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溺水急救全解析:瞬间拯救生命的关键

  • 8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溺水急救全解析:瞬间拯救生命的关键封面图

溺水急救全解析:瞬间拯救生命的关键

01 为什么溺水这么危险?

夏天一到,游泳池、河边、公园的水域总是热闹起来。不少成年人其实都遇到过抽筋或者呛水的瞬间,不过经常有人没意识到——溺水发生时,很多人都是在“静悄悄”地挣扎。
水面可能只有一阵波动,很容易被周围的人忽视。这种异常安静,恰好是一种最危险的信号。

对于儿童来说,哪怕只有十厘米深的小水池,也可能造成溺水。成年人游泳时突发抽筋、低血糖、酒后意外,都有溺水风险。
一旦吸入水分堵塞气道,窒息几分钟就可能引发脑缺氧,留下难以逆转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这种伤害发生得很快,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安静”,却后果严重。

TIP💡 溺水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大呼小叫,真实场景中很多人是悄悄沉下去的。目击者的细心和及时急救,能大大提高存活率。

02 溺水有哪些关键症状?

一位8岁的女孩在泳池边玩耍,被家长盯着看着,但突然安静地滑进水中,没有大声呼救,只见她慢慢下沉。救上来时已经意识模糊,嘴唇明显发紫。

症状程度 表现信号
早期·轻微 短暂停留水下、咳嗽或偶尔呛水、表情害怕但可活动
进展·严重 持续下沉、双手本能前挥、眼神无反应、呼吸急促或暂停、唇色变暗
极危·意识丧失 呼叫无反应、肌肉无力、抽搐、面色苍白或青灰、完全不会挣扎
小结⚠️ 如果发现有人突然变得无声、动作异常僵硬,或是身体逐渐沉入水中——哪怕没有呛咳,也要立即警觉,这很可能是溺水的信号。

03 施救时,哪些步骤最关键?

  • 1. 优先安全:施救前先确保环境安全,找到结实的棍子、游泳圈帮助施救者稳固。如果对水性没把握,切勿贸然下水——避免二次事故。
  • 2. 迅速呼救:立刻让周围人帮忙,拨打急救电话120,强调“溺水/水中意外”,让专业团队快速赶到。
  • 3. 及时拖离:将溺水者小心拖到安全地带,注意支撑颈部,避免头部弯折。不要等医生来才救人,时间每多拖一分钟,都危险加大。
别忽视🕙 很多救人者因为慌乱溺亡,自己反而陷入险境。施救时要先观察再行动,多叫人帮忙更安全。

04 心肺复苏应该怎么做?

有位32岁男士游泳时抽筋,被救上来后呼吸已经停止。现场有人掌握心肺复苏技巧,第一时间轮流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在急救车赶到之前,心跳奇迹般恢复。

  1. 1. 评估意识:轻拍、呼喊,看溺水者有无反应。无反应立即进行下一步。
  2. 2. 保持气道开放:将人平放,头后仰、下巴上抬,清理口鼻异物(如水草)。
  3. 3. 检查呼吸:观察有无胸腹起伏。若10秒无效呼吸,即刻开始CPR。
  4. 4. 30次胸外按压:手掌叠加,按压胸骨中下段,速度为每分钟100-120下。
  5. 5. 2次人工呼吸:捏住鼻子,包裹嘴,轻吹2次,每次1秒。无论是否吐水,优先CPR,勿倒立控水。
  6. 6. 反复循环:每做30次按压配合2次吹气,一直持续到专业急救人员到来或溺水者自行恢复。
注意⚡️ 溺水急救首选心肺复苏,控水已被证实作用有限(Szpilman et al., 2012)。
(See Szpilman, D. et al. "Drow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05 急救后怎么处理才安全?

有些人被救上岸后看似恢复正常,但其实还可能出现“二次窒息”或肺炎。比如有位40岁的女士意外落水后获救,回家几个小时后突然咳嗽发热,最后被诊断为吸入性肺炎。

  • 持续观察:溺水者即便短暂恢复,也要监测呼吸、意识是否有变化。如有烦躁、咳嗽、皮肤发青需警惕。
  • 保暖防休克:尤其在低温水域溺水后,使用干毛巾、衣服保暖,避免体温骤降。
  • 及时就医:即使看起来没事,溺水经历者建议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必要时拍胸片,避免遗漏肺部损伤或迟发性病变。
别大意🚑 有些并发症可能在数小时、甚至数天后陆续出现。专业医学评估是最稳妥的选择。

06 怎样预防溺水风险?

  • 成人陪伴:孩子戏水时必须有成年人全程近距离看护,别让电话、聊天分神。
  • 学习游泳和自救技巧:建议及早学会游泳和“踩水”,熟悉翻身漂浮和急救报警。
  • 正规水域活动:选择有救生员的场所。不熟悉自然水域不要轻易下水,亲水时穿好救生衣。
  • 无障碍逃生:家里浴缸、鱼池等水体要加盖或设围栏防意外,儿童不能单独靠近。
  • 健康饮食有助安全:
    食物 益处 建议
    香蕉 补钾,预防抽筋 游泳前可适量食用
    全麦面包 提供能量,减少低血糖风险 运动当天早餐推荐
    牛奶 补充蛋白质,维护体力 搭配主食效果佳
小提示✨ 每年定期学习应急救护,能让身边多一份保障。运动饮食均衡,也能远离突发状况。

参考文献

  • Szpilman, D., Bierens, J. J., Handley, A. J., & Orlowski, J. P. (2012). Drow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6(22), 2102-2110.
  • Quan, L., & Cummings, P. (2003). Characteristics of drowning by different age groups. Injury Prevention, 9(2), 163-168.
  • Peden, A. E., Franklin, R. C., & Leggat, P. A. (2021). The epidemiology of fatal drownings in Australia, 2008–202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16), 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