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的健康指南
01 什么是呼吸道感染?
说起来,生活中大部分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早晨起床,鼻塞、咽喉有点发干,偶尔还会轻轻咳嗽两声。这就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开场白。其实,呼吸道感染就像一位突然造访的“不速之客”,主要由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从鼻子、咽喉一路往下,可以影响到气管,甚至肺部。
简单来说,它是一组影响呼吸道的疾病。症状虽然常见,但背后隐藏的风险绝不能小看。一些轻微感染可能仅限于“上呼吸道”——比如感冒和咽喉炎。感染一旦波及肺部,就成了肺炎等较严重的问题。需要记住,虽然呼吸道感染多半不致命,但反复发作或者感染加重,却可能带来不小的健康隐患。
02 如何识别呼吸道感染的明显症状?
- 🌡️ 持续的咳嗽:咳嗽变得频繁、有痰或干咳。
- 🤒 发热:体温升高,有时会觉得畏寒。
- 🤧 咽喉疼痛:嗓子持续痛,咽东西时明显不适。
- 🫁 呼吸困难:感到气短或者上气不接下气。
某天夜里,一位31岁的女性患者因呼吸道感染来到急诊。她反映起初是轻微咳嗽,没当回事,但很快咳嗽加重,喉咙刺痛还开始发烧。这也提醒我们,早期信号不明显,但一旦症状持续甚至加重,就要重视起来。
明显症状的出现,意味着呼吸道感染可能已经影响到气管或者肺部。这时拖延会增加并发症风险,比如支气管炎或肺炎等。每当觉得咳嗽、发烧、喉咙痛持续存在,千万别只靠自己硬扛,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
03 呼吸道感染是怎么发生的?(致病机理)
呼吸道本身有一套“防卫系统”,平常像守卫交通要道的小卫士一样,阻挡外界的病原体。不过,当病毒或者细菌借助空气飞沫进入呼吸道时,开始在黏膜表面“安营扎寨”生长繁殖。如果体内免疫力不够强,或者因为压力熬夜,这些病原体会更容易突破人体防线,造成感染。
- 🦠 病毒感染。如常见的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直接攻占呼吸道。
- 🧫 细菌入侵。肺炎链球菌等细菌通过空气传播,一旦粘附在呼吸道上就有可能发展成细菌性肺炎。
- 👨👩👧👦 接触传播。共用水杯、不注意手卫生,给微生物创造了“钻空子”的机会。
- 😴 免疫力下降。长期疲劳、熬夜或营养不良时,防御能力减弱,让病原体得以“趁虚而入”。
有专家指出,成年人每年平均会经历2-4次上呼吸道感染(Heikkinen & Järvinen, 2003)。儿童甚至更多。环境、个人体质和生活习惯都会影响感染发生的概率。
04 检查和确诊呼吸道感染,用哪些方法?
其实,一旦症状比较明显,单凭自我判断往往不够准确。专业医生会用以下几种检查手段,帮助查清“幕后真凶”。
- 胸部X光片:可以排查肺部是否出现炎症或感染。如果担心发展为肺炎,这一步非常关键。
- 血常规检查:通过分析白细胞数目,判断感染是偏细菌性还是病毒性。例如白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可能支持细菌感染。
- 咽拭子检测:用棉签取患者咽部分泌物,检验是否存在特定病毒或细菌。
检查的目的是弄清楚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这将决定后续的治疗。自测往往只能靠经验,但只有规范检查才能找到问题“线索”,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05 科学治疗:怎么用药才对?
治疗呼吸道感染,切记不要随便用药,尤其是抗生素。抗生素有效主要针对细菌感染,如果是流感或普通感冒(大多是病毒),用再多也没用。
常见的治疗方法有:
- ✅ 合理应用抗生素:仅在细菌感染明确时使用,如细菌性咽炎或肺炎。有时医生会开具缓释片,控制炎症蔓延。
- ✅ 适当用抗病毒药物:对某些流感、新冠等有特异性抗病毒药效果较好,早期应用可以缩短病程。
- ✅ 对症用药:如止咳、祛痰药能缓解不适,不过止咳药最好按需使用,避免掩盖重要的病情变化。
乱用药的风险别忽视,特别是抗生素,如果滥用很可能让药物耐药性提升,之后再遇到严重感染时,治疗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06 生活中怎么预防呼吸道感染?
- 🧼 勤洗手 + ✔️ 洗手能减少细菌和病毒进入呼吸道的可能,尤其在接触公共场所或打喷嚏后。
- 😷 佩戴口罩 + ✔️ 在人多、空气流通不良的地方戴口罩,对预防飞沫传播特别有效。
- 🍊 新鲜柑橘类水果 + ✔️ 富含维生素C,有助提升免疫功能,建议每日食用一两份。
- 🍵 绿茶 + ✔️ 含有茶多酚、维生素,能帮助增强抗氧化能力,每天一杯很合适。
- 🥦 十字花科蔬菜 + ✔️ 如西兰花、花椰菜等,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和营养素。
- 🏃♂️ 规律运动 + ✔️ 适度锻炼有助于保持免疫系统强健,比如每天快步走30分钟。
假如自己或者家人出现持续性咳嗽、发烧等症状,最大的问题就是拖延。因此,一旦持续超过三天,而且加重,建议及时就医。选择内科、急诊或者呼吸内科都可以。尤其对于老人、儿童或者本身体质较弱的人群,更要及早干预,避免并发症。
07 总结与日常提醒
呼吸道感染虽是常见“小麻烦”,但只要能够科学识别、规范用药、重视预防,绝大多数时候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小到洗手、多喝水,大到改善饮食和规律休息,都是简单有效的保护办法。希望这些知识、小技巧,对你和身边人的健康都能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平淡中的细心,就是抵御疾病的最有力“雨衣”。
参考文献
- Heikkinen, T., & Järvinen, A. (2003). The common cold. The Lancet, 361(9351), 51–59.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3)12162-9
- Peltola, V., Waris, M., Osterback, R., Susi, P., Hyypiä, T., & Ruuskanen, O. (2008). Clinical effects of rhinovirus infection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 43(4), 411–414. https://doi.org/10.1016/j.jcv.2008.08.014
- Fendrick, A. M., Monto, A. S., Nightengale, B., & Sarnes, M. (2003). The economic burden of non-influenza-related viral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3(4), 487-494. https://doi.org/10.1001/archinte.163.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