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细菌性痢疾:发病机制、感染途径与预防对策全解析

  • 12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细菌性痢疾:发病机制、感染途径与预防对策全解析封面图

细菌性痢疾:你不知道的发病机制揭秘

01 简单了解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夏天在街头小吃摊喝一杯冰饮,没过多久肚子发出不适的声音。其实,细菌性痢疾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尤其是在炎热潮湿或卫生条件一般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这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以腹泻为主要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全球约有1.65亿人感染细菌性痢疾,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和部分人群密集区域。志贺氏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腐败性大肠杆菌等也偶尔作怪。
这种“肠胃小麻烦”多发于气温较高或雨季,容易在学校、养老院等集体场所引发局部流行。对很多人来说,名称陌生,但腹泻“找上门”其实可能就是它。

02 各种致病菌,谁是幕后推手?

  • 志贺氏菌(Shigella)
    这是细菌性痢疾的首要元凶。它喜欢“藏身”于污染的水和食物中,僵持在鲜肉、蔬菜、生食街头小吃里,高温潮湿条件下繁殖飞快。研究显示,[1] 志贺氏菌感染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夏秋季发病高发。
  • 腐败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常在食物腐败、保存不当时出现,也能在环境中长期存活。当它突破肠壁防线,会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需要注意的是,这类细菌有一定的耐环境性。
  • 传播方式多样 🍽️
    主要通过“口-粪途径”感染:如进食被污染的食物、饮水,或因手部卫生不良而“无意引入”体内。空气飞沫、直接接触也占有小部分比例。
Tips 📝:一旦出现反复水样便、腹痛且伴轻度发热,别轻视,及时就医有助准确分辨病原。

03 哪些人群容易“中招”?感染是怎样发生的?

感染途径 生活中的例子 易感人群
饮用被污染的水 短途野餐喝井水后腹泻 儿童、老人
食用未彻底洗净的蔬菜 沙拉未经浸泡消毒 免疫力低下者
手卫生不良 饭前未洗手吃零食 就学儿童、护理工作者
[2] 儿童因为手卫生意识淡薄,感染风险几乎是成人的两倍。以8岁的杨同学为例,在夏令营喝了未经处理的泉水后腹泻,多次化验才确诊为细菌性痢疾。这一案例说明:暴露机会多,免疫力不足,成为典型的风险组合。

04 这些细菌为何“攻击性”这么强?

这些致病菌,像是肠道中的不速之客。志贺氏菌能分泌“志贺毒素”,直接损伤肠黏膜,使肠道屏障变得脆弱。这类细菌表面还有“入侵因子”,让它们能穿透肠壁,在局部肠道内快速繁殖——本来结实的防线很快就会被撕开裂口。
  • 毒力因子包括表面蛋白(invasin)、毒素(toxin)等。
  • 入侵肠粘膜后,导致局部炎症、脱落和溃疡,致使大便中常见黏液或脓血。
数据显示,被志贺氏菌感染后,60%的病人会出现明显腹部疼痛及排便急迫[3]。不过,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强弱有差别,某些类型只引起轻微不适,而有的则会导致持久腹泻。
💡小结:肠道本是人体的营养工厂,细菌一旦突破防线,坏账随之而来。

05 人体怎样应对“入侵者”?

遭遇细菌性痢疾时,人体每个环节都在紧张应对。免疫系统会动员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小卫士”到肠道局部;同时释放炎症介质,让肠道内组织加速对付外来细菌。然而,炎症反应虽能清除“病菌”,却也带来发热、腹痛等不适。
身体一开始是靠物理屏障(如肠道黏液),接着才出动特异性免疫,比如产生针对细菌的抗体,长期能减少反复感染。
免疫方式 主要作用
炎症反应 调动白细胞吞噬病菌,提高局部温度,限制细菌扩散
体液免疫 产生抗体,阻止细菌再次入侵
细胞免疫 动员特定T细胞,识别并消灭已感染细胞
⚠️ 免疫反应虽能缓解病情,但严重者如发热不退或脱水时,单纯依靠自愈不可取。

06 实用建议:如何远离细菌性痢疾?

饮食和日常习惯推荐📋:
  • 番茄🍅: 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健康。
    建议: 每天生食一小碟或做熟汤食用,餐前清洗干净。
  • 胡萝卜🥕: 富含β-胡萝卜素,对肠道上皮修复有好处。
    建议: 煲汤或炒菜食用,养护肠道,增强抵抗力。
  • 酸奶🥛: 内含益生菌,有益于肠道微生态恢复。
    建议: 正餐后喝一杯,对改善肠道菌群有积极作用。
  • 定期洗手: 饭前、便后及外出回家,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简单又有效。
有慢性基础疾病或高龄者,如腹泻伴持续高热、明显脱水,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做大便常规和培养等相关检查,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
提示: 抗生素应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购药。多饮水防脱水,同时关注电解质平衡。

参考文献

  1. Livio, S., Strockbine, N. A., Panchalingam, S., Tennant, S. M., Barry, E. M., Marohn, M. E., ... & Levine, M. M. (2014). Shigella: a background review for development of a vaccine against Shigella. Vaccine, 32(28), 3156-3171.
  2. Ram, P. K., Crump, J. A., Gupta, S. K., Miller, M. A., & Mintz, E. D. (2008). Analysis of data gaps pertaining to Shigella and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s in Asia and Africa. Vaccine, 26(49), 6555-6568.
  3. Kotloff, K. L., Riddle, M. S., Platts-Mills, J. A., Pavlinac, P., & Zaidi, A. K. (2018). Shigellosis. The Lancet, 391(10122), 8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