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从溺水到生命重启:掌握心肺复苏的关键步骤

  • 11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从溺水到生命重启:掌握心肺复苏的关键步骤封面图

从溺水到生命重启:掌握心肺复苏的关键步骤

01 溺水风险:日常中的隐形威胁

炎热的夏天,孩子们最喜欢趁着假期跳进游泳池或到河边戏水,几位朋友也会相约一起去水库漂流。这类放松时光常常充满欢声笑语,但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溺水依旧是全球意外事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有时候,哪怕池边站了一堆人,也可能有人在玩水时悄悄沉下去,没有人第一时间发现。

溺水带来的健康后果远不止呛几口水那么简单。短短几分钟缺氧,可能伤及大脑、心脏、肺等多个器官,轻则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重则发生昏迷甚至呼吸与心跳骤停。每年的溺水伤亡,多集中在救援不及时或者应急操作不到位的环节中。

🧊 溺水事件常见于儿童、青少年以及游泳初学者,户外水域如湖泊、池塘、河流更要小心。

02 溺水现场,应该怎么反应?

  • 第一步:大声呼喊,寻求帮助
    现场目击者立刻呼喊,引起其他人注意,同时指派具体人拨打120。如在游泳馆或海边,可迅速呼叫救生员。
  • 第二步:保证自身安全
    施救者不要贸然跳水。有经验的人用漂浮物或伸长杆救助更安全。不少意外救援变成双重危险,都是因为救援者也被卷入险境。
  • 第三步:尽快拖离水中至安全地带
    确认没有其他危险后,将溺水者平放在坚实地面,进行初步评估和急救。

有位14岁的中学生小杰,在与朋友湖边游泳时不慎踩空,被人及时发现呼救,随后老师使用长竹竿将其拉上岸,这个敏捷反应为后续成功营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个例子说明:目击者反应速度和方法很重要,也可以避免二次伤害。

📣 迅速获得专业救援支持,能极大提升生还机会。

03 为什么要立刻做心肺复苏(CPR)?

简单来说,溺水最危险的后果是大脑、心脏缺氧。一旦氧气供应中断,脑细胞数分钟内就会受损,甚至无法恢复。数据表明,⏳ 心搏呼吸骤停超过4分钟后,再复苏成功的概率明显下降(Larsen et al., 1993)。

心肺复苏就是要弥补缺氧带来的损失,在医护人员到来前,用“人工心跳”和“人工呼吸”方式,为伤者争取继续生存的时间。它不只是医护专业的“专利”,普通人学会后完全可以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发现溺水后,判断没有反应和自主呼吸,应该立即启动CPR流程,别等救护车。

🫀 研究发现,现场即刻进行心肺复苏,能使患者存活率提升2-4倍(Nielsen et al., 2019)。

04 施救前的准备工作,你做好了吗?

操作事项 具体要点
检查环境 确认没有电线、水流等二次危险;如果室内,注意地面干燥防滑。
判断意识 拍打肩部,大声呼叫,无反应即为紧急状况。
评估呼吸 观察有无胸腹起伏,用“看、听、感受”3秒;无呼吸或异常喘息应立即开展CPR。
叫人帮忙 指明某人去打120电话,避免无人跟进。
准备急救工具 如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及时就位。

这些准备虽短暂,却能确保救援安全高效。
😀 一位35岁的游泳教练,曾遇到6岁女孩溺水,仅花5秒快速观察后就开始救治。结果证明,这些“小动作”很重要。

05 心肺复苏(CPR)操作:一步步来

  • 确认平躺,解开衣物
    保持伤者仰卧,松开衣领、腰带,方便急救操作。
  • 胸外按压
    双手重叠压在胸骨正中(乳头连线中点),手臂垂直,快速垂直按压。
    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厘米(成人)
  • 开放气道
    压额抬下巴法,让气道通畅,口腔如有泥沙、呕吐物应迅速清理。
  • 人工呼吸
    捏住鼻子,包住其口,口对口吹气2次,每次1秒,观察胸廓起伏。
  • 继续循环
    按照“30次胸外按压 + 2次人工呼吸”反复操作,直到有专业人员或AED到来。
👩‍⚕️ 担心不会吹气?单纯胸外按压(不停手)也能带来一定改善,尤其在不愿口对口时。
CPR核心口诀:
按——快有力;呼——深且足;循——不断续。

06 复苏之后:别急着放松,还要这样做!

一旦溺水者恢复呼吸心跳,不代表一切结束。这个阶段尤其需要监测,因为复苏后身体可能会反复出现心跳停顿或呼吸短暂暂停。

  • 持续观察:定期检查脉搏、呼吸和意识变化,并避免伤者再次受到伤害。
  • 保暖安静:用毛巾或衣物帮身体保暖,减少体温流失,同时鼓励家属保持安静,避免围观。
  • 平卧侧头:轻轻侧头可防止呕吐误吸,但绝不强行移动颈部,怀疑有颈椎伤要按原位保护。
  • 配合救护人员:详细告知急救过程与溺水时间,为后续救治提供参考。
‼️ 复苏成功后24小时内,肺部感染、缺氧后遗症也需要警惕,故最好及时送正规医院做进一步观察和处理。

07 如何预防溺水带来的意外?

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做好预防。很多意外可以通过简单措施减少。

预防措施 实际做法
学习游泳 建议所有孩子6岁起接受专业游泳培训,游泳基础越扎实风险越低。
加强看护 无论是自家泳池还是开放水域,小孩进入水边,始终有专人陪同。
提升家庭急救技能 建议每位家长或青少年参加CPR和急救课程,应对突发状况时更有底气。
携带救生器具 野外戏水,请备好救生圈、救生衣,游泳新手尤其适用。
🌊 溺水多半悄无声息,与影视剧里的挣扎不同;真正的“静悄悄”,才最危险。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Drown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rowning
  2. Larsen, M. P., Eisenberg, M. S., Cummins, R. O., & Hallstrom, A. P. (1993). Predicting survival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graphic model.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2(11), 1652-1658.
  3. Nielsen, N., Wetterslev, J., al-Subaie, N., et al. (2019).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at 33°C versus 36°C after cardiac arres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9(23), 2197–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