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与时间赛跑:掌握溺水急救的关键步骤

  • 5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与时间赛跑:掌握溺水急救的关键步骤封面图

与时间赛跑:掌握溺水急救的关键步骤

01. 溺水的现实:数字背后的故事

夏天的水边,总能看到孩子们尽情玩耍的身影。大人笑着看护,偶尔传来几声欢笑。其实,在这样的场景里,潜藏着并不遥远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统计(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指出,全球每年因为溺水失去生命的人高达23万人。尤其是5-14岁的儿童,溺水甚至成为多数国家意外死亡的第一原因。

在中国,溺水更是让许多家庭痛心:大约每天有50位孩子因溺水离世。碰碰运气不是办法,家长“一转身”的疏忽可能成为遗憾的起点。

💡 小提醒:溺水并不只出现在大海和江河,家中的浴缸、农村的小池塘都可能是危险的发生地。

02. 易被忽视的溺水诱因与类型

  • 突发事件型: 比如一位8岁男孩在公园湖边喂鱼,脚下一滑跌入水中,周围虽有大人,却没人懂得下水救援,几秒钟内孩子已迷失了方向。
  • 设备故障型: 游泳时气垫突然漏气、救生圈松动,也可能瞬间造成危险。
  • 意外倾覆型: 乘船出游遇到大风,船只翻覆,成年人也难以应对水流和浪花。
  • 无人看护型: 1-3岁的幼儿在家中浴缸玩水,仅仅几分钟的走神,意外就可能发生。
🚩 这个现象说明:多数溺水发生的速度远超你的想象,预警时间很短,不同场景下“最常见的意外”都可能成为诱因。

03. 主要风险机理:为何溺水会夺命?

溺水的最大危害,其实并不是我们表面以为的“喝了很多水”,而是气道被水封堵,导致呼吸中断。失去氧气供应,人体脑部等重要器官会飞速受到损伤。

时间进展 身体变化
1-2分钟 呼吸急促,意识开始模糊
3-5分钟 大脑缺氧,昏迷,可能心跳骤停
5分钟以上 不可逆脑损伤甚至死亡

那种“会游泳就没问题”的想法并不准确,突发抽筋、撞击、甚至恐慌,都可能让人瞬间丧失自救能力。

⚠️ 要留心:溺水时往往没有“挣扎拍水”的戏剧动作。很多人只是悄悄沉下去,错过最佳救助时机。

04. 溺水的早期识别:如何判断是危险?

很多溺水案例并不是“激烈地呼救”,反而可能表现得很安静。眼神呆滞、头部下沉,或只是看似“狗刨”几下后突然没了动静。
比如,一位10岁的小女孩,刚开始还在水中蹬腿,几秒后身体忽然变软漂浮,由于无声无息,差点被忽略。

🔍 突然安静、不再挣扎,或头部浮出但口鼻没露出来
😵 伸手试图抓东西,但动作杂乱无章
🫧 溺水者没法发出声音,呼喊变得微弱或消失

这些变化如不被及时发现,很快进入昏迷状态,这是急救能否发挥作用的“黄金3-5分钟”。

05. 溺水后的急救步骤:怎么施救更有效?

  1. 保障自身安全:绝不盲目下水,先用救生圈、绳索、长杆等工具协助,将人带到岸边。如果不会游泳,记得呼叫其他人员帮忙。
  2. 快速判断状态:检查溺水者是否有自主呼吸、能否回应。比如:一位35岁男士被救上岸,救援者首先拍肩并呼叫,确认呼吸有无。
  3. 立即寻求专业救援: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120),同时指定现场人员联系医疗机构,防止“都以为别人已拨打”的误区。
  4. 必要时心肺复苏(CPR):如果呼吸和心跳中断,应立刻进行CPR——成人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儿童按压力量需适度减少。
    步骤 简要说明
    A. 按压 用掌根快速下压胸部5-6cm(儿童3-4cm),频率要快
    B. 开放气道 头向后仰,下巴上抬,避免舌头阻塞
    C. 人工呼吸 捏住鼻子,一口气吹入,连续2次,注意口对口贴合
  5. 保持保温与静卧:将溺水者平躺,披上干燥的衣物,避免失温。
  6. 等待救援同时观察: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即使恢复,也要等急救人员到达,溺水后容易出现“迟发性肺水肿”等二次风险(Harvey et al., 2005)。
📞 提醒:心肺复苏的动作有些难度,可以在安全场所提前学习,必要时用简易教学视频自学。

06. 溺水后的恢复与护理:不止是身体

急救只是第一步,急救后还要关注溺水者的恢复过程。溺水后,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已经清醒,实际上呼吸道和肺部可能已经受到轻微损伤,有"哮喘样"的喘息或偶尔咳嗽。
特别是小朋友和青少年,溺水后容易受到惊吓,内心产生恐惧感,这时候家人和身边的朋友需要给予更多的安抚和陪伴。

🧣 保持温暖,避免再度受凉,有条件可以更换干燥衣物
👂 观察是否再次咳嗽、呼吸急促、面色发白,及时反馈医生
🤗 稳定情绪,鼓励他们倾诉感受,帮助缓解心理压力

真实案例:一位12岁男孩在游泳池被救上来后,连咳数声,现场医生建议他继续静卧半小时并由家人陪同,最终平稳度过。

07. 溺水的有效预防:行动胜于担忧

与其焦虑不安,不如提前做好预防。下面是针对不同场景的几个具体建议:

场景 推荐行动
儿童水边活动 成人必须时刻在场,不可“只离开1分钟”,每次下水前都先检查救生衣、安全绳等装备
居家环境 浴缸、脸盆用完立即倒空,农村家中可给水井、池塘加盖
学校与社区 参与水上活动前参加游泳课程,学习自救知识,锻炼遇险处变不惊的能力
船只及水上运动 全程穿戴正规救生衣,恶劣天气时避免下水,上船时教孩子认清最近的应急出口
👍 其实,良好的水域安全习惯比一味担心更重要:比如参加正规的游泳培训,学会自救技能,可以给孩子和家人多一层保护。
🔑 专家建议: 回家后和孩子反思当天的用水行为,培养他们理智面对突发情况的习惯。

08. 时刻防护,关键在于细节

说到底,溺水的防治远比想象中简单。生活中多给孩子和自己一份用心,掌握简单的急救知识和行为细节,就是降低风险的最好方式。水很美,只有安全时它才让人安心。遇到类似问题,多问一句、多留意一秒,往往比过去的担心更有用。毕竟,你的在场、你的专业,就是身边人最好的保护伞。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Drown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rowning
  2. Harvey, P.R., Williams, L., & Young, S. (2005). Delayed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drowning and near-drowning accidents in adults. Chest, 128(4), 2421-2425.
  3. Peden, A. E., Franklin, R. C., & Leggat, P. A. (2021). The epidemiology of child drown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jury Control and Safety Promotion, 28(3), 28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