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下肢动脉介入治疗:重拾步履的希望

  • 32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下肢动脉介入治疗:重拾步履的希望封面图

下肢动脉介入治疗:重拾步履的希望

01. 早期的身体提醒,常常悄悄溜走

很多人觉得,腿脚偶尔有点麻或发凉,工作一天后甚至有点酸胀,也许只是在外面站久了。其实,下肢动脉的问题有时最初的表现并不明显,像悄悄按下的“静音键”,让许多信号轻易被忽视。常见的初期状态,可以是走路时一阵轻微的酸软,或偶尔觉得脚背皮肤有点凉意。

💡 出现间断性轻微腿部麻木、断断续续的小酸胀,尤其是走路多了之后才有,这些细微变化要小心。

如果下肢动脉出现狭窄,早些采取行动,对改善生活质量意义很大。

02. 明显症状来了,走路成了“难题”

  • 长距离步行变得困难:像55岁的李先生,以前每天遛弯三公里,如今每走一小段,腿肚子就开始持续发疼,有种“拽着不让前行”的感觉。
  • 持续疼痛和皮肤问题:有的朋友即使休息,脚也会抽痛或者出现颜色变化——指端发紫,这显示血流已经受限。
  • 伤口不易愈合:如果腿脚出现伤口,很久愈合不了,也可能与动脉血流下降有关。
🚨 持续的步行疼痛、夜间抽痛,或皮肤颜色异样,这些症状出现后不宜拖延,应尽快就医。

03. 下肢动脉疾病,背后的推手究竟是谁?

下肢动脉疾病(PAD)就像“交通要道”堵上了。最核心的推手其实和心血管病很像,包含动脉粥样硬化、长期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吸烟、年龄增长等。

1.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变窄或阻塞,受损组织难以获得充足氧气和营养。
2. 糖尿病病史
长期高血糖使血管壁损伤风险增高,血流变慢。
3. 吸烟和高血压
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高血压让血管“积劳成疾”。
4. 年龄因素
50岁以后风险快速上升。
📊 有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下肢动脉疾病的患病率约为15%[1]
🔍 年龄、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都是下肢动脉疾病的重要诱因。

04. 介入治疗:用“巧劲”打开血流新通道

传统的下肢血管开刀手术,如今已不再是唯一选择。微创介入治疗更像是给血管“疏通管道”,恢复下肢的血液供应。常用技术主要有:

技术 原理 应用场景
球囊扩张术 用专用“气球”扩开狭窄处 血管局部较窄、无大块血栓时
支架植入 放入支架,保持血管畅通 扩张后易再狭窄或管腔塌陷者
血栓取出术 专用装置抽出血栓,清除堵塞 急性血管性堵塞、见血栓者
介入手术创口小、恢复快,对不少中老年患者来说是一种可选的方式。

05. 适合介入治疗的“人选”和不得不说的“慎选”

下肢动脉介入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医学上讲究个体化选择。一般说来,如果经过检查确定为 局部狭窄、血流还是能部分通过者,并且不存在严重感染、凝血障碍等,适合介入疗法。也有些情况要格外慎重:

合适人选:
血流阻断导致明显疼痛或溃疡,单侧或者局部病变明显的患者,如52岁的张女士,因糖尿病、出现持续足背疼痛,经检查为足背动脉狭窄,术后恢复顺利。
慎重选择:
多处严重堵塞、普遍严重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或凝血异常者,风险较大,应个案讨论是否介入。
⚠️ 是否能做介入治疗,最好到有专业血管病管理团队的医院详细评估,别擅自决断。

06. 术后康复细节,决定“走得远不远”

下肢介入手术后,康复和护理直接决定着恢复速度。说起来,术后的一些细节,比如防止血管再次堵塞、促进新生血管建立,都需要付出耐心和细致。

  • 按医嘱服药: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
  • 早期适量下地活动:在医生允许下循序渐进增加步行距离,不要太激进。
  • 保持切口清洁:每天检查创口避免感染,若发现红肿要及时就诊。
  • 饮食平衡:高纤维、适量蛋白饮食,对身体修复有好处。
🛡️ 康复训练在家也能做,比如每天踮脚、抬腿十分钟,有助于促进下肢循环。
术后常见小问题 & 对应处理方法
症状 常见原因 怎么办
小范围淤青 穿刺点局部渗血 冷敷、静养为主,扩大需就诊
轻微刺痒 皮肤修复过程 保持清洁,勿大力搔抓

07. 生活也能帮忙,“管养”血管很有办法

说到血管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其实是最好的帮手。比如新鲜绿叶蔬菜富含多种抗氧化物,有助于减少血管壁的“垃圾堆积”。研究指出,运动和理想体重管理同样对预防动脉硬化很有帮助[2]

日常推荐习惯&食物
食物/行为 帮助血管 实用做法
菠菜、油菜、芹菜 富含膳食纤维,改善胆固醇代谢 每天一小份绿叶菜,炒或做汤均可
橄榄油、坚果 含单不饱和脂肪、维生素E 炒菜少油、偶尔拌沙拉更健康
快步走、慢跑 促进下肢动脉弹性,增强血流 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为宜
🥗 坚持每周有规律运动+三餐多绿叶菜,是养护血管的普适建议。

有家中老人关心,“几岁开始需要查血管?”一般建议,50岁以后可每两年做一次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如果之前已有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风险,40岁后就可以考虑参照医生建议定期检查。

08. 技术发展,步履更稳健

随着材料科学发展,一些新型的可吸收支架、药物涂层支架逐步进入临床。从国际报道看,这类创新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复发率,还让疗效维持得更久[3]。以后,可能用更小的创口、更短的住院时间,解决困扰多年的血管梗阻。

曾经因为腿脚问题苦恼的人,现在能走得更远、生活更自如,这也是医学进步带来的改变。重要的是,及时关注这些变化,不让小问题变成大障碍。

参考文献

  1. Criqui, M. H., & Aboyans, V. (2015). Epidemiology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Research, 116(9), 1509-1526.
  2. Fowkes, F.G.R., Rudan, D., Rudan, I., Aboyans, V., et al. (2013). Comparison of global estimates of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in 2000 and 2010: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Lancet, 382(9901), 1329-1340.
  3. Rocha-Singh, K. J., Jaff, M. R., & Doros, G. (2017). Drug-coated balloon and drug-eluting stent technology in the peripheral vasculature. Circulation, 135(23), 2227-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