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胰腺癌:揭开这一病症的真相

  • 8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胰腺癌:揭开这一病症的真相封面图

了解胰腺癌:揭开这一病症的真相

01 胰腺癌是什么?

想象一下日常生活中,偶尔会听到亲友说起“胰腺”出了问题,但真要描述,它到底是什么、负责什么工作,却说不太清楚。实际上,胰腺在人体中就像一个集“厨房”和“调度室”于一体的小工厂。它不声不响地管理着我们消化食物和调节血糖的大事。如果胰腺细胞出现异常,变成了胰腺癌,整个系统都会失衡,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胰腺癌属于恶性肿瘤,最常出现的位置在胰腺的头部。这个地方离胃、肠、肝非常近,因此胰腺癌往往影响的不只是它自身,还会波及邻近器官。要留心的是,它早期往往没什么典型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一般的肠胃不适或疲劳,错过了发现的好时机。

02 胰腺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 腹部不适:最开始常体现为轻微或者偶发的不规律腹痛,类似小肠胃炎时的感觉,很多人会以为只是最近吃坏肚子了。但当疾病发展,腹痛会批量升级,变得持续而且剧烈,常常在背部也能感受到,止痛药都不再有效。
  • 体重明显下降:有些人会突然发现体重“莫名其妙”一路下滑,一旦体重连续一个月降低了五斤以上,吃得也没减少就要引起注意。这并不是减肥的好消息,而可能是胰腺癌影响了消化与吸收。
  • 黄疸:这种症状属于比较后期的表现,如果出现皮肤或眼白泛黄,甚至尿液颜色加深,往往说明肿瘤已经压迫到了胆管。
  •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有些患者说“吃什么都不香了”,明明没有换口味,饭量却一天比一天少,哪怕自己想努力吃也做不到,一点点油腻食物就反胃。
  • 容易疲劳和虚弱:不是普通的累,而是怎么休息都提不起力气。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 病例启示:一位50岁的男性,近期体重突减,伴有食欲减退,进食后常感腹部不适。住院检查后被发现患有胰腺癌。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持续性体重下降和进食困难,一定要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别总以为是“年纪大、胃口自然变差”。

03 胰腺癌的成因与风险因素是什么?

听到胰腺癌,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自己或者身边的人会得?其实,胰腺癌不是毫无征兆突然冒出来的“祸害”,背后往往有多种影响因素。我们来仔细说说这些风险点:

  • 1. 吸烟:研究显示,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不吸烟的人(Lowenfels, A. B. et al., 1997)。吸烟中的有害成分会损伤胰腺细胞,长时间刺激容易促发异常细胞生长。
  • 2. 慢性胰腺炎:长期炎症让胰腺经常“修修补补”,再生过程中容易出差错,增加癌变几率。
  • 3. 家族史或遗传变异:如果直系亲属有过胰腺癌或带有相关基因变异,风险远高于一般人群(Smith, L. P., et al., 2019)。
  • 4. 年龄增长:胰腺癌多发于50岁以上,可能和细胞更新慢、积累的遗传损伤有关(Seufferlein, T. et al., 2016)。
  • 5. 代谢异常:如糖尿病等疾病也和胰腺癌的风险有关。

需要注意:上面这些因素并不等于一定会得病,只是风险更高;并且,部分患者可能并无明显高危因素。数据层面,全球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到10%(Siegel, R. L. et al., 2022),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发现晚。

04 如何诊断胰腺癌?

胰腺癌早期难以察觉,诊断需要多种检查方法配合。通常,医生首先通过详细问诊和查体了解症状发展;如果怀疑有胰腺异常,下一步会安排下列检查:

  •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发现胰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对判断是否为恶性病变非常关键(Gomes, R. M. et al., 2019)。
  • 内镜检查:有些情况下需用超声内镜或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进一步明确病灶性质和位置。
  •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A19-9和甲胎蛋白等项目,有助于辅助诊断,但单凭一项升高还不能下结论,需结合整体检查一起看。
  • 病理活检:通过穿刺等方式获取胰腺组织,进行显微镜下的细胞学分析,是确诊癌症最权威的方法。

其实,每一种检查只看一项都不够,必须综合判断。有些患者在早期还没什么特别症状,只有定期体检时偶然被发现。比如前面的病例,50岁男性,检查时查体神志清楚、腹部平软、肝脾正常,没有明显黄疸表现,但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发现问题,最终确诊胰腺癌。这说明及时就医和全方位检查的重要性。

05 胰腺癌的治疗选择有哪些?

