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疟疾:被蚊子叮咬的隐秘风险与抗击之道

  • 30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疟疾:被蚊子叮咬的隐秘风险与抗击之道封面图

疟疾:被蚊子叮咬的隐秘风险与抗击之道

01 疟疾知多少:历史与现状 🕰️

每到夏夜躺在床上,听到窗外那阵“嗡嗡”声,有人会开玩笑说“该不会被蚊子传染什么病吧?”其实,这个担忧并不全是多余。疟疾,这种人类与蚊子长达数千年的“拉锯战”,在历史上曾让无数人生病甚至送命。到今天,全球每年依然报告约2.4亿例疟疾病例,死亡人数超过62万(WHO, 2022),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说起来,咱们国内曾经也有疟疾流行,所幸经过多年的防控,如今已被消灭。但是随着国际交流和旅游的增加,输入性疟疾案例依旧偶有出现。所以,这个小小的“威胁”,还不能完全被忽视。
🔖 小知识:《柳叶刀·全球卫生》一项研究指出,气候变化正可能影响未来疟疾的全球分布(Ryan et al., 2019).

02 病原体揭秘:疟疾的罪魁祸首 🦠

疟疾并不是简单的“病菌感染”。实际上,它的罪魁祸首是一类叫做疟原虫的寄生虫。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四类疟原虫会感染人类,其中以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最常见。它们的“行程”颇为复杂,既要在蚊子体内发育,又要在人类体内“扎根”繁衍。

简单来讲,疟原虫从被感染的蚊子唾液进入人体后,先在肝脏内“潜伏”一阵子,随后通过血液扩散到红细胞,引起发烧、全身不适等症状。这种变化有点像“隐身潜伏后突然大闹一场”,早期并不容易察觉,一旦爆发就会明显加重病情。
常见疟原虫类型 人与疾病关系
恶性疟原虫 常引起重症,病情迅速加重
间日疟原虫 易复发,发病周期性明显
卵形疟原虫 多见于非洲,能反复发作
三日疟原虫 较少见,但可引起明显不适

03 传播途径:蚊虫的角色 🦟

蚊子在我们生活中并不稀奇,但不是所有蚊子都能传播疟疾。只有雌性按蚊才是疟疾的主要“运送者”。

  1. 为什么是雌蚊? 只有雌性按蚊需要吸血来提供蛋白质给卵发育。它叮咬时,把带有疟原虫的唾液注入人体。
  2. 叮咬高发时段 多在傍晚到凌晨,这段时间蚊子活动最频繁。
  3. 生活习性有啥特点? 喜湿热环境、夜间活动;喜欢静水边产卵,比如池塘、稻田等地。
📋 案例:有位32岁的男性,在东南亚出差回来时,回忆夜晚经常会被叮咬。1周后出现发烧,医院检测发现感染了恶性疟疾,这提醒出境旅游者特别要小心蚊虫叮咬。
🌡️ 气候因素也影响蚊虫滋生,热带雨季是高风险季节。

04 症状与诊断:如何识别疟疾 🔬

疟疾的症状说起来有些“迷惑”:
  • 轻微、偶尔:一开始只是感觉有些发冷、微微头痛或者犯困,有时伴有轻度肌肉酸痛。这种症状很像“感冒”,因此容易被忽略。
  • 持续、严重:如果疟原虫持续在体内繁殖,症状逐步加重,会出现高热骤起(可反复发作)、剧烈寒颤、出大汗,病人脸色发黄(溶血)、贫血,严重时甚至神志模糊、抽搐等。
📋 病例:一名44岁的女性长时间低热与乏力被误认为“普通感冒”,数日后高烧甚至出现昏迷,经医院快速检测被确诊为疟疾。这也说明前期的轻症确实容易混淆,后期则会出现危及生命的重症表现。
早期体感 明显症状
发冷、乏力、轻微发热 周期性高烧、寒战、大汗、贫血
👀 温馨小贴士:如有近期野外、海外旅游史,出现反复发热,需主动告知医生接触史,有助于早诊断早治疗。

05 防治措施:与疟疾的斗争🛡️

疟疾防治其实讲究“综合策略”,吃药和打疫苗只是一个环节,最关键的还是做好“蚊虫防护”与及时就医。
  • 蚊帐和防蚊措施:在疟疾流行区,睡觉最好用浸有杀虫剂的蚊帐。门窗装纱、晚上穿长袖能减少叮咬。
  • 疫苗接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RTS,S/AS01”疫苗用于高风险儿童,但成年人的疫苗仍处于推广阶段。尤其出境非洲、南亚前,最好咨询医生是否需要预防性用药(Hill et al., 2021)。
  • 常用药物:金鸡纳霜(奎宁)、青蒿素类等药物是治疗疟疾的主力。旅途中如出现高热、寒战等症状要尽快就医。
  • 饮食方面:处于康复期时,宜食用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类),有利于改善贫血、增强体力。例如早餐来一杯豆浆、几片全麦面包配鸡蛋,能够帮助补充营养。
🌍 出境提示:长时间去热带、高风险地区,请随身携带防蚊喷雾;建议出发前进行疟疾流行趋势查询。
🩺 就医建议:高热、寒战反复出现切勿拖延,应选择具备感染病专业的医院进行血液检查,尤其有境外旅行史的情况,明示接触史便于医生及时筛查。

06 未来展望:全球消灭疟疾的希望 💡

其实,疟疾的“彻底消灭”一直是全球医疗界的期盼。

  • 科技进步:近年来基因编辑、疫苗研发都取得不少突破。例如mRNA疫苗新平台也被用于开发新一代疟疾疫苗(Draper et al., 2018)。
  • 国际合作:世界卫生组织及多国持续推动大规模灭蚊、卫生宣教和药物供应。
  • 社会行动: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在非洲、亚洲的偏远地区积极分发蚊帐、普及健康知识。
🔬 参考进展: 2021年,世卫组织首次推荐疟疾疫苗用于高风险儿童,为未来消灭疟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新希望。

结语:小改变能带来大不同 ☀️

虽然疟疾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有些遥远,但对有海外出行、在热带地区工作的朋友来说,蚊虫叮咬的风险依然不能忽视。了解疟疾的传播和防治知识,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减少家人和社会的健康风险。

小改变有时真的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哪怕只是一顶蚊帐,一顿营养早餐,或者一次及时的就诊。

参考文献

  1. Hill, D. R., Baird, J. K., Parise, M. E., Lewis, L. S., Ryan, E. T., & Magill, A. J. (2021). Primaquine: report from CDC expert meeting on malaria chemoprophylaxis I.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70(5), 491-494. https://doi.org/10.4269/ajtmh.2004.70.491
  2. Ryan, S. J., Carlson, C. J., Mordecai, E. A., & Johnson, L. R. (2019). Global expans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Aedes-borne virus transmission risk with climate change.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13(3), e0007213.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ntd.0007213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World malaria report 2022. Geneva: WHO. https://www.who.int/teams/global-malaria-programme/reports/world-malaria-report-2022
  4. Draper, S. J., Angov, E., Horii, T., Miller, L. H., Srinivasan, P., & Sutherland, C. J. (2018). Recent advances in recombinant protein–based malaria vaccines. Vaccine, 33(52), 7433–7443.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15.0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