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你的生命急救指南
🌞 01 热射病是什么?
六月的午后,路边的餐馆老板忙着擦汗,一群骑车送快递的小伙子在阴凉下喘息。偶尔,有人因为酷暑中暑倒地,大家还不以为意。但热射病,其实比普通中暑危险得多。它有点像夏天里悄悄靠近的“野火”,表面平静,内部却可能在短时间内把身体烧毁。
热射病(heat stroke)是一种因高温暴晒、剧烈运动或环境湿热导致体温调节系统失衡、体温迅速上升的急性疾病。医学界认为,核心体温升至40℃以上时,人体各个器官会受到伤害(Leon & Bouchama, 2015)。这样高温造成的损害波及心脏、肝脏、大脑,甚至让人陷入昏迷乃至危及生命。
小贴士: 热射病不是简单发烧,更进一步,是生命威胁级别的急症。
🩺 02 出现哪些症状需警惕热射病?
不少人一开始只是觉得有点累、身体发软,很难分出和一般中暑的区别。其实,有两类信号值得我们警觉——从隐蔽的轻微变化到明显的严重症状。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生活中的例子 |
---|---|---|
早期 | 偶尔头晕、皮肤发烫但不出汗、走几步觉得呼吸急促 | 一位26岁的外卖员长时间暴晒后突然站不稳,还以为只是没休息好 |
进展期 | 意识模糊、持续呕吐、口渴难忍、肌肉无力、皮肤干热却无汗 | 有位54岁的女性登山者在高温下下山途中忽然语无伦次,甚至无法走直线 |
重症 | 高热(>40°C)、昏迷、抽搐、器官功能障碍 | 一位63岁男性,因户外工地劳作后出现抽搐,急送医院后发现肾脏和肝脏都受到了影响 |
别忽视: 只要发现皮肤明显干热且意识变化,已属危险信号,应立即处理。
🥵 03 热射病的高风险原因
- 高温高湿环境:当环境温度超过35°C且湿度很高时,人体汗液蒸发率下降,散热困难。日本一项大规模热射病研究发现,户外运动类案例占总病例近42%(Morita et al., 2012)。
- 剧烈运动:长时间奔跑、骑车、室外劳动时,身体产生大量热量,体温调节处于负荷状态。
- 穿着不合理:穿厚衣或不透气的衣服,让汗液无法正常挥发,本身体温就容易居高不下。
- 特殊人群:老年人、婴幼儿因为发汗和温度调节机制较弱,所以易感;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慢性肾病等也都处于高风险圈。
- 药物因素:有些人可能因服用抑制排汗的药物(比如部分精神类药物、部分降压药等)而难以排汗,更容易中招。
这提醒我们:意识到哪些场景属于高风险,是做好预防的第一步。
💧 04 如何科学预防热射病?
- 补充足够水分: 喝淡盐水、清汤、绿豆汤等,帮助补水和电解质恢复。建议:每隔30分钟少量多次饮用,全天不要等口渴才喝。
- 选择清凉食材: 西瓜、黄瓜、番茄等富含水分和矿物质的蔬果,有助于补充体液,预防脱水。
- 穿着透气服装: 轻薄棉麻衣物最佳,夏日户外请优先选择浅色,减少热量吸收。
- 合理安排作息: 尽量安排上午或傍晚外出,避免午间暴晒。
- 使用防晒和物理降温: 出门戴帽子、撑伞;运动或户外作业中间找阴凉处短暂休息。
- 定期监测体温: 如连续处于高温作业状态,建议备一支便携温度计,发现体温接近39°C时要暂停活动。
友情提示: 若家中有人属于上述高风险人群,每天安排特别关注,尤其是孩子、老人。
食物 | 功效 | 吃法建议 |
---|---|---|
西瓜 | 补充体液,缓解燥热 | 作为正餐或餐后水果,每天一两片即可 |
绿豆汤 | 帮助降温,利尿消暑 | 早上或傍晚喝一碗,凉热皆可 |
黄瓜 | 水分丰富,口感清爽 | 切片凉拌或做沙拉,适合高温天 |
🚑 05 热射病急救要点
- 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
- 松解衣物,让热量散发。
- 利用湿毛巾擦拭四肢、腋下和大腿根部,或用电扇加速蒸发降温。
- 如患者能自主饮水,给其提供淡盐水或矿泉水,但若意识模糊不能喝时,切勿强行喂水。
- 记录症状变化,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帮助。
注意:等不到急救到来时,降温必须持续进行,不要中断。
⚠️ 06 急救时这些做法不可取
- 严禁用冰水全身擦拭/浸泡: 冰冷会使血管收缩,影响器官供血,反而加重内脏损害。
- 勿强行喂水: 患者意识不清时,容易呛咳致吸入性肺炎。
- 不要用酒精擦浴: 酒精可能刺激皮肤,并导致皮肤吸收中毒,特别是儿童。
这说明:掌握正确的急救顺序,比只靠经验更重要。
👩⚕️ 07 热射病后的康复与医学随访
热射病虽然急救及时能救回生命,但后续恢复同样关键。通常建议,在医院接受治疗后,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出院后1-2周内注意身体变化(如乏力、注意力难集中、反复低烧等),有这些表现时宜再次就医评估。
- 防止过早活动:先走动、再逐步增加强度,不要立刻剧烈运动。
- 复查肝肾功能:2-4周内到医院复查,已发现功能损伤的及时管理。
- 心理调适:个别患者会有短期情绪波动,一旦发现,及时沟通寻求帮助。
有位48岁的男性,热射病后第二周出现记忆力下降,复查发现轻度脑部影响。这个例子说明,早点评估和康复训练,让身体真正恢复元气,后遗症更少。
Tip:别急于归队,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最好按照医生建议有序康复。
主要参考文献
- Leon, L. R., & Bouchama, A. (2015). Heat stroke.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5(2), 611-647. https://doi.org/10.1002/cphy.c140017
- Morita, T., et al. (2012). Analysis of Heatstroke-related Hospital Transports in Japan, 2012.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17(6), 990-996.
- Glazer, J. L. (2005). Management of heatstroke and heat exhaustion.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71(11), 213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