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夏季高温中的隐形杀手与应对策略
01 热射病是什么?高温下的身体考验
每年一到盛夏,总会听说有人在高温天气下突然晕倒或者送进了急救室。其实,热浪并不会直接敲门,但人的身体就像个不太耐热的大工厂,一旦失去调温能力,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
热射病(heat stroke)并不是简单的中暑。它属于严重的高温急症,往往是长期处于高热、湿度大的环境,再加上身体出汗和散热机制失调,导致体温“失控”迅速飙升(通常高于40℃),甚至威胁生命。
简单说,当身体调温“中枢”被高温打败,血液循环和器官功能容易受到冲击,这时才叫热射病。
02 明显信号:热射病有哪些症状?
热射病的症状发展很快。初期往往只是有一些不太明显的小变化,比如轻微头晕、偶发乏力,很多人容易忽略。真正警惕的时候,是下面这些持续并严重的信号出现时:
症状表现 | 具体特征 |
---|---|
高热不退 | 核心体温持续高于40℃,用传统的物理降温效果差。 |
意识障碍 | 出现意识模糊、答非所问,甚至昏迷。 比如,有一位56岁的男性园丁,连续在户外工作6小时后突然说话混乱,找不到回家的路,很快失去意识被家人发现。 |
皮肤反应 | 皮肤呈现干燥、灼热感,没有汗液分泌。 |
神经功能障碍 | 伴随抽搐、步态不稳、四肢无力。 |
这些特征其实就是身体调温机制“崩溃”的信号。这个时候,不能等,必须马上干预。
03 热射病为什么会发生?背后的科学原因
- 1. 高温暴露时间长
热浪来袭时,长时间在密闭闷热的环境下——比如工厂车间,或者封闭的车里,最容易让体温迅速升高。
研究发现,环境温度每升高1℃,心血管负担就会显著增加(Nelson et al., 2011)。 - 2. 大量失水,身体来不及补水
猛烈出汗但又没及时喝水,血容量减少,导致散热困难。 - 3. 剧烈运动拉高风险
一些年轻人在高温下打球、晨跑,身体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被带走,热能反而堆积在身体里,容易崩盘。 - 4. 特殊人群更容易中招
比如老人、小孩,本身调温和感知能力就偏弱。慢性病患者用药比如利尿剂或者抗抑郁药,也会降低耐热能力。 - 5. 某些环境条件
高温+高湿的夏天尤其危险。湿度高的时候汗液蒸发慢,体表热量携带不开,身体就像闷在“保温箱”里一样。
一项发表于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的大规模综述显示,户外作业相关热射病的死亡率可高达10%以上(Bouchama & Knochel, 2002)。
04 降温怎么做才合理?家庭与医疗急救对比
热射病急救讲究速度。目标是让体温尽快降到安全范围(38-39℃)。
降温措施 | 操作细节 |
---|---|
物理降温 | 用毛巾蘸冷水擦拭腋下、腹股沟、大腿根(这些部位血管“密集”,散热快) |
冰敷 | 家里有现成冰袋或者冷饮瓶,包毛巾敷在腋下、脖颈和腿根处 |
冷水浴 | 医院可用温水或略冷水淋浴,全身浸泡不可用冰水直接淋浴(防止收缩血管) |
05 严重热射病的药物与辅助治疗
若体温持续高于40℃、出现昏迷,单靠物理降温往往不够。此时医院采取以下措施:
- 静脉补液
填补因严重脱水导致的血容量不足,并帮助改善循环。如果电解质紊乱,需同时补钾、钠等。 - 维持重要器官功能
热射病可引发肾、肝、心等器官功能损害。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补充氧气、调整药物,为身体“减负”。 - 防止并发症
包括抽搐、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 也许有人觉得年轻身体好,不易发展到重症,但一项2023年发表于 Critical Care Medicine 的研究(Braga et al., 2023)证实,任何年龄层出现持续高温昏迷的热射病,积极联合药物干预能显著降低病死率。
06 生活方式如何预防热射病?实用Tips快查表
比如成年男性烈日下工作,每小时喝200-400ml水效果最好(不用等口渴再喝)。
🥒 西瓜、黄瓜:补充水分和少量钾盐,利于夏日补水。每天1-2份,随餐食用效果更佳。
🥗 清淡饮食:多摄入蔬果类高水分、高钾元素的食物,例如西红柿、生菜、香蕉,有助于维持体液平衡。
🕒 避开高温时段运动:建议上午10点-下午4点尽量减少户外剧烈运动,把锻炼安排在清晨或傍晚。
🎽 穿轻便、透气、浅色衣物:有助身体散热。
🏠 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可通过开窗、风扇或空调调节,但别盲目贪凉。
推荐饮食或习惯 | 实际做法 |
---|---|
牛奶、清粥 | 补充水和电解质,早餐来一杯(约250ml)帮助一上午的代谢调节 |
水果(苹果、橙子) | 早午餐搭配,既解渴又补充维生素C |
低糖运动饮料 | 参加户外活动时适量饮用,补充流失的矿物质 |
07 遇到热射病,第一时间该做什么?
- 确认症状: 判断是不是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或昏迷。
- 立即呼叫急救: 拨打120。
- 转移至阴凉通风处: 别让患者继续暴露在太阳下,可以在树荫、楼道、空调房内。
- 同步降温: 用冷水毛巾敷额头/腋下/腿根,家里有条件可开启风扇或冷气辅助。
- 妥善安放患者: 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堵塞气道。
- 严密监测体征: 保持呼吸道畅通,持续观察。
🏥 如果家中有老人或体弱成员,一定要告诉他们夏季“热射病”不仅仅是“中暑”那么简单。出现持续高热、说不清话这些迹象时,立刻按照流程行动,时间就是关键。
参考文献
- Bouchama, A. & Knochel, J.P. (2002). Heat Strok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25), 1978–1988. https://doi.org/10.1056/NEJMra011089
- Nelson, N.G., et al. (2011). Exertional heat-related illnesses treate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7–2006.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46(1), 43-50. https://doi.org/10.4085/1062-6050-46.1.43
- Braga, L., et al. (2023).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heat stroke: A cohort study. Critical Care Medicine, 51(1), 45-53. https://doi.org/10.1097/CCM.000000000000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