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术后恶心呕吐:从原因到应对策略
01 术后恶心呕吐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手术后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明明刚做完麻醉,清醒没多久,就开始觉得胃里一阵翻江倒海,有时候只是轻微的反胃,有时候却难免要呕吐一两口。有没有想过,这些不适其实和我们的身体“线路”有很大关系?
说起来,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产生,主要和麻醉药物、手术刺激、肠胃反应以及个人体质如何易感等几大环节密不可分。比如,麻醉药会干扰大脑的呕吐中枢,一些手术(特别是腹部、耳鼻喉等部位)又会直接刺激胃肠神经。加上没有进食、肠胃动力减慢,人就容易出现恶心与呕吐。而对于气味敏感或晕车体质的人,麻醉反应也会更强烈。
02 为什么术后恶心呕吐这么常见?
这里不妨用几个简单的生活场景来说明:有位28岁的女老师,本身常晕车,做完腹腔镜手术后感觉头晕、肚子闹腾,刚想喝点水就吐了出来。还有个55岁的男士,平时肠胃不太好,胆结石手术后恶心了一整夜。
其实,“术后恶心呕吐”的广泛存在,跟以下几点有关:
- 麻醉类型:吸入麻醉、某些静脉麻醉剂更容易诱发呕吐。
- 手术区域:腹部、女性生殖系统、耳鼻喉类手术风险较高。
- 个体差异:女性、本身晕动症、吸烟少者更容易中招。
- 术后恢复:麻醉清除后,肠道尚未恢复动力,对外部刺激变得敏感。
影响因素 | 举例说明 | 对应人群 |
---|---|---|
性别 | 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现PONV | 女性多一些 |
麻醉药 | 吸入气体麻醉、芬太尼类 | 所有患者 |
手术类型 | 剖腹产、腹腔镜、扁桃体手术等 | 相关术种患者 |
个人体质 | 晕车、晕船、平时胃弱 | 易感者 |
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让术后恶心呕吐成为不少人都可能会遇到的小麻烦。别急,这也推动了医学界不断探索更好的应对办法。
03 如何判断哪些人容易出现术后恶心呕吐?
- 看病史:有些人本身就容易晕车晕船,或者以前手术后也吐过,这类人风险更高。
- 女性更敏感:医学数据显示,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两倍。
- 吸烟状况:不吸烟者反而更易出现PONV,可能和尼古丁对神经的影响有关。
- 手术类型与麻醉方式:腹腔镜手术、妇科、耳鼻喉、扁桃体等高风险。全身麻醉比局麻风险更高。
有位38岁的女白领,既晕车,有剖宫产经历,又是全麻手术,术后就发生了剧烈的呕吐。这个例子一方面提醒医生术前识别风险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个人身体特征会影响恢复体验。
04 如何在术前减少风险?
术前的预防准备,非常关键。如果你有晕车、晕动病史,或者以往麻醉醒来反应明显,建议提前告诉医生。医生一般会针对性调整麻醉方案。
- 优化麻醉选项:部分药物对呕吐的诱发作用较强,选择更温和的药物或联合镇痛可以降低风险。
- 术前心理放松:紧张情绪容易放大身体反应,医生和家属的沟通很重要。
- 适当禁食:术前一般需要禁食8小时,清水4小时,可减少胃排空压力,降低风险。
- 氟化麻醉药物:某些新型气体麻醉剂损伤小,是降低风险的好选择。
05 出现症状时怎么办?(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如果术后真的开始恶心呕吐,医生会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处理分为药物和日常干预两类,各有侧重。
治疗方式 | 适用情况 | 举例及建议 |
---|---|---|
药物 | 持续、影响进食 | 5-HT3拮抗剂、解旋宁、山莨菪碱等。 如患者呕吐2次以上或持续半天以上,及时与医生反馈。 |
非药物 | 轻微、偶发 | 侧卧休息、保持空气流通、温水漱口。 可以少量多次喝温开水或淡盐水,帮助缓解。 |
心理干预 | 精神紧张、焦虑相关 | 适当听舒缓音乐或呼吸训练,有助减轻主观感受。 |
有一位42岁男士,肠息肉切除后仅轻微恶心,用药后症状迅速好转。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及早和医生沟通,采取针对性治疗,效果往往很好。
06 参与康复,提升术后生活质量
术后恶心呕吐虽让人特别不舒服,但多数情况下不影响整体恢复,用对办法就没那么可怕。恢复期,患者的自我管理其实很重要。
- 记录感受:详细写下自己的症状变化,方便医生处理。
- 主动提问:有任何疑问,及时与医生、护士沟通,别自己硬撑。
- 循序进食:恶心消退后,可少量多餐,慢慢恢复正常饮食。
总结一句,做好术前沟通,重视自我管理,绝大多数术后恶心呕吐可有效缓解。把经验和家人朋友分享,也许以后帮得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