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踢走登革热:如何全面预防与控制

  • 4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踢走登革热:如何全面预防与控制封面图

踢走登革热:如何全面预防与控制

用生活的细节认识登革热
坐公交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在聊:“最近身边好几个人发烧,都说是蚊子惹的祸。”天气一热,蚊虫多起来,不少人担心会感染登革热。其实,登革热并没有那么遥远。从普通人的生活出发,了解它、认识风险、掌握实用预防方法,比盲目担心管用得多。
01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讲,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病毒进入人体后,短时间内就可能发病。

登革热的特点 生活场景举例
流行快,发病急 小区里一周内多人生病,症状集中
传播靠蚊子 院子积水,蚊子增多,风险跟着升高

值得关注的是,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比较简单,因此高温潮湿的季节尤其需要留心。

02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与风险因素
为什么登革热会找上我们?
  • 🦟 传播媒介:蚊子
    主要由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它喜欢在清洁的积水中繁殖,比如家里的水桶、花盆托盘。
  • 🏘️ 环境因素:
    气温高、湿度大,蚊子活跃。旧房区、绿化带、垃圾堆等地方,积水容易滋生蚊虫。
  • 🌏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增加疫情传播速度。南方城市夏秋季节是重灾区。
要留心:人感染后,血液里存有病毒,被蚊子叮咬后再叮别人,容易形成社区传播链。

根据疾控部门公布的数据,2019年某市短短两月内就报告百余例登革热,多为同一片区的居民。这说明局部集中爆发并不少见。

不过,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环境卫生,感染的风险可以大幅降低。

03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怎么判断是不是登革热?

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往往不易察觉。身体突然有异样时,别忽视下面这些信号:

  • 轻微、偶尔的症状:
    • 低热,时有头痛或肌肉酸痛
    • 食欲变差,有点乏力;有时候以为只是休息没睡好
    • 偶而有恶心但不严重
  • 持续、严重的症状:
    • 高热,大部分患者体温冲到39℃以上,时间长达三五天
    • 骨头和关节剧烈酸痛,尤其是走路时
    • 有出疹子的可能,皮肤点状红疹、眼后痛
    • 部分人出现呕吐、腹痛,严重时有出血点、小范围牙龈出血
⚕️ 检查建议:如果身体发热超过48小时,伴有典型的关节痛、皮疹,建议及时到医院做病毒检测和血象分析。早发现可以明显减少重症风险。

病例分析: 有位34岁的女性,刚开始只是觉得犯困、嗓子干,以为是空调吹多了。两天后忽然高热、浑身酸痛赶去医院检查,确诊登革热。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早期症状很容易被忽略,有身体不适既不要紧张也不能掉以轻心。

04 登革热的致病机理和高风险人群
登革热为什么能引起重症?
  • 病毒入侵机制
    登革热病毒通过蚊子叮咬进入血液,攻击免疫系统,使血管壁变脆弱,临床上有时候表现为出血或休克。这也是部分患者症状加重的关键原因。
  • 高风险人群
    根据医学界观点,老人、孕妇、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患者一旦感染更可能发展成重症。
  • 再次感染的特殊风险
    研究发现,被同一种病毒感染第二次时,发生严重症状(重症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的几率更高。原因是体内产生的免疫"记忆",反而可能引发更猛烈的免疫反应。
专家指出: 全球每年约有4亿人感染登革热。南方沿海地区、市郊农村多高发。在持续高温多雨的年份,登革热传播速度也会明显增长。
05 预防登革热的有效方法
怎么做才能避开登革热?
具体方法 生活化操作建议
环境清洁 每周清理家中和阳台积水,倒掉瓶罐、花盆托水盘
驱蚊防护 睡觉、午休挂蚊帐,外出用驱蚊液(如避蚊胺成分)
提升抵抗力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例如橙子、番茄、猕猴桃等有助免疫
衣物选择 白天出门穿长袖衣裤,有效减少皮肤裸露
及时就医 发热伴明显身体酸痛、皮疹等不要拖,选择正规公立医院检查
补充小贴士:有条件时家中可安装纱窗门。夏秋季节减少晚间户外活动,也能降低被蚊子叮咬几率。
06 公共卫生的角色:疫情监控与干预
📢 疫情防控不是一个人的事
  • 实时监控疫情
    政府疾控系统负责疫情信息监测,一旦发现异常,迅速组织重点区域消杀,减少病毒扩散。
  • 宣传普及知识
    通过短信、社区广播、健康讲座,让市民掌握防控措施。
  • 疫苗接种
    部分流行国家会针对重点人群推广疫苗。中国目前还未大规模常规接种登革热疫苗。
听到所在社区发布疫情预警或防控信息时,积极配合措施,比单独行动更能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
07 个人行动:提升公众参与与意识
身边的小行动,胜过大口号
  • 主动清理自家庭院和公用区域的杂物、积水。
  • 遇到疑似病例不隐瞒,及时向社区报备。
  • 社区志愿队可互助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 通过微信群、小区公告等渠道分享防蚊技巧,让“防蚊”变成家庭习惯。
小结:每个人的一点行动,加起来就能挡住大部分风险。说起来,这种互相提醒、共同守护的感觉比单打独斗安全很多。
登革热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及时觉察变化、调整行动。别忽视身边的小细节——这一点,比单靠药物管用太多。一起行动起来,让登革热没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