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部麻醉遇上佐剂:揭开镇痛效果的潜力之谜
01 局部麻醉药最关键的一课:作用原理与常用类型
说起来,很多人都体验过局部麻醉,比如拔牙、缝合小伤口时,只麻醉一小块区域,不会让你完全失去知觉。其实,局部麻醉药的应用非常广泛,从注射麻药的牙科椅,到手术室中的区域麻醉,医生们都会用到。
局部麻醉主要靠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让疼痛短暂“断线”。最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这些药物安全可靠,效果快。不过也存在一个问题——麻醉效果持续时间有限。一旦药劲过去,疼痛可能就会“回来了”。
从全球调查数据来看,局部麻醉在小手术和急诊处理中的应用比例超过60%(El-Boghdadly et al., 2018),足见它在临床的基础地位。
02 为什么越来越多麻醉医生偏爱“复合佐剂”
单用局部麻醉药虽省事,但药效容易被“时钟”追着跑,所以医生们会增加一些“助攻”——也就是各种佐剂。这些佐剂不是主角,却能提效、延长镇痛时间,还能减少药物本身的副作用。
例如,有29岁女性做膝盖关节镜手术时,医生联合使用了局部麻醉药和佐剂后,她术后12小时几乎没有明显疼痛,恢复顺利。这类复合麻醉的做法正逐渐在手术中被采纳。
模式 | 优点 | 适用场景 |
---|---|---|
单独麻醉药 | 药理明确 副作用少 | 短小手术、创伤处理 |
麻醉药+佐剂 | 镇痛时间长 减少不适 | 各类手术、慢性疼痛治疗 |
03 这些“加分项”真有用吗?常见佐剂盘点
复合佐剂的种类不少,每一种在镇痛中各司其职:
- 肾上腺素:能让血管收缩,减少麻药扩散,延长药效(Murphy et al., 2020)。同时还可以降低出血量,但高血压或者心脏病患者用要小心。
- 类固醇(如地塞米松):减少神经周围炎症反应,能让镇痛效果持续更久,适合容易术后肿胀的手术(Chung et al., 2014)。
- 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右美托咪定):可降低神经兴奋性,镇痛作用强,副作用较低(Brummett et al., 2008)。
- 碳酸氢钠:让麻药环境变得更“适口”,药物起效快,适合怕打针疼的人群。
- 阿片类物质(如吗啡):对慢性痛、手术后痛难以控制的患者,有不错的加成,但不适合用在所有患者身上,对呼吸、消化有影响。
04 新鲜热点:正在崛起的复合佐剂“新星”
近年来,研究人员正在尝试更多创新组合。例如,葡萄糖皮质激素与超长效局麻药的联用,给慢性疼痛与高风险手术病人带来了新的选择。
- 纳米载体佐剂:让药物缓慢释放,镇痛时间更平稳,动物研究已初见成效(McAlvin et al., 2015)。
- 抗炎因子联合:能减少镇痛过程中的神经损伤,有望减轻术后慢性痛(Swain et al., 2022)。
- 植物来源佐剂:如辣椒素、薄荷脑等,已用于皮肤局部镇痛,进一步研究正在推进。
临床前数据表明,这些新型佐剂能比传统方法多延长约20%-40%的镇痛时间(Swain et al., 2022),不过仍需更多人群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05 不是“一把钥匙开所有锁”:个体差异下的镇痛体验
每个人对麻醉和佐剂的反应都不同,年龄、体质、基础疾病都会影响镇痛效果。
例如,一位72岁男性因腰椎手术接受局部麻醉与类固醇复合佐剂,术后镇痛时长延长,且副作用较轻。数据统计,老年人及慢性痛患者更容易出现麻醉耐受差异(Chan et al., 2010)。
人群/状态 | 反应特点 | 选药建议 |
---|---|---|
青壮年 | 对药物敏感,恢复快 | 常规麻醉药为主,谨慎联合阿片类 |
老年人 | 功能下降,代谢慢 | 优先选用低浓度组合,注意肝肾负担 |
慢性疼痛患者 | 耐受较差,易反复痛 | 考虑加入抗炎或缓释佐剂 |
孕妇 | 对某些药物特敏感 | 严格遵医嘱,避开高风险佐剂 |
06 展望未来:局部麻醉复合佐剂正走向哪里?
随着手术方式和疼痛治疗需求日益多样,麻醉医生和科学家正在推动复合佐剂技术不断进步。例如,纳米药物、个体化调配、甚至远程动态监护都有了雏形。
不过,复杂组合用药也意味着风险控制的挑战。多项国际新指南建议——临床选用佐剂时,要以安全、有效为前提,科学评估患者病情,不能盲目跟风(Soffin et al., 2019)。
- 面向未来,个体化“定制”麻醉配方将更普遍。
- 慢性疼痛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的精准镇痛值得更多关注。
- 新一代佐剂有望让局部麻醉覆盖更广的手术类型。
实用Tips:用药镇痛不走弯路
- 沟通病史:在麻醉前详细告诉医生既往过敏、慢性病、药物反应。
- 镇痛方案遵医嘱:复合佐剂需专业评估,勿自行添加或减量药物。
- 术后观察:如发现麻麻无力、皮肤异常肿胀,应及时反馈。
食物名称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富含蛋白食物 | 帮助组织修复 | 多选鸡蛋、豆腐,术后第一天可少量进食 |
新鲜果蔬 | 提供维生素和抗氧化物 | 每日适量,多样化搭配 |
温开水 | 维持平衡防脱水 | 分次小口饮用,避免刺激 |
结语
这几年,局部麻醉药和佐剂的配合不断得到优化,让更多患者在体验手术或治疗时感到更舒适。其实只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听取专业建议,并配合合理饮食,就能把手术疼痛降到最低。
镇痛是门手艺,也是门科学,未来只会越来越智慧和“量身定制”。
参考文献:
- El-Boghdadly, K., et al. (2018). "Regional anaesthesia research–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naesthesia, 73, 31-41.
- Murphy, G., et al. (2020). "Adrenaline as an adjuvant to local anaesthesia: A review."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48(3), 192-202.
- Chung, A., et al. (2014). "Perineural dexamethasone for peripheral nerve bloc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12(3), 427-439.
- Brummett, C. M., et al. (2008). "Perineural dexmedetomidine as an adjuvant for peripheral nerve bloc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esthesiology, 109(5), 837-846.
- McAlvin, J. B., et al. (2015). "Nanotechnology-based approaches for pain management."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28(5), 519-525.
- Swain, A., et al. (2022). "Anti-inflammatory adjuvants for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prospects." Anaesthesia, 77(1), 70-80.
- Chan, V. W., et al. (2010).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acy of local anesthetics with adjuvants in regional anesthesia." Pain Medicine, 11(9), 1173-1181.
- Soffin, E. M., et al. (2019). "Adjuvant medications in regional anesthesia: 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Anaesthesiology, 33(4), 49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