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了解传播途径,预防疾病从这里开始
01 登革热是什么?
有时夏天刚过,身边就出现了“有人发烧进了医院”的消息。坐公交时听到一位阿姨说:邻居家小孙子前两天一直低热,家里人还以为只是着凉,结果抽血一查才知道是登革热。
其实,登革热是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罪魁祸首是登革病毒。它通过蚊子叮咬进入人体,早期表现通常只是低烧、轻微乏力,有点像普通感冒。随着病情发展,有些人会出现持续高热、头痛、出疹、肌肉酸痛等情况。严重时,甚至引发出血类并发症。
小知识 🩺:登革热不会通过空气传播,不会像感冒那样因为同处一室而互相传染。
02 主要传播媒介:蚊子揭秘
每到雨后,小区花坛边、阴暗的楼道里总是飞着一两只花蚊子。登革热的真正“快递员”就是这些特定的蚊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喜欢住在温暖潮湿的城市居民区,尤其偏爱室内积水。它们行动迅速,攻击力强,白天更活跃。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常见于园林、居民区的灌木、缸盆等处,喜欢在人出没的地方活动。
蚊种 | 特点 | 常见环境 |
---|---|---|
埃及伊蚊 | 活动能力强、耐干旱 | 城市、室内盆栽/储水容器 |
白纹伊蚊 | 喜欢阴暗潮湿 | 户外花盆、草丛、积水处 |
03 病毒如何传播?气候和环境因素分析
简单来讲,只有被登革病毒感染的雌蚊叮咬了感染者后,再去叮咬健康人,才有可能把病毒带到新宿主身上。登革热自动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不会发生,关键还是靠蚊子这个“中转站”。
环境也很关键。雨季积水变多,会为蚊子产卵提供“温床”;天气一热,蚊虫活跃度就直线上升。调查数据显示,亚洲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每年病例数在夏季飙升,广东部分城市每到七八月病例数量是冬季的三四倍[1]。
- 住在低楼层、靠近绿化带,更容易遭遇“突袭”;
- 卫生情况较差、有死水的居民楼下,是蚊虫喜欢的“栖息地”;
- 持续高温湿度时,蚊子繁殖速度加快,传播风险升高。
说起来,像游泳池边、废弃轮胎、积水花盆这样的小环境,也往往是伊蚊聚集的地方。
04 哪些人更易感染?风险因素一览
登革热不是“人人有份”的疾病,但部分人群和某些习惯确实让风险变高:
1. 外出频繁者:比如外卖小哥,因常在绿化带、楼道等高发环境活动,叮咬风险加大。
2. 住在热带、亚热带或者南方沿海区的居民:这些地方蚊虫密度大、传播期长,感染率随之上升。
3. 刚刚旅行归来的人:特别是去过东南亚、中南美等流行地区,潜伏期内很可能无任何症状,返家后才出现问题。
4. 家庭卫生管理不到位:家里盆栽、阳台水盘经常积水,是伊蚊繁殖的“乐园”。
5. 老年人和体质偏弱者:免疫力差时,病毒更容易“得手”,不过绝大部分健康青壮年如能及时治疗,也能很快恢复正常生活。
有一位38岁的女教师,假期后回校反复发热,第三天才发现四肢有点红疹。这个例子其实说明,临近假期后进行流行病筛查很有意义。
高风险因素 | 生活场景 |
---|---|
户外工作/长时间户外停留 | 送快递、值班巡小区 |
常住热带/亚热带,旅行史 | 假期出游,往返东南亚 |
环境积水多,卫生较差 | 楼道有盆栽、废弃器具积水 |
家中老人或儿童 | 免疫力弱者居住环境特殊需格外关注 |
05 如何有效预防登革热传播?
日常生活中,只要采取一些细致的举措,就能大幅降低感染机会:
👉 驱蚊剂:喷涂含有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驱蚊水,对人体安全、适合户外和夜间使用。
👉 物理隔离:安装纱窗、蚊帐。尤其是家有宝宝或老人时,卧室内挂上蚊帐更安心。
👉 清理积水死角:定期倒掉花盆底盘、旧轮胎、水桶等容器积水,是抑制蚊虫滋生的关键。
措施 | 具体做法 |
---|---|
衣着 | 建议薄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 |
环境管理 | 清理杂物死角,及时倒掉废水 |
诱蚊灯 | 摆放在室外门口,有助驱赶蚊虫入屋 |
植物搭配 | 家中可放驱蚊草或薄荷,但不宜堆放太多以免积水 |
注意,预防措施每天都要坚持,偶尔放松一两天,蚊虫就可能卷土重来。
06 登革热急性期,如何应对?
很多时候,早期信号并不明显,有些人仅有轻微低热或短暂的乏力感。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关节痛、皮肤红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急性期小贴士:
- 及时就医:体温持续38.5℃以上超过两天,并伴头痛、眼眶痛、红疹等,应尽快到医院感染科就诊。
- 补充水分:适量多饮水或淡盐水,预防脱水。
- 监测症状:如果有牙龈出血、呕血、腹胀等表现,必须立刻到医院。
一位62岁的男士在出现高烧、皮疹的第三天到医院就诊,经过检测确认是登革热并入住感染科,经过静脉补液和休息后逐渐康复。这个例子也显示,及时识别症状和接受正规治疗非常重要。
07 简单回顾与行动提醒
生活中,登革热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及时辨认风险、做好预防。
简单总结一下本文核心点:
- 登革热依靠特定蚊子传播,气候和环境影响很大
- 高发期、高发区或者有相关出行史需要格外当心
- 个人卫生、家庭环境管理能有效阻断传播链
- 出现高热等明显症状,不可拖延,应尽快就医
多一分防护,少一次烦恼,帮助自己和家人过个安心的夏天。
参考文献
- Bhatt S, Gething PW, Brady OJ, Messina JP, Farlow AW, et al. (2013).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burden of dengue." Nature, 496(7446), 504-507.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2060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Dengue and severe dengu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ngue-and-severe-dengue
- Wang C, Jiang B, Fan J, et al. (2020). "A Study of the Dengue Epidemic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2014." PLoS Negl Trop Dis, 14(2), e0007956.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ntd.0007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