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下肢动脉栓塞:急救指南与风险预防

  • 2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下肢动脉栓塞:急救指南与风险预防封面图
下肢动脉栓塞:危急时刻的急救指南

01 下肢动脉栓塞是什么?

有时候,腿部突然感到一阵麻木或者发冷,可能让人误以为是久坐的影响。但其实,这样的变化也可能是动脉被异常堵住所致。所谓下肢动脉栓塞,是指供应下肢的主要血管突然被血块阻断。由于血流"交通要道"被切断,腿部组织会因缺氧而产生明显不适。

这类问题常常来得很急,最初可能没什么征兆。多数情况下,形成血栓的原因包括心脏房颤、血管损伤或动脉硬化等情况。当血块离开原位,顺着血流移动到较细的下肢血管,就像有人在路口横停了一辆车,完全堵住通道,腿部就会开始报警。

02 主要症状与警示信号

下肢动脉栓塞刚出现时,变化不太容易被察觉。偶尔觉得腿脚有一点麻,也许你只是在沙发上坐久了。这种轻微、短暂的不适,往往容易被忽略。

但如果突然出现以下持续、突出的症状,就要高度警惕:

  • 剧烈疼痛:患者会感到下肢突发的剧烈针刺或压榨样痛感,休息时也不见缓解。
  • 苍白发凉:受累的腿部皮肤摸起来又冷又白,和另一条腿相比明显不同。
  • 无脉搏:触摸足背、踝部等常见动脉处,感觉不到脉搏的跳动。
  • 活动受限:腿部无法自由活动,甚至有麻木或瘫软的表现。

案例:53岁的男性,午饭后突然感觉右下肢剧烈疼痛、发凉且无法活动。他家人立刻拨打了120,最终得到了及时治疗。这说明一些极端症状往往一触即发,一定不能延误。

03 快速求助:最先要做的事

遇到上述明显表现时,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马上呼叫紧急医疗服务(如120急救电话)

遇到突发症状时第一步补充说明
下肢剧痛、苍白、凉、活动障碍 立即拨打120 不建议自行驱车送医,可能加重风险
小贴士: 讲明问题时,用“可能下肢血流阻塞、疼痛明显”等关键词能帮助急救人员快速理解病情。

不少人以为先敷点热水袋或者按摩缓解,其实可能让危险加大。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第一时间叫专业人员来。

04 如何在等待过程中判断患者的情况?

等待急救的时候,家属或朋友还可以做一些初步的观察,为医生到场做好准备:

  • 呼吸和意识:观察患者是否清醒,讲话是否正常,呼吸是否顺畅。
  • 皮肤变化:摸一摸脚和小腿的温度及颜色,同侧对比有没有变冷、发白。
  • 脉搏情况:简单用食指在足背动脉或内踝后方摸一下,有没有跳动感。
  • 疼痛分级:询问患者疼痛程度,是持续加剧还是有缓解。

这些信息,有助于急救人员快速判断严重程度。

Tips:不要随便搬动患者的下肢,避免任何揉捏、搓揉等动作。

05 现场急救与舒适护理怎么做?

急救车到来前,你能做的事情除了观察病情,还包括一些简单但关键的护理:

护理动作具体做法
保持安静 鼓励患者安静平躺,避免紧张和剧烈活动
抬高患肢 轻轻垫高患肢,通常比心脏略高即可,避免血液继续积聚在下肢
保暖措施 用干燥的毛巾覆盖患肢防寒,但禁止热敷或烫热水袋
疏导情绪 简短安慰患者,帮助稳定情绪,避免过度惊慌

不要自行喂食药物,也不建议涂抹任何药膏。更不能在没有医生指导下尝试使用血管扩张药品。

06 动脉栓塞的风险因素

说起来,下肢动脉栓塞背后往往藏着不少危险因素,平时不太在意,关键时候却格外要命:

  • 心脏问题:比如房颤等心律失常,血液更容易在心腔停留、形成血块(Hankey, G.J., 2014)。
  • 血管变窄:长期脂肪堆积或高血压会让动脉“变老变硬”,一旦形成小块的斑块,极易脱落引发堵塞。
  • 慢性疾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壁损伤,使血流更容易卡顿(Norgren, L., et al., 2007)。
  • 年龄因素:据统计,50岁以后,下肢动脉疾病的风险会直线上升。
  • 久坐与生活习惯:每天久坐、缺乏锻炼的人群,血液循环变慢,发生血栓的概率也会增加。
数据显示:慢性下肢动脉疾病在60岁以上发病率可达18%(参考文献见文末)。

07 治疗和康复后如何预防复发?

医院治疗动脉栓塞后,生活细节和饮食选择对康复很有帮助。除了坚持医生的药物和随访安排,也建议在平时注意下面三点:

饮食选择具体功效建议吃法
深海鱼类 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帮助降低血液黏稠度 每周2-3次清蒸或炖煮
新鲜蔬果 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有利于血管弹性 每日多样化搭配,搭配主食摄入
全谷类杂粮 含有丰富B族维生素,利于心血管健康 建议以燕麦、糙米或荞麦为主,每天适量
  • 坚持温和的体育活动,如快走、慢跑等。
  • 每年做一次心血管系统全面检查,尤其是50岁后。
  • 积极管理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康复提醒: 如果发现新出现的腿部麻木、无力等症状,请及时回访医院,别等病情拖延。

参考文献

  • Hankey G.J. (2014). 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Lancet, 383(9921), 1556-1558.
  • Norgren L., Hiatt W.R., Dormandy J.A., Nehler M.R., Harris K.A., Fowkes F.G. (2007). 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ASC II).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45(Suppl S), S5-S67.
  • Fowkes F.G.R., Rudan D., Rudan I., Aboyans V., Denenberg J.O., et al. (2013). Comparative epidemiology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modelling study. The Lancet, 382(9901), 1329-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