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多模式镇痛:协同作用下的疼痛管理新视野

  • 14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多模式镇痛:协同作用下的疼痛管理新视野封面图

多模式镇痛:协同作用下的疼痛管理新视野

01 多模式镇痛的基本概念

在医院里,面对疼痛,有的人会说:“打一针止痛吧。”但在手术室、骨科或癌症专科,越来越多医生倾向采用多种办法联合管理疼痛。这就是多模式镇痛。从名字看就挺直观:用不止一种方法,不只是靠吃药,可能还包括物理刺激、局部封闭,甚至心理干预。这样做的核心是协同减轻疼痛,也尽量减少副作用。就像做饭,不是只用盐,而是搭配多种调料,把味道调和得更均衡。

Tips: 多模式镇痛并不是一种“万能方案”,而是把每一种镇痛方式的优点叠加,同时规避各自的缺点,重点在于“组合”与“协同”。

02 镇痛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类别 常见药物 主要机制 主要适用场景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布洛芬、塞来昔布 抑制炎症相关途径,减少疼痛信号的产生 术后疼痛、骨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阿片类药物 吗啡、芬太尼 作用于大脑和脊髓的阿片受体,抑制疼痛传导 急性重度疼痛、恶性肿瘤疼痛
辅助药物 加巴喷丁、抗抑郁药 调节神经系统异常兴奋、改善疼痛敏感性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局部镇痛 利多卡因(贴片/注射) 直接阻断局部神经信号传递 手术切口、局部软组织病变

这些药物单独使用时各有侧重和局限。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对慢性炎症疼痛很有效,但有些患者用多了容易伤胃;阿片类药物效果强,却容易产生依赖和呼吸抑制。辅助药物和局部镇痛的加入才体现“多模式”的升级意义。

案例: 一位62岁男性因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医生采用布洛芬、阿片、加巴喷丁和术区封闭联合作用,结果疼痛评分明显低于仅用一种药物时,且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这说明联合用药优势明显。

03 为什么选择多模式镇痛?

  • 1. 降低单一药物剂量:通过多渠道同时抑制疼痛信号,单一药物可以减少用量。这样胃肠、肝肾或神经的不良反应风险明显减轻。
  • 2. 副作用减少:多种药物分工协作,每一种的副作用被稀释。例如阿片类药物加用非甾体抗炎药,常见的便秘、嗜睡等现象会减少。
  • 3. 疼痛控制效果增强:不同药物覆盖疼痛信号的不同环节,多重封锁作用更彻底,患者更容易恢复日常活动。

美国临床研究(Chou et al., 2016)显示,多模式联合镇痛可使术后镇静/镇痛需求下降约30%,住院天数也比单一阿片药物组短(Chou R, Gordon DB, et al.,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JAMA, 2016)

04 多模式镇痛的协同作用机制

我们不妨把疼痛信号想成一条分岔的高速公路,各种镇痛方式就像设卡点。从接受刺激到大脑感知,每一段路都有相应“闸门”。多模式镇痛就是在多个路口设置障碍,让疼痛信息“通关”变得更难。

  • 🧬 信号传导多重拦截:非甾体抗炎药阻断炎症反应、局部封闭切断局部信号、阿片药物针对中枢……不同机制如同“多把钥匙锁多扇门”。
  • 🔑 减少神经系统异常放大:慢性疼痛情况下,神经容易异常兴奋。辅助药物如加巴喷丁能调整神经敏感度,降低信号放大的可能。
  • ⚙️ 身体反应协同调节:局部封闭与药物配合,不但减轻疼痛,还能降低身体应激反应,使整体恢复更快。
研究提示: 2019年一项Meta分析指出,局部封闭加多模式药物治疗后,慢性术后疼痛率可下降近15%(Kehlet H & Dahl JB. The value of “multimodal” or “balanced analgesia” in postoperative pain treatment. Anesth Analg. 1993)。

05 多模式镇痛的适用场景

1. 术后疼痛管理

手术后最怕疼痛影响恢复。有位48岁的女性做完剖腹产,单用阿片药物下床慢,胃口差。改成多模式镇痛(非甾体抗炎药+局麻封闭),两天内能自如活动,吃饭也快正常了。

2. 慢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

神经性疼痛常年折磨人,单一止痛药效果差,用上抗癫痫药和局部贴片,同时调整作息,往往缓解更明显。

3. 癌症疼痛

癌症患者疼痛常严重且持续,一项2022年系统综述提示,阿片+非阿片类+局部疗法配合,既能控制痛感,还能保留更多生活质量。

4. 老年人合并多种慢病

多模式镇痛有一个优势是可以避免单一药物增加肾损害、胃出血等风险。例如75岁老人,肝肾本就不太好,经多学科讨论采取低剂量多药物组合,最后疼痛控制住,器官功能也没加重。

医疗场合 首选组合
普通外科术后 NSAIDs + 局麻封闭 + (必要时)低剂量阿片
神经性慢痛 辅助药物 + 局部贴片
癌痛 阿片 + 非阿片药物 + 心理及康复干预

06 未来展望与挑战

  • 精准组合与个体化 病人年龄、基础疾病与耐受性不同,多模式镇痛需要医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安排药物和方法。这种“量身定制”还在不断探索中。
  • 新技术融合 科研进展如微创神经阻断、靶向药物递送等,为多模式镇痛带来新思路。不过,长期安全性和实用性仍需要更多证据积累。
  • 依从性与耐药问题 部分患者担心多药联用,依从性有待提升。此外,阿片耐药、替代药物不足也是未来要面对的难题。
  • 医生与患者协作 沟通至关重要,医生需要花时间解释联合用药的优势与风险,患者也要主动反馈感受,才能达到最优疼痛管理。
小结: 长远来看,多模式镇痛是疼痛管理的趋势,但不是简单的药物“加加减减”。只有在专业团队指导下,重视协同、动态调整,才能让更多人受益。

参考文献

  1. Chou, R., Gordon, D. B., de Leon-Casasola, O. A., et al. (2016).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Pain Societ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Committee on Regional Anesthesia, Executive Committee, and Administrative Council. JAMA, 315(14), 1524–1541.
  2. Kehlet, H., & Dahl, J. B. (1993). The value of “multimodal” or “balanced analgesia” in postoperative pain treatment. Anesthesia & Analgesia, 77(5), 1048–1056.
  3. Peng, P. W. H., Wijeysundera, D. N., & Li, C. C. (2015). Use of Multimodal Analgesia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Opioid Us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Surgical Procedur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esthesia & Analgesia, 121(5), 139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