胰腺癌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分期来决定方案。这里有几种主流方式:

  • 外科手术:如果发现得早,并且肿瘤部位合适,医生会优先考虑切除肿瘤。通常会采用胰头切除或更大范围的胰腺部分切除,部分术后还需配合其它治疗(Conroy, T. et al., 2018)。不过,只有一小部分早期患者适合手术。
  • 化疗:适合大部分中晚期和无法手术的患者,有时也会和放疗、靶向等方式联合应用,以延缓肿瘤进展、改善症状。
  •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近年来部分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后,发现特定分子靶点,尝试针对性用药,有的人可以获得较好缓解。
  • 综合治疗:不少情况下多种治疗方式会“组合拳”一起用,比如前述病例,患者接受了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等综合抗肿瘤措施。治疗方案会根据体质、合并症、肿瘤性质随时调整。

治疗过程中,有的患者会遇到副作用,比如胃肠反应、免疫力下降等,也有部分出现贫血或感染。这个阶段最好密切与医生沟通,如有不适要及时反馈,帮助顺利渡过难关。

06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降低胰腺癌风险?

胰腺癌的风险虽然和遗传、年龄等不可控因素关系较大,但生活方式依然能发挥积极作用。说起来,健康的生活不是一件难事,而是点滴积累的结果。可以这样做:

  • 新鲜蔬果 + 🥦 + 丰富抗氧化物,帮助修复细胞损伤,每天餐桌上一半以上是蔬果更理想。
  • 全谷物、豆类 + 富含纤维,促进肠道健康和血糖平稳,建议早餐常换着吃糙米、燕麦、红豆小米粥。
  • 适量鱼肉和鸡胸肉 + 优质蛋白质有助于身体修复,例如周末可用鱼肉或去皮鸡胸做主菜,既美味又轻盈。
  • 规律有氧运动 + 🏃‍♂️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步走、游泳或骑车,帮助身体整体代谢运转。
  • 保持健康体重 + 有证据表明肥胖会增加多种癌症风险,控制体重也是有效预防。
  • 定期体检 + 建议每年做一次腹部超声和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尤其有家族史或50岁以上的人群。
  • 情绪管理 + 长期压力大也会影响内分泌,抽空和朋友聊天、做做冥想,对于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有时身边总有人觉得“多吃点没关系”、“运动太忙抽不出时间”,其实只要愿意尝试,每天多迈几步、多夹几筷子蔬菜,改变就已经开始了。此外,对于高危人群,一旦发现持续不明腹痛、体重下降或黄疸等表现,最好第一时间就医检查,早发现才能锁定更多选择机会。

07 给生活中的你

胰腺癌虽然隐匿,但也不是我们无能为力的难题。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比如每天果蔬多一点、饭后散步多走一圈,都是守护健康的实用办法。在科学支持下,我们可以少一点担忧,多一点行动,让胰腺癌远离生活。如果有不适,也别犹豫,勇敢面对,寻求专业帮助──健康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而成。

主要参考文献
Lowenfels, A. B., Maisonneuve, P., Lobo, D. N., et al. (1997). "Cigarette smoking as a risk factor for pancreatic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hereditary pancreatit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78(15), 1253-1258.
Seufferlein, T., Bachet, J. B., Van Cutsem, E., & Rougier, P. (2016).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ESMO-ESD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nals of Oncology*, 23(suppl_7), vii33-vii40.
Smith, L. P., Edelman, M. C., & Eason, S. L. (2019). "Genetic factors in pancreatic cancer: a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7(30), 2767-2775.
Gomes, R. M., et al., (2019). "Diagnostic and management approach for pancreatic cancer - Indian consensus guidelines."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34(4), 626-634.
Siegel, R. L., Miller, K. D., & Jemal, A. (2022). "Cancer statistics, 2022."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2(1), 7-33.
Conroy, T., et al. (2018). "FOLFIRINOX or Gemcitabine as adjuvant 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9, 2395-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