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

  • 5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封面图

麻醉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

01 为什么麻醉对胃癌手术非常关键?

进手术室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像是一场无声的挑战——病房里的紧张气氛、手术灯下的等待,都会让人不自觉地紧张起来。对于胃癌手术,麻醉的作用远不只是让你“睡着”那么简单。其实,从你推上手术台那一刻,麻醉医生就像守护你生命的小队长,时刻关注身体最重要的指标。

麻醉不仅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疼痛,更在于维持关键生命体征的平稳——比如心跳、呼吸、血压都要被随时监测和调整。一场胃癌手术往往持续数小时,中间可能遇到大量失血或内脏牵拉,如果没有专业麻醉,让身体始终“在线”,很难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很多高龄患者或本身有慢性疾病的朋友,其心脏、肺脏、肾脏等功能不太稳定。麻醉在这里的保护作用更大,能帮助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让手术整体更安全。

02 胃癌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哪些?

  • 全身麻醉:这是大部分胃癌手术最常选择的方式。患者会在静脉、吸入等多种药物作用下进入深度睡眠,术中全身无知觉。比如,遇到完全切除的大手术,医生一般都会建议全麻,让患者身体彻底放松,方便手术操作。
  • 局部麻醉联合镇静:在某些微创或特殊情况下,可能用局部麻醉配合静脉镇静。比如年纪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病、无法耐受全麻的朋友,医生会根据具体手术部位让身体部分区块“休息”。
  • 硬膜外麻醉:偶尔少数胃部手术会用到,更多作为辅助麻醉存在,特别是在围术期(手术前后)管理疼痛时。这种麻醉主要让腹部感觉迟钝,有助于术后加速康复。

说起来,不同麻醉方式各有利弊,比如全麻更彻底却恢复稍慢,局麻风险低但对手术方式有限制。术前和麻醉医生聊一聊自己的身体状况、过敏史等,对确定最适合自己的麻醉方案很重要。

03 麻醉前评估:个体风险差异很大

不是所有人做胃癌手术都一样,身体底子的不同,麻醉风险差别很大。麻醉前评估就像体检一样,为麻醉团队打好提前量。👩‍⚕️

  • 查健康底子:评估心脏、肺部、肾脏和肝脏功能,对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基础疾病做全面了解。有这些慢病的朋友,建议带上既往病历、化验单,便于医生精准判断。
  • 评估用药史:正在服用的药物(比如降压药、抗凝药等)都要如实告知。必要时,麻醉医生会建议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方案,减少手术中出血和其他意外的概率。
  • 关注过敏历史:无论是对药物、食物还是过往麻醉经历有不适,都要提前讲出来。部分人对麻醉药物过敏,可能会诱发严重的不可预测反应,及时告知有助于医生避开高风险选项。

像之前有一位60余岁的女性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术前通过详细评估和营养调整,最终顺利完成了根治性胃切除,并避免了因血糖波动带来的并发症。这表明,严密的麻醉前评估为高危患者大大降低了术中风险。

04 手术中的监测和麻醉管理细节

手术进行时,麻醉医生几乎时时都在和各种机器打交道。心电图、血压、呼吸、血氧、体温等都需要严格记录并快速应对突发变化。🖥️

  • 心率和血压监测:麻醉过程中如果血压偏高或波动较大,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预防心脑意外。
  • 呼吸管理:手术可能影响自主呼吸,麻醉医生会持续评估二氧化碳排出量、血氧饱和度,确保重要器官供氧正常。
  • 体温变化:长期手术过程中,体温往往会下降。低体温会导致凝血障碍,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因此给予保温也是麻醉一部分。
  • 观察药物反应:部分患者(如年纪较大,或有肝肾功能减退者)对麻醉药物代谢较慢,医生需灵活调整用药,预防苏醒延迟等问题。

只要发现指标偏离正常,麻醉医生就会立刻做出调整。一个经验丰富的麻醉团队,就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隐形高手”。

05 麻醉选用和管理如何影响术后恢复?

麻醉方式和用药细节,其实对术后恢复有很大“隐形影响”。合理的麻醉能帮助患者更早苏醒、减少不适,也能降低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概率。

  • 疼痛控制:术前麻醉方案安排得好,术后恢复时身体更能受得住,比如硬膜外镇痛就被很多胃癌手术用来减少术后腹痛。轻疼痛的人通常更愿意早下地活动,减少血栓和肺部并发症。
  • 并发症风险:不恰当的麻醉可能引起苏醒迷糊、恶心呕吐,甚至精神状态改变。部分患者术后有暂时性记忆力减退,尤其见于年龄大的朋友,这和某些麻醉药物种类及用量相关。
  • 特殊人群管理:比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体弱者,采取个体化麻醉和术后监测,可以减少呼吸、循环等大问题出现。

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位60多岁的女士,虽有糖尿病和营养不良,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和精细麻醉管理,她的伤口愈合很顺利,恶心呕吐也很轻微,最终实现了较好的恢复。这个例子说明,麻醉管理能让患者术后少受罪,帮助身体尽快恢复日常功能。

06 围术期疼痛怎么科学管理?

