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颈动脉狭窄:识别警示信号,预防中风风险

  • 12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颈动脉狭窄:识别警示信号,预防中风风险封面图

颈动脉狭窄:那些你需要了解的警示信号

有人说,生活就像是一场长跑,身体里的“交通要道”也需要顺畅。这些“交通要道”,其中最关键的之一就是颈动脉。平日里,你也许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实际上,颈动脉一直默默地为大脑输送着营养和氧气。可一旦它出了问题,后果有时会很快显现。颈动脉狭窄,很多人听过这个名词,却往往低估了它带来的影响。这篇文章,就是想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下,对这个并不陌生却容易忽视的话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01 颈动脉狭窄是什么?

简单来讲,颈动脉就是连接心脏和大脑的重要“管道”。一条颈动脉出现狭窄,就像城市主干道有了一段窄路,车流拥堵,大脑得到的血流也会减少。颈动脉狭窄主要指的是这段主要“管道”变窄,血液通过困难,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

这不是哪个年龄段特有的“麻烦”,但有些人确实更容易中招。大多数人起初没注意到什么变化,但其实一旦狭窄超过一定程度,就会有较高的中风风险。“中风”并不是马上瘫痪、昏迷这么可怕,但轻度的中风前兆,也能带来影响生活的麻烦。根据全球权威研究,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即常说的“血栓性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Howard et al., 2011)。

💡小知识:大约15%的中风与颈动脉狭窄有关(Howard G, et al., 2011)。

02 为什么会得颈动脉狭窄?

  • 动脉硬化 最常见的“元凶”。就像水管内壁慢慢堆积水垢,血管壁沉积了脂肪、胆固醇和一些细胞碎片,逐渐形成“斑块”,让血管越来越窄。
  • 高血压 长期让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血管容易受损、变厚,进一步加重狭窄。
  • 高血脂或糖尿病 都会加重“斑块”堆积,加速狭窄进程。
  • 吸烟和不良生活方式 对血管壁的伤害不容小觑,也是导致狭窄的一大推手。
  • 家族因素 有家族史的人,无论饮食多健康,都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血管变窄。
  • 年龄增长 动脉会随着岁月慢慢变老变硬,六十岁以上人群风险更高。

说起来,刚满60岁的王阿姨生活看起来很规律,但父亲曾因脑中风住院。前不久,她体检时查出颈动脉有“中度狭窄”。这说明,有些背后的风险因素并不总是可以完全避免,这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不觉得有变化时,也许隐患已经悄然出现。

研究显示,在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共同存在时,颈动脉狭窄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Lusis AJ, 2000)。

03 难以察觉的早期信号

信号 具体表现 出现频率
头晕 轻微、偶尔感到“晕一晕”,无其他明显不适 偶尔
视力模糊 短暂觉得眼前发花、看东西模糊 较少
清醒时“走神”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性似乎变差 间歇性
突然感到一侧肢体麻木 短暂、非常轻微,常被误以为是姿势问题或劳累 偶发

上面这些信号,很多人都经验过,平时工作忙、休息不好也会有类似感觉。但如果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而且没什么别的明显原因,建议还是做一次颈动脉的相关检查。

🕵️‍♂️ 小提示:早期信号一般不是持续性的,一天里偶有发生,与生活节奏也有关,但别忽略频次的增加。

04 明显的危险信号——需要尽快看医生

随着狭窄进一步加重,大脑有时候会突然“断流”,这时候症状会变得非常明显,让人不得不重视起来。严重时可能直接危及日常生活。

  • 一侧肢体无力,活动突然变得困难,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 语言表达变得模糊或困难,甚至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 一侧脸部或嘴角不自觉下垂
  • 突然眩晕、摔倒,恢复有些慢
  • 视觉丧失,特别是一只眼睛突然看不见

2年前,67岁的李先生突然发现,有一天早晨刷牙时右手握不住杯子,说话也变得不利索。家人陪他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这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风的预警,最终明确为重度颈动脉狭窄。这个案例让很多人意识到,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发作起来,真的“说来就来”。

🟠 警示: 出现上述症状,无论持续时间长短,都建议第一时间就医,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05 检查工具有哪些?如何筛查颈动脉狭窄

其实,颈动脉狭窄的检测并不复杂,门诊或体检中心都可以进行。一旦有早期或严重症状出现,及时筛查意义重大。以下是目前最常用的几种检查方法:

检查方式 优势 适用人群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无创、便捷、可以动态观察血流和狭窄程度 体检、初步筛查或有动脉硬化风险者
CT血管造影(CTA) 可视化血管结构,更准确评估狭窄 狭窄较明显或疑似计划干预时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无辐射,对高风险人群友好,要排查脑部相关疾病时使用多 严重狭窄或伴发脑部表现需详细评估时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检查+治疗一体,金标准但有一定创伤性 需进一步明确诊断,或计划做介入治疗时
🎯建议:超过50岁、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风险,定期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就能早发现早介入。

06 生活方式与医学管理:怎样“养护”颈动脉?

预防和管理颈动脉狭窄,其实要靠健康的日常积累,以及在风险情况下的规范干预。这里推荐几条实用建议:

食物推荐表
食物名称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新鲜蔬菜和水果 丰富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脂 每天两餐中适量搭配常见水果与深色蔬菜
全谷物(燕麦、糙米) 增加饱腹感,帮助降低胆固醇 早餐或主餐时尝试以燕麦或糙米替代部分白米
深海鱼(如三文鱼、鲭鱼) 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保护血管 建议每周2次左右
坚果(核桃、杏仁) 改善血脂结构,提供健康脂肪 每天一小把(约10g-20g),不过量
橄榄油或菜籽油 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利血管健康 凉拌或做菜适量加,用量控制在10-15ml每餐
  •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对血管有保护作用。
  • 体重管理:保持体重接近健康区间,减少腹部脂肪的同时对血脂、血压也有帮助。
  • 监测血压血脂: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药物与医疗管理:有明确狭窄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否则盲目服用无益。
  • 心理调节:积极应对压力,有助于整体心脑健康,不容易被忽视。
🔔 行动提示:如果你平时中风风险高、或者做过相关手术,更要注意体检频率和依医嘱随访。

实际上,科学的日常多一步,健康少一步担心。预防始终大于治疗。

最后的话

很多人以为,只有年纪大了或者有心脏病时才需要担心“脑供血”,其实日常身体的微小变化就能够成为预警。偶尔头晕、持续言语不清、视线模糊,都不妨多留心一次。定期体检、科学饮食和适度运动,这些“老办法”依然是保护颈动脉健康的好选择。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畅通的“生命通道”,别等到症状明显才重视,就从现在开始多关心自己一点,也许受益的正是家里那个最常照顾别人的你。

参考文献

  1. Howard, G., Sharrett, A. R., Heiss, G., Evans, G. W., Chambless, L. E., Riley, W. A., & Burke, G. L. (2011). Carotid artery intimal-medial thickness distribution in general populations as evaluated by B-mode ultrasound. Stroke, 26(12), 2377-2386.
  2. Lusis, A. J. (2000). Atherosclerosis. Nature, 407(6801), 233-241.
  3. Meschia, J. F., Bushnell, C., Boden-Albala, B., Braun, L. T., Bravata, D. M., Chaturvedi, S., ... & Wilson, J. A. (2014). Guideline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Stroke, 45(12), 3754-3832.
  4. Spence, J. D., & Hackam, D. G. (2013). Treating arteries instead of risk factors: a paradigm shift in management of atherosclerosis. Stroke, 43(7), 1939-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