须配备救生衣。
  • 5. 学会基本急救技能: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的基础知识应成为家庭常识。
  • 6. 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比如本身体质较弱、易呛水者,不建议独自下水。
早做准备,才能真正远离危险。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自我保护。
什么情况要尽快就医?
  • 溺水后出现持续咳嗽、呼吸急促。
  • 体温反复升高、精神萎靡。
  • 有呕吐、胸痛、意识不清等情况。

出现上述情况,建议缺省前往附近有呼吸专科的医院求诊。

主要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Drown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rowning
  2. Quan, L., Bierens, J. J. L. M., Lis, R., Rowhani-Rahbar, A., & Morley, P. (2017). Predicting outcome of drowning at the scen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Resuscitation, 117, 103–110. https://doi.org/10.1016/j.resuscitation.2017.05.031
  3. Szpilman, D., Bierens, J. J., Handley, A. J., & Orlowski, J. P. (2012). Drowning.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6(22), 2102–2110.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0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