胃癌手术不是“一觉睡醒就完事”,术后持续几天甚至十几天的疼痛,影响进食和活动。麻醉医生其实也负责围术期疼痛的整体规划。

  • 多模式镇痛:目前推荐用“多管齐下”的方法,比如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局部镇痛药联合,效果往往比单用一种更好。这样既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恶心等副作用),也让恢复更轻松。
  • 提前干预:现在有一种观点,越早开始镇痛管理(比如术前聊到麻醉方案时就规划好),术后出现难以缓解疼痛的概率就越低。
  • 疼痛评估工具:麻醉医生会用专门的评分表辅助判断疼痛实际程度,再针对性地调整方案。💤

说起来,控制好疼痛不仅是让人“感觉更舒服”,还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减少住院时间,让患者早日回归生活正轨。

07 胃癌及麻醉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有些人常问:为什么有人会得胃癌、有人术后问题多?其实和很多身体条件、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但也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

  •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细胞修复能力下降,患病和麻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都高。
  • 营养状况:长期营养不良、进食单一,会影响身体各系统修复和对麻醉的耐受能力。胃癌患者常常因为肿瘤导致营养摄入减少,术中风险随之增加。
  • 慢性病影响: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都会让手术和麻醉期间的抗风险能力变差。如果术前没有控制好血糖、血压等参数,术中可能频繁出现异常波动。
  • 遗传和环境因素:部分胃癌相关基因突变也会影响疾病发展进程,但麻醉敏感性却多由药物代谢基因及身体现状决定。环境污染、长期接触刺激物,对部分人群构成额外风险。

Crew, K. D., & Neugut, A. I. (2006).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2(3), 354–362. 报道,胃癌高发人群往往合并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有家族遗传情况,而麻醉并发症风险则与肝肾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08 提升术前后恢复力的生活实用建议

说起来,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管理,其实能帮我们为大型手术做好基础准备。即便已经被诊断为胃癌,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依然有益。

  1. 补充优质蛋白:比如鸡蛋、牛奶、鱼类,能帮助术后创口愈合和免疫力恢复。每天一份鸡蛋或瘦肉,对手术康复很有好处。
  2. 多样化蔬果:绿叶蔬菜、橙黄色水果(如胡萝卜、南瓜、橙子)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有助于身体修复消耗。
  3. 控制血糖波动:对于有糖尿病的朋友,建议饭前定时测血糖,听取医生建议选择合适降糖药和进食种类,术中术后才能减少高低血糖并发症。
  4. 规律锻炼:条件允许下的轻度有氧活动,如散步,有助血液循环,也能减轻术后血栓等问题。
  5. 定期复查:对于高风险人群,像40岁以上定期做胃镜检查很重要。一般来说,每2年筛查一次就比较合适。
  6. 及时寻求专业建议:遇到进食困难、体重快速下降、持续腹痛等明显变化,建议尽早前往有专业消化科或肿瘤中心的大型医疗机构。

参考文献:Smyth, E. C. et al. (2020). Gastric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als of Oncology, 31(9), 1198–1209.

此外,如果有手术或者麻醉相关问题,提早和麻醉团队交流,主动说清既往病史和用药史,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平稳的恢复过程。

小结与现实建议

胃癌手术不光考验手术团队的技术,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都很重要。合理的麻醉让手术更平稳,细致的术前评估和术后疼痛管理,也让患者恢复得更舒服、更有保障。生活中多注意饮食多样、规律锻炼和定期筛查,让身体底子变好,对胃癌手术和麻醉适应力会更强。即便面对较晚期的胃癌,只要团队管理得当,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安全渡过手术难关,回归正常生活。

最后,手术固然重要,不妨也重视术前后和麻醉医生的交流,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疑问。这样一来,无论遇到什么波折,我们都能更从容地面对,迎接每一次身体的小修整。

References

  • Crew, K. D., & Neugut, A. I. (2006).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2(3), 354–362.
  • Smyth, E. C., Nilsson, M., Grabsch, H. I., van Grieken, N. C., & Lordick, F. (2020). Gastric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als of Oncology, 31(9), 1198–1209.
  • Ajani, J. A., D'Amico, T. A., Almhanna, K., Bentrem, D. J., Besh, S., et al. (2016). Gastric Cancer, Version 3.2016,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14(10), 1286–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