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打通血管的希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导管介入治疗

  • 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打通血管的希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导管介入治疗封面图

打通血管的希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导管介入治疗

01 生活中那些难以察觉的变化 🚶‍♂️

其实,不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刚开始几乎感受不到什么特殊变化。有时只是偶尔感觉小腿有点酸,尤其是走路多了会觉得脚下不如原来轻快。比如,50岁的陈阿姨最近发现,和朋友散步时,腿上会突然像绑了沙袋一样沉,但只要停一会儿就能缓过来。这样的信号很容易被当成普通疲劳,也容易被忽视。
早期的这些迹象可能只有在剧烈运动后才会显现,并不总是天天出现。但是,这种偶发的不适说明下肢的血流供应正悄悄变差。别忽视这种轻微的、偶然的腿部酸痛,它可能是血管“闹小情绪”的先兆。
Tips: 如果突然发现每天走路能力比以前差了一点,即便是短时间的,也建议记在心里。如果运动后腿总是酸胀或稍微一动就容易累,这时最好多给自己留个心眼。

02 明显的警示信号有哪些?❗

病情发展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也会更加明显。最常见的,就是间歇性跛行——一走路,腿就酸、疼或者发麻,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症状才会减轻。比如一位68岁的男性在买菜途中,每走两百米就不得不停下来,连爬楼梯也变得吃力。严重时,患者的小腿或脚踝可能出现长期的肿胀、不消的疼痛,甚至伤口难以愈合,演变成溃疡或者组织坏死。
这些都是血流被“卡住”的结果。特别是当脚趾、足部颜色发白、发紫,或者在不受伤的情况下出现小溃疡时,就要格外注意了。说明这个信号忽略不得,一旦处理不及时,生活质量会严重受影响。
典型警示信号 对应影响
持续腿部疼痛、痉挛 夜间不能安睡,活动受限
足部溃疡难愈 增加感染和坏死风险
腿部颜色发紫或发白 血液供应严重受阻
皮肤温度降低 局部循环障碍

03 为什么会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问题?🔍

说起来,这种血管“堵车”主要还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后果。最根本的原因,是血管壁长期沉积脂质(比如胆固醇)和炎症细胞,慢慢形成斑块,逐渐让血管变窄。年纪越大,风险越高。
其实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重要加速因素。比如长期抽烟让血管内壁变得粗糙,血脂不好控制也会加剧斑块形成。除此之外,家族里如果有人得过类似疾病,后代患病的机会也会增加。研究指出,年龄每增长10岁,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概率会上升约1.5倍(Hiatt WR, et al., 1995)。
小结:多数患者属于“多因素叠加”——老化、生活习惯和慢性疾病相互影响。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尤其是50岁以后要多加注意。

04 微创导管介入治疗的工作原理 ⚙️

导管介入治疗就像给“堵塞交通要道”的血管通了一次“高速公路”检修。简单来说,医生会在局部做个小切口,把细长而灵巧的导管插进血管中,然后导航到斑块堵塞的位置。有时候会先用球囊将狭窄处撑开(这叫球囊扩张术),必要时还会植入一个小支架,把血管撑住,减少再堵上的风险。
这类治疗的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患者大多不用全身麻醉,手术后不久就能下地活动。可靠高效,住院时间也短了许多。相关研究显示,经皮腔内成形术结合支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Norgren L., et al., 2007)。
治疗方式 操作要点
球囊扩张术(PTA) 用一次性球囊将狭窄区域撑开
血管支架植入 放入金属支架,保持血管畅通
旋切术或血栓抽吸术 用于复杂病变,清除异常组织块

05 哪些人适合导管介入治疗?🤔

不是每一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都适合做导管介入。如果堵塞范围小,症状还在可控范围内,很多医生会建议先用药物或改善生活方式。如果已经发展到严重影响走路,或者保守治疗无效,介入治疗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如果血管堵塞处很长,或者合并有严重感染、不稳定的全身疾病,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仔细权衡。有一位82岁的女性患者,既往有多种慢性病伴随严重肾功能障碍,就不推荐直接做介入,免得加重风险。
提醒: 每个人的状况都不同,适不适合做介入,一定听专科医生全面评估后再做决定。如果医生建议其他方案,也是为安全考虑。

06 治疗后的观察和日常护理怎么做?🩺

介入手术后别以为就“一劳永逸”了。观察期内要密切留意下肢皮肤颜色、温度、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有没有新的肿胀。如果突然发现疼痛明显加重或脚趾变紫,要立刻复诊。平时要定期去医院随访,根据医生建议做血管B超或相关检查,保证血流通畅。
此外,日常护理其实也很关键。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合理运动,避免久坐久站。加强足部保暖,预防因循环差而发生的小伤口。如果有糖尿病,血糖控制尤为重要。护理得当能明显降低再发风险,让治疗效果更稳。
护理小贴士
  • 手术后一周内遵医嘱适度活动,不宜剧烈运动
  • 饮食以低脂肪且多蔬菜水果为主
  • 注意足部卫生,预防感染
  • 按时复查血管情况,千万不要偷懒哦

07 日常饮食和生活怎么帮助预防?🥗

日常防护的核心,其实就是养成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比如:
食物名称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深海鱼类 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血脂 建议每周食用1-2次清蒸或炖煮
坚果(如核桃) 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益心血管 每日一小把即可,不宜过量
绿叶蔬菜 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有助血管健康 每餐适量,坚持搭配
燕麦 丰富可溶性纤维,帮助维护血脂水平 早餐可用燕麦粥替代精米白面
除了饮食,适度锻炼对防治动脉硬化再发也有好处。可以尝试每天快走20-30分钟,慢跑或游泳都可以,切记量力而行。如果本身有慢性病,坚持服药控制好血压和血糖也是基础。
日常小建议: 冬季气温低时穿好袜子,晚上泡泡脚有助于下肢血液循环。有运动习惯的人,血管问题复发率也更低。

参考文献

  1. Hiatt, W. R., Hoag, S., & Hamman, R. F. (1995). Effect of diagnostic criteria on the 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he San Luis Valley Diabetes Study. Circ, 91, 1472–1479.
  2. Norgren, L., Hiatt, W. R., Dormandy, J. A., Nehler, M. R., Harris, K. A., & Fowkes, F. G. R. (2007). 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ASC II).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33(S1), S1–S75.
  3. Gerhard-Herman, M. D., Gornik, H. L., Barrett, C., Barshes, N. R., Corriere, M. A., Drachman, D. E.,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2017). 2016 AHA/ACC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J Am Coll Cardiol, 69(11), e71-e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