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喉咙里的敌人:异物卡喉急救指南

  • 18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喉咙里的敌人:异物卡喉急救指南封面图

喉咙里的敌人:异物卡喉急救指南

01 異物卡喉有多危险?

朋友间聚餐时,有人突然猝不及防地开口咳嗽,脸色变化,气氛立马紧张起来。这种突发的卡喉,其实在现实中并不罕见。小孩吃东西过快,老人咀嚼不细,成年人讲话时进食,都有可能让异物卡在喉咙里。

卡喉会挡住气道,造成"呼吸路被封锁"的状况。气体无法顺利流通,大脑和身体得不到氧气。对于儿童和老人,气道本就细窄,一旦被堵住,比成年人更快陷入危险。

小提示:研究显示,儿童异物卡喉的发生率高于成年人[National Safety Council, 2021]

别忽视卡喉的严重性——延误救助容易导致大脑缺氧,甚至危及生命。不过,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往往可以化险为夷。

02 如何看出有人卡喉?

症状类型 具体表现 特别说明
初期轻微
  • 偶发性咳嗽
  • 声音突然改变
  • 胸口有点闷
有时像吃到了辣椒,一阵刺激后能恢复
严重紧急
  • 持续无法说话
  • 脸色发青或变紫
  • 呼吸变得吃力,动作慌乱
通常几分钟内需急救,否则有危险
👀 现场识别技巧:成年人会下意识捂住脖子,小孩子则可能直接呛咳,发不出声音都属于警示信号。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咳嗽或不适并非都要紧,但持续的言语困难、脸色变异,便是急救信号,不能忽视。

03 成人和儿童该怎么紧急处理?

🔵 成人急救(海姆立克法):

  1. 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绕腰部。
  2. 一手握拳,大拇指朝内,放在肚脐略上的位置。
  3. 另一手抱拳,用力向内上方猛压,像要把卡着的东西从气道"挤"出来。
  4. 每次施压后观察是否吐出异物,如无改善,重复进行。
💡 案例提醒:
38岁的黄女士进食泡馍时卡住,家人未果后呼叫急救。经历急救人员的正确操作,不到一分钟异物被排出,转危为安。这说明方法正确很重要。

🟠 儿童急救(背部叩击或胸部按压法):

  1. 让孩子趴在大人腿上,头部朝下。
  2. 用掌根用力拍击背部肩胛骨中间5次。
  3. 仍无改善时,翻过来,让孩子仰卧,用两指在胸骨正中向下压5次。
  4. 反复交替,直至异物排出或专业人员到达。
🚸 注意:1岁以上强烈建议用海姆立克法,1岁以下应采用背击与胸按交替。

04 急救时有哪些细节要避开?

  • 千万不要用手直接去掏喉咙里的异物——容易越推越深,甚至损伤黏膜。
  • 切勿盲目拍背,除非是小孩按方法操作。成年人不正确拍背,反而可能诱发窒息。
  • 如果患者还能咳嗽、说话,先让其用力咳——人为干预反而有时有害。
救护专家建议:急救过程中避免团团乱,保持冷静,按步骤来是核心。

这些看似小细节,却能直接决定后果。简单来讲,避免暴力掏挖、混乱搬运,才能降低二次伤害几率。

05 什么时候需要叫急救?

情形 建议行动
异物无法排出 立即拨打120,持续急救
直到专业团队到来
患者失去意识 立刻施行心肺复苏(CPR)并叫救护
高危群体(婴幼儿、老人、慢病患者) 出现任何卡喉迹象都强烈建议就医

有位82岁的李爷爷因卡喉后晕倒,家人第一时间送医,医生内窥镜操作后排异成功,无后遗症。这再一次印证,及时专业介入非常重要。

06 日常生活有哪些实用预防技巧?

场景 具体建议 科普解读
饮食进餐 细嚼慢咽,每口饭菜咽下后再说话 减少大块食物刺激喉咙,更易掌控吞咽
老人照护 根据咀嚼功能调整食物软硬,新鲜水果适当切碎 防止牙齿不好导致吞咽问题
儿童日常 选择无小零件玩具,吃东西时避免奔跑玩耍 堵住喉咙的不只是食物,还有塑料、钮扣等小物
全家共用 家庭备一份急救知识表,贴在餐厅或厨房 关键时刻有章可依,防止慌乱
简单建议:用温水吞饭,帮助润滑咽喉;儿童进食时有大人陪同,减少意外发生。
🌱 推荐预防好习惯:
  • 燕麦片+牛奶,既易咽又帮助胃肠消化,适合作早餐。
  • 软蒸红薯可切细条,提供能量不过于黏腻。
  • 香蕉含纤维,切片食用帮助顺滑下咽。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Safety Council. (2021). Choking: Preventable Death and Injury [White paper]. NSC.
    https://injuryfacts.nsc.org/home-and-community/safety-topics/choking/
  2. Smith, D.T., & Johnson, A.R. (2015).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in children: How to recognize and manage. Pediatrics in Review, 36(8), 341–348.
    https://doi.org/10.1542/pir.36-8-341
  3. Pavitt, M.J., et al. (2017). Accidental choking hazards in children: A retrospective review. 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53(3), 244–250.
    https://doi.org/10.1111/jpc.1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