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隐秘敌人”:耵聍栓塞的症状与治疗
02 其实耵聍栓塞也会有“小信号”
很多人并不知道,耵聍栓塞刚刚形成时,症状通常非常轻微,很容易被忽略。例如,有时会觉得耳朵里有点闷闷的,好像空气流通受限。有些人偶尔伴有轻轻的发痒,偶尔会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在耳里有些回音。这些“小信号”,往往只在洗澡进水后才会明显一些。
举个例子:
35岁的黄先生喜欢晨跑后用湿棉签清理耳道,最近他觉得左耳偶尔有闷胀感,有时候洗头水流进耳朵,更觉不舒服。除了偶尔发痒,没有其他明显不适,但他并未在意这些微小的变化。
03 出现这些情况,别再当“小问题”了!
随着耵聍堵塞加重,一些症状会持续出现。与前面相比,警示信号更加明显,例如听力持续下降,出现长时间的耳闷堵感、耳鸣。有时甚至出现耳痛或觉得耳朵“鼓胀得厉害”。用力张嘴时,一些人会表现出耳朵疼痛或堵塞感更加明显。这时候,需引起充分关注。
50岁的李阿姨,发现自己近一周来右耳持续听不清邻居说话,且感觉右耳闷痛,偶尔甚至有流水声。白天还好,晚上更明显。她担心是听力受损,才到医院求诊。
症状表现 | 常见情况 |
---|---|
持续耳闷 | 堵得更重,甚至会“听不清” |
听力下降 | 和感冒、耳部疾病相似,不易区分 |
耳痛 | 有时还会伴随着耳鸣、流水声 |
04 究竟什么导致了耵聍栓塞?
很多人纳闷:不是说耵聍能“自洁”吗,怎么会堆积到堵耳朵呢?实际上,这和日常习惯很有关系。
下面详细拆解形成耵聍栓塞的常见原因——
- 1. 爱用棉签、耳勺等深度掏耳朵
很多人喜欢用棉签深挖耳道,其实这样容易把耵聍推到更深处,让它慢慢堆在耳道深部。
研究显示,经常用棉签掏耳朵者,发生耵聍栓塞的概率比不用者高出2倍左右。 - 2. 耳道结构或分泌习惯差异
一些人天生耳道较细弯曲;有些人油脂腺分泌旺盛,这些都会影响耵聍“自清”能力。 - 3. 年龄和健康状况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耵聍会变干偏硬,不容易随动作自行排出。此外,经常佩戴助听器或使用耳塞的人,也容易发生堵塞。 - 4. 特殊病症和环境
比如皮肤病、慢性耳炎等耳道疾病反复刺激,或者长期处于多尘环境下,也很容易让耵聍堆积。
05 专业检查怎么“揪出”耵聍栓塞?🔍
觉得耳朵不舒服,有人自己照镜子试着看看耳道,但实际上耵聍藏得很深,一般光靠日常工具很难发现。想要确定耳朵是否被耵聍堵了,应到医院或有经验的耳科诊所,用专业器械检查。
检查方式 | 说明 |
---|---|
耳镜检查 | 直接用耳镜观察耳道内耵聍情况;无痛,几分钟就能完成。 |
听力测试 | 对于明显听力下降者,有时会做简单的听力筛查,判断是否单纯耵聍引起。 |
06 治疗方法多样,哪种最适合你?
当耳朵真的被耵聍堵塞后,处理方法不是“一掏了之”。不同情况,处理方式也不同。下面的对比表,帮助你快速了解各种处理方式及其适用人群 ——
治疗方法 | 适用情况 | 注意事项 |
---|---|---|
软化剂滴耳 | 适合耵聍偏硬、不易直接取出的情况 | 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有耳膜穿孔者不适用 |
耳道冲洗 | 耵聍有一定软化或呈泥状块状时 | 操作要温和,有耳患病史者慎用 |
手工挖取 | 耵聍较大或堵塞严重者 | 由专业医生操作,避免损伤耳道 |
简单说,选择哪种方法,应以医生建议为主。有时候病人带着“自己挖耳朵更放心”的心理,其实很容易把耵聍越推越深,加大堵塞和感染风险。
07 预防耵聍栓塞的小窍门
- 不要频繁掏耳朵,特别是不建议深度掏挖。
- 洗澡、游泳后,可用干毛巾轻轻擦拭外耳廓即可,避免水分残留耳道。
- 佩戴助听器、耳塞的人,可以定期让医生帮忙检查耳道。
- 发现听力下降、耳闷、耳鸣持续不缓解时,最好早到医院专业人员判断,不要长期自行处理。
- 深色蔬菜(如菠菜等):富含维生素A,有助于维护上皮组织健康。
- 鸡蛋: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有助于耳道皮肤修复。
-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避免分泌物变得过于干硬。
最后的话
耳朵里的耵聍就像是“隐秘的工人”,默默守护,但堵塞久了也会捣蛋。关注小信号,调整生活习惯,遇到持续不适时找专业医生帮忙,这才是保护耳朵的靠谱办法。
身边朋友家人出现类似症状,不妨把这些实用知识告诉他们。毕竟健康的生活,并不复杂,关键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