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心灵的两面镜,透视情绪的深渊
01 概念入门|双相情感障碍是什么?
有的人情绪时高时低,时而活力满满,时而低落得不想说话,外人一时很难理解。其实,这种极端变化可能并不是单纯的“心情不好”或“太活跃”,而是一种医学上称为“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症。简单来讲,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躁狂和抑郁为主要表现的情绪障碍,会周期性地让人体验到情绪的“两极”。影响的不仅是情绪起伏,连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也可能被打乱,感觉像是在一面镜子的两侧来回切换。
Tips: 双相情感障碍在医学上属于精神障碍,和普通的情绪波动有本质区别,如果发现情绪变化不受控制,别自己扛,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更有帮助。
02 主要症状|哪些信号值得关注?
1. 轻微信号早发现
- 🌧️ 忽然对平时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偶尔整天提不起劲儿,和朋友聊天也没太多话说。
- ⚡ 有时会觉得想法特别多,注意力飘忽,讲话偏多却又容易分心,偶尔晚上兴奋到睡不着。
2. 持续明显的情绪警报
- ⬇️ 抑郁期时,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
- ⬆️ 躁狂期表现为异常活跃,说话止不住,计划满满甚至花钱完全不顾后果,有些人还会有夸大的自信或冒险行为。
- ⏳ 有位27岁的男士,平时性格沉静,但半年时间内出现几次情绪极端变化,躁狂时参加多项投资,抑郁时一度闭门不出,这样的周期性波动,其实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高危警示。
小提示: 如果身边的人突然变得和以前判若两人,尤其是情绪极端且影响到生活,要小心这是否属于双相情感障碍,而不仅仅是压力大。
03 病因探索|是什么导致了这两面情绪?
- 遗传易感性: 家族中有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自己患病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2-3倍。也就是说,这种病和基因有一定关系。[1]
- 脑部神经机制异常: 科学研究显示,这类情绪大幅波动和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主要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 环境影响: 重大生活变故(比如丧亲、失业)、童年早期心理创伤,被研究证实容易诱发首发躁狂或抑郁发作。[2]
- 生活作息失调: 作息紊乱、经常熬夜、换班工作、时差反复,会影响生物钟,使情绪更加不稳定。
影响因素 | 目前认识 |
---|---|
遗传 | 直接血缘亲属患病风险升高 |
应激事件 | 重大打击可能成为诱因 |
生物化学 | 脑内递质异常参与病程 |
要记得: 即使有遗传或应激因素,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患病,保持规律生活对所有人都重要。
04 正确诊断|怎样判断是不是“双相”?
很多人遇到情绪变化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双相,但其实诊断有一套明确流程。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参考国际诊断标准(如 DSM-5),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并结合心理量表及生活史访谈。
- 专业评估:通过医生详细问诊,包括发作持续时间、症状类型、对生活的影响。
- 心理测量:有时会应用像“情感障碍问卷”等工具辅助判断。
- 必要时检查:需要排查药物、激素、甲状腺等其他会影响情绪的生理因素。
用一个例子来说,有位35岁的女性,四个月内经历两次情绪高涨加一次抑郁状态。医生通过临床访谈结合心理量表,才最终明确是双相情感障碍。如果只是自我感觉“我今天很躁”或者“最近很丧”,其实很可能是普通情绪波动,并不是医学意义上的“发作”。
别忘了: 早发现、早诊断,选对正规机构,是减少误诊风险的关键。
05 治疗选择|怎么调节这些情绪“翻盘”?
- 药物调节: 专业医生常会选择情绪稳定剂(如碳酸锂、某些抗癫痫药物)、抗抑郁剂或抗精神病药。需要注意,具体药物种类和剂量必须由专科医生评估后制定。
- 系统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对调节情绪、理清负面想法、预防复发很有帮助。
- 生活节奏管理: 规律睡眠、适度运动、定期作息,是辅助药物治疗的重要部分。
方式 | 具体内容 |
---|---|
药物治疗 | 稳定情绪、缓解发作、预防复发 |
心理疏导 | 帮助患者自我觉察并改变应对方式 |
生活管理 | 规律作息、适度锻炼、减少压力源 |
重要提醒:治疗依从性十分关键,不可以随意停药,每次用药调整都应由专科医生指导。
06 日常应对|如何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 🍲 均衡饮食: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鱼类有助神经健康。建议每周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搭配蔬菜,帮助情绪更平稳。
- 🏃 规律运动:快步走、瑜伽、慢跑,能改善情绪并减缓压力。每周坚持3-5天,每次30分钟左右为宜。
- 🛏️ 规律作息:养成固定睡眠时间,减少熬夜和信息刺激,有助情绪稳步改善。
- 🤗 社会支持:家人、朋友的理解和陪伴能让情绪起伏不再是一件孤单的事,有问题及时向专业人士咨询或寻求互助组织。
建议:如果出现长时间情绪波动,生活或工作受明显影响,建议尽快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进行咨询,后续治疗和复查可在当地二级以上医院定期跟进。
参考文献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1(9878), 1654-1662. doi:10.1016/S0140-6736(13)60855-7
- Goodwin, F. K., & Jamison, K. R. (2007). Manic-depressive illness: Bipolar disorders and recurrent depression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doi:10.1016/S0140-6736(15)0024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