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双相情感障碍:诊断与治疗的全景探索

  • 8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双相情感障碍:诊断与治疗的全景探索封面图

了解双相情感障碍:诊断与治疗的全景探索

有人曾说,情绪就像天气,偶尔晴朗,偶尔阵雨。然而有些人的情绪起伏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波动,似乎在高峰与低谷之间反复穿梭,没有明显的规律。如果你身边有朋友一会儿精力充沛、话多得停不下来,过几年又变得异常消沉、什么也不想做,这未必只是性格变化,很可能暗示着一种医学问题。双相情感障碍,比我们想象的离生活更近。

01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以情绪极端变化为主要特征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情绪会在“躁狂”和“抑郁”两端明显波动。躁狂时,表现为高涨、亢奋、精力旺盛;抑郁期则心情低落、兴趣丧失、意志消沉。

这种波动和普通人的心情起伏不同,它具有病理性,影响到日常生活、社交与工作。有研究显示,全球约1%~2%的人口终生患有双相情感障碍(Grande et al., 2016),男女发病率差异并不大。发病高峰年龄通常在青年和中年阶段。

小知识:双相情感障碍有时被误认为单纯的性格古怪,但它属于神经精神疾病,早期识别很重要。

02 情绪的“双高双低”:如何识别双相情感障碍?

阶段 典型表现 生活例子
躁狂期 情绪高涨、精力异常充沛、睡眠需求减低、说话变快,冲动消费 30岁的王先生,连续几天睡4小时仍充满活力,突然大量网购、频繁约朋友聚会
抑郁期 极度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评价降低、常伴睡眠障碍,难以集中注意力 25岁的李小姐,最近几乎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常常迟到,觉得没有价值
别忽视:躁狂期间的异常自信和冲动行为并不等于“事业心强”,而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注意:抑郁期不等同于一般情绪低落,常常会持续两周以上,并影响生活质量。

诊断知识: 目前,诊断常用的标准包含DSM-5(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判断标准包括至少一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至少一次抑郁发作。临床医生需仔细区分这两种情绪极端,并结合病史、行为观察等。

03 为什么会出现双相情感障碍?

  • 遗传因素: 有家族史的人群更易患病。比如,如果父母其中一人有双相障碍,子女患病风险也会提升(Smoller & Finn, 2003)。
  • 生物化学影响: 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水平异常,会打乱大脑调控情绪的平衡,导致情感状态无法正常切换。
  • 环境因素: 长期巨大压力、丧亲、童年逆境等,都可能成为诱因。此外,偶发的生活打击也有可能触发首发发作。
研究显示,双相障碍的形成结果是多种风险叠加,某一个单独因素很难单独致病(Grande et al., 2016)。

简单来讲,如果本身有遗传倾向,再加上一些压力或生活变故,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的概率会明显升高。

04 如何确定是不是双相情感障碍?

  1. 专业访谈: 医生会和患者面对面沟通,了解近期的情绪变化和生活事件,还会参考家属的描述。
  2. 诊断量表: 常用的有YMRS(躁狂量表)、HAMD(抑郁量表)等,辅助判断症状的严重度。
  3. 实验室检查: 为排除其他身体因素引起的情绪异常,医生可能安排甲状腺功能等体检。
这类检查流程主要帮助医生排除其他病因,逐步缩小诊断范围,并非一查到底马上得出结论。

以35岁男性为例,最近持续一月的情绪极端变化且伴有冲动行为,经精神专科医生综合面谈和量表打分,最终确诊为双相I型障碍。

05 治疗手段有哪几种?如何选择?

药物治疗

以心境稳定剂(如锂盐)、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为主。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用药方案不尽相同。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家庭疾病教育,有助于患者管理情绪、重建自信。

新兴疗法

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有针对性的智能手机随访,部分人群有积极效果。

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应由医生针对具体病情个体化拟定,不能照搬他人经验。
治疗方式对比
治疗方式 适用情况 可能效果
药物 躁狂或严重抑郁发作 情绪恢复、发作减轻
心理支持 整合患病体验期 增强自我调节,减少复发
rTMS等新技术 传统措施不理想者 部分人改善症状
实际治疗选择还需结合患者的耐受情况、药物副作用及个人意愿。

06 如何长期好好管理?未来有哪些新希望?

  • 自我监测:推荐使用情绪日记或手机App记录每日心情变化,便于与医生沟通。
  • 家人和社会支持:建立信任的沟通机制,减少情绪剧烈波动的不确定性。
  • 定期复诊:主动与医生反馈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必要时及时调整方案。
目前已有基因检测、脑影像等辅助诊断工具逐渐进入临床,未来可望进一步提高早期预警能力(Beyer & Geddes, 2017)。
情绪问题难免反复,最重要的是接受帮助并持续跟进。
良好的饮食结构、规律作息对情绪健康有积极影响。

日常自助Tip

  • 深色绿叶菜 + 提升多种营养,帮助神经平衡 (餐盘中适量加入菠菜、西兰花,每天一到两小份)
  • 红薯、杂粮食品 + 钾镁含量有益心情维持(用来替代一部分精白米面,每周2-3次即可)
  • 核桃 + 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每日控制6-8颗,别贪多)
如果你发现情绪波动影响到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师帮助,不要自己硬扛。

参考文献

  1.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2. Smoller, J. W., & Finn, C. T. (2003). Family, twin, and adoption studies of bipolar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C: Seminars in Medical Genetics, 123C(1), 48-58.
  3. Beyer, J., & Geddes, J. R. (2017). Systematic reviews of new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in bipolar disorder.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35(2), 8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