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高热惊厥:如何有效应对紧急情况
家里突然热闹起来,“孩子发烧还抽搐了!”不少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其实,很多三岁左右的宝宝都曾经历过高热惊厥。虽然大多数时候发作很快结束,但让人措手不及的那一刻,难免慌乱甚至恐惧。弄清楚高热惊厥是什么、发生原因和应对办法,才能在紧急时保护孩子更安全。
01 高热惊厥的基本概念
高热惊厥,英文叫Febrile Seizures,是针对6个月到5岁的孩子中特别常见的一种抽搐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发烧时突然出现全身抽动,通常体温会超过38.5℃。抽搐大多数时候持续1到5分钟,很少带来长期后遗症。
特征 | 说明 |
---|---|
年龄段 | 主要见于6个月到5岁 |
发作背景 | 伴随体温短时间内迅速升高 |
是否为癫痫 | 绝大多数并不是癫痫 |
📌 小贴士:有研究显示,2%~5%的学龄前儿童都可能出现过一次高热惊厥(Shinnar & Glauser, 2002)。所以遇到别惊慌,冷静应对最重要。
02 为什么孩子会发生高热惊厥?
- 1. 病原体感染 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性感冒,比如流感、腺病毒等。偶尔也见于细菌感染。
病例:有一位2岁的女宝宝感冒发烧到39℃,突然全身抽动被送进急诊。医生诊断为高热惊厥。 - 2. 遗传家族易感性
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小时候有类似发作,孩子也更容易出现同样情况。 - 3. 年龄和神经系统发育
幼儿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对温度变化很敏感,所以特别容易出现高热惊厥。到5岁以后发病率明显下降。 - 4. 体温升高过快
并非只有体温高才会抽搐,体温“蹭蹭往上窜”时风险反而更高。医学界指出,此时脑细胞受到的刺激就像“被温度按下了加速键”。
注意:高热惊厥虽然多见,但处理不当的确可能带来如缺氧、舌咬伤等暂时性伤害,所以及时识别和操作非常重要。
03 典型发作表现有哪些?
- 初期表现: 部分孩子只是发烧时短时间抽动、轻微身体僵直,家长可能还以为只是“热得发抖”。
- 明显症状: 一旦出现以下几个明显症状,就是典型的高热惊厥发作期:
- 四肢抽动:双手双脚有规律抖动,如同弹簧一样
- 眼睛上翻、叫不应、无意识状态
- 呼吸有时短暂出现暂停(不用担心,大多迅速恢复)
- 发作时间: 多数持续不到5分钟,极少数会超过15分钟(这种属于复杂型,需要特殊留意)。
⚠️ 提醒:复发儿(24小时内多次)、复杂型(时间长/单侧发作)需及时送医评估。
04 抽搐发生时的第一步,该怎么做?
- 让孩子侧卧,防止呕吐物误吸。
- 清理周围硬物,避免头部撞伤。可以用枕头、衣服柔软物品垫在头旁。
- 不要强行按压,也别用东西塞进嘴里,防止二次伤害。
- 记录发作开始时间。如果超过5分钟未停,需要尽快就医。
- 留意呼吸和面色。发作时轻度紫绀/嘴唇发青多可自行缓解,如呼吸、心跳停止务必立刻呼叫急救。
- 保持冷静,给医生详细描述发作过程,有利于后续判断。
👀 小技巧:抽搐终止后,简单测下孩子体温,记录下来,可帮助医生判断病因。
05 什么时候需要药物处理?
- 抽搐超过5分钟
普通高热惊厥多在几分钟内终止,如时间较长或者无法清醒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考虑用药。 - 紧急救治工具
医院急救通常会选择咪达唑仑或地西泮等抗惊厥药物,专为止住持续发作设计(Cilio et al., 2004)。 - 再发和特殊情况
24小时内反复多次抽搐、或孩子有神经系统疾病史,要尽快儿科神经专科就诊。 - 相关检查建议
单纯型高热惊厥通常不需脑电图等复杂检查;但复杂型、反复或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孩子,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筛查。
🚑 医生提示:短暂抽搐只需加强观察,药物干预应避免自作主张,按医嘱操作,不轻信网络偏方。
06 发作结束后,家庭护理和有效预防
- 体温监测 维持通风、适宜温度,勤测体温。38.5°C以上可按医嘱适量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降温。
- 补充水分 发热期多饮水、少量多次,可用温水毛巾擦拭孩子身体帮助降温。
- 均衡饮食 饮食清淡、富含维生素,有利于机体恢复。例如,推荐多吃新鲜蔬果、鸡蛋和适量瘦肉。
- 定期随访 高热惊厥患儿发作后,建议半年内定期儿科复查一次。
- 预防措施表
日常措施 具体建议 科学根据 合理穿衣 根据气温适当增减衣物,别把孩子包裹太多 利于身体散热 饮食搭配 多吃含C、E维生素的蔬果 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适当锻炼 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有文献支持(Rantala, 2021) - 什么时候必须就医?
- 抽搐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
- 发作后持续意识不清、呕吐、明显呼吸异常
- 发作时有一侧肢体明显无力、口角歪斜等特殊情况
🍎 实用建议:日常保持室内流通、膳食多样、有规律作息,都有助于孩子抵御感冒发热。遇到高热惊厥保持镇定判断,是帮助孩子健康恢复的关键一步。
其实,多数孩子经历的高热惊厥都是一阵小风波,家长们只要掌握正确方法,就能最大程度减少因慌乱造成的伤害。数据与专业共识都说明:冷静应对,科学护理——一起帮孩子轻松度过这段敏感期很重要。
如果觉得这些信息对家里有学龄前宝宝的朋友有帮助,也可以转发给他们。遇事不慌,比什么都更管用。
主要参考文献
- Shinnar, S., & Glauser, T. A. (2002). Febrile seizures. 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 17(Suppl 1), S44-S52.
- Cilio, M. R., Shinnar, S., & Corey, E. J. (2004).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acute seizures in children. 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 16(2), 204-210.
- Rantala, H. (2021). Physical exercise and resistance to infection in childre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31(2), 19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