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误食异物?别慌!教你如何有效应对!

  • 22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误食异物?别慌!教你如何有效应对!封面图

误食异物?别慌!教你如何有效应对!

误食异物后有哪些不容易察觉的变化?

日常生活里,小朋友边玩边吃、老人餐后不自觉含着假牙,这些画面许多人应该都见过。其实,误食异物的事并非稀罕事,大多数人很难第一时间察觉问题。刚刚误吞下东西时,症状可能很轻微,比如偶尔咳嗽、轻微喉咙异物感,或者吞咽不适,这些细小的信号常被忽略。一位35岁的女性在进食鸡肉时,感觉喉咙轻微发痒,以为只是咳呛,结果后来发现是鸡骨卡住了咽部。这类案例不罕见——说明前期信号真的不典型,容易被当作普通不适对待。

别小看这些轻微的不舒服,有时它们是误食异物的早期警告。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年人,身体反应没那么灵敏,小小的不对劲,很可能是意外正悄悄发生。

🌱 小贴士: 如果吃东西时突然觉得喉咙“别扭”或短暂卡顿,即使症状很轻,也要多留个心眼,别习惯性忽略。

哪些物品最容易被误食?

常见异物类型 主要场景或高发人群 简单案例
硬币 学龄前儿童爱把东西放进嘴 3岁男孩玩耍时吞下1元硬币
小玩具/零件 婴幼儿、玩具碎片易被送入口 2岁女童误吞乐高积木小颗粒
鱼刺/骨头 所有年龄段,吃饭时粗心易卡住 45岁男人吃鱼时不慎吞入鱼刺
药片/钮扣电池 儿童接触家中旧电池或药物时发生 5岁女童将父亲药片当糖豆误吞
假牙/牙托 老年人进餐不小心脱落吞咽 70岁老人假牙滑落口中不慎咽下
⚠️ 一点提醒: 孩子的好奇心、老人牙齿稳固性差,让他们成了误食异物的重点关注人群。

误食异物究竟有多危险?

很多时候,误食异物被轻视,是因为它刚开始并不会马上带来剧烈不适。但隐藏的风险一点都不小。首先,如果异物卡在气道里,会立即威胁呼吸安全,严重时几分钟内出现呼吸困难甚至休克。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数据显示,儿童窒息意外每年导致约1000例死亡(CDC, 2021)。

除此之外,异物留在消化道,可能划破食管或胃肠黏膜,引发炎症、穿孔和感染。钮扣电池、高强度磁铁等特殊异物,进入体内后可引起电解液泄漏或组织坏死,后果更严重。

📊 提醒: 持续吞咽困难、严重剧烈咳嗽、胸痛甚至呕血,都是进展期危险信号。出现这些症状,必须立刻就医。

遇到异物堵塞,现场急救怎么做?

紧急情况下,如果怀疑异物堵塞气道,基础急救知识能救命。儿童和成人方式略有不同——操作不当可能加重伤害,以下步骤务必牢记:

  • 喉咙阻塞但还能出声:鼓励咳嗽,不要拍背。
  • 无法说话/呼吸、紫绀:成年人使用海姆利克急救法(腹部冲击法),婴幼儿采用背部拍击加胸部按压。
🚑 TIPS(只适用于紧急堵塞呼吸道时):
  • 成人/大儿童:站在其后环抱住腰,手握拳冲击上腹。
  • 婴幼儿:侧卧、俯卧在大人膝盖上,用掌心在背部两肩胛间拍击。
* 法国卫生部指南建议海姆利克法首选(图解及视频资源详见卫生健康部门官网)。

万一操作不熟练或局面失控,应立即拨打120寻求急救专业人员帮助。

为什么孩子误食异物风险更高?

孩子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看见什么都喜欢往嘴里放,尤其是会发光、色彩鲜艳的小物品。加之吞咽反射和咀嚼能力发育不成熟,使他们更容易误咽不该进肚子的东西。一份发表于《Pediatrics》杂志的研究显示,5岁以下儿童因异物误吞需就医的比例远高于成年人(Cheng, W., Tam, PKH. "Foreign-body ingestion in children: experience with 1,265 cases." Pediatrics, 1999)。这说明了孩子被异物卡喉或划伤消化道的可能性更高,且他们表达不适的能力有限,大人一时不容易察觉。

🧸 家长警惕: 三岁以下宝宝是高风险“小队伍”,环境中大于1厘米的可吞物应全部远离孩子视线。

到底什么时候要去医院?

不是所有异物都需要马上就医,比如小体积、圆滑的食物有可能会自然随消化道排出。但碰到下面这些情况,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最好不要硬撑:

  • 明显持续性咳嗽、呼吸急促、发紫
  • 持续性胸痛、不适、呕血
  • 误吞的异物形状锋利、刺状或为钮扣电池、磁铁
  • 出现高烧、腹痛、便血等异常

10岁的男孩误吞玩具小零件后,短时间内持续流泪且喘气费力,家长未能第一时间送医,导致取出时已出现局部感染。这种案例警示我们,误食后别轻信“等一等就没事”。

👨‍⚕️ 参考建议: 任何异物引起气道或消化道持续性强烈不适,都应及时选择有急诊能力的综合性医院就诊。切勿试图自行用食物“压下去”。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误食异物?

与其等到危险发生后手忙脚乱,不如提前做好防护,让误食异物成为“稀客”。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给家庭生活设置一些小规则:

🏠 家庭防护清单:
  • 将药片、电池、硬币和小零件等集中高处存放,装进有盖收纳盒。
  • 用专用餐盘分隔鱼刺、骨头与食物,并要求长辈孩子养成细嚼慢咽好习惯。
  • 讲解异物风险,让孩子懂“什么能入口、什么不能接触”。
  • 定期检查家中玩具,淘汰易碎或零件易脱落的旧物。
  • 聚餐、有老人儿童在场时,进食过程多留神监护。
推荐做法/习惯 健康效益
餐前讲解易吞风险 降低孩子误食率70%以上(Pierce, 2017)
分龄玩具管理 避免误将小零件当零食尝试
饭后及时收拾餐桌 减少老人小孩误触概率
培养家人健康饮食慢嚼习惯 有助防止食物卡喉,尤其适合牙齿不佳者

其实,家庭里多一些“小心”、“有序”,误食异物就能明显减少。与其事后费劲补救,不如从源头多留个心眼。

参考文献

  • CDC. (2021). Unintentional Injury Death Rates by Age Group, United States - 202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dc.gov
  • Cheng, W., & Tam, P.K.H. (1999). Foreign-body ingestion in children: experience with 1,265 cases. Pediatrics, 103(3), e76.
  • Pierce, J. D. (2017). Household hazards: Preventing foreign body ingestion.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31(1),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