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秒就有1人确诊!2型糖尿病这些信号千万别忽视
01 什么是2型糖尿病?
生活中常听说有人因为“血糖高”担心不已,其实2型糖尿病并不像“猛虎下山”那样突然造访,更多是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发展。简单来说,2型糖尿病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就是帮助血糖被利用的小帮手)发挥作用不够好,或者分泌得不够多,导致血糖慢慢升高,长期下去就容易出问题。
和1型糖尿病“胰岛素几乎没有了”不同,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体内其实还有胰岛素,只是“用不上”或者“不够用了”。成年人中,2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和日常的饮食、体重、遗传等习惯关系密切。它不像急性疾病那样有明显的发作时刻,更多是长时间的“慢性变化”,需要我们及时关注。
02 身体出现哪些变化要警惕?
不少人会发现,小磕小碰留下的伤,平时几天就好,而最近却总是“结痂慢、疤痕久”,哪怕是皮肤上的小抓痕也拖延不愈。
夏天多喝水正常,可如果连冬天都照样“口干舌燥”,喝了水还嫌不够,甚至夜里要起来喝,说明身体可能在“提醒”你,血糖高了。
有时候早上看得还行,到下午突然模糊了,戴了眼镜也没改善,很容易被误以为是用眼疲劳,其实有可能是血糖波动影响在作怪。
03 为什么偏偏是我得病?
原因类型 | 核心机理 | 现实中的表现 |
---|---|---|
胰岛素抵抗 | 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糖分进不了细胞 | 人胖时更明显,比如腹围大的人 |
β细胞功能障碍 | 胰腺小工厂生产胰岛素能力“打折扣” | 年龄大、饮食不规律时风险增加 |
遗传因素 | 有家族史的人风险高 | 父母有糖尿病,孩子患病概率更高 |
说起来,“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发生障碍”才是问题的根本,有人天生就容易遇到;也有的人因为长期高热量饮食、运动少、肥胖,慢慢“惹”来糖尿病。研究显示,超重和缺乏锻炼者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的2-4倍。有时候听到身边人感叹“怎么偏偏是我”,其实这和体质、生活方式、年龄密切相关。
04 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担心是不是糖尿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医院完成相关检查。常用检测有以下三种,每种都有标准可查:
- 空腹血糖(FPG): 清晨未进食8小时后抽血,如果≥7.0mmol/L,需警觉。
- 餐后2小时血糖(2hPG): 葡萄糖水下肚2小时测值,≥11.1mmol/L可提示糖尿病。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6.5%以上具有诊断意义。
05 现在有哪些科学治疗方法?
2型糖尿病的治疗是“阶梯式”的,针对不同阶段分别“出招”,强调个体化。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生活方式、目标血糖范围都不一样,所以方案不会一成不变。治疗方式大致有三步——
- 调整饮食结构
- 保持规律运动
- 控制体重和情绪
- 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等
- 部分药物需监测肝肾功能
- 低血糖风险相对较小
- 适合血糖控制不佳者
- 不同类型胰岛素可个性选择
所有治疗建议都需要医生指导,盲目自行加药、减药相当危险。
06 每天做好这3件事最关键
- 📈 规律监测血糖 每周自测血糖2-3次,用小型血糖仪,不必每天都测,也要避免“盲目焦虑”。数值变化大建议及时就医。
- 🥦 合理饮食搭配 主食粗细结合,增加绿叶蔬菜和高纤维类食物,有助于稳定血糖。例如杂粮饭、燕麦等。蛋白质可以适量选择鸡蛋、鱼肉、豆制品。
- 🏃♂️ 坚持适度运动 每天快步走30分钟,或者骑自行车、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简单又易坚持,对血糖控制大有裨益。
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上述建议谨代表普遍方法。如有近期反复血糖波动或身体不适,及时线下就医。坚守“自己不随便换药,有问题就问专业医生”的底线,健康路才更安全。
写在最后
糖尿病不可怕,只怕长期忽视,身体的每一次小变化其实都在传递信号。管理血糖不是一时的任务,而是和自我对话的过程。偶尔放纵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还能拉得住韧性。遇到疑问时,找医生聊聊,有专业的解答比自己的猜测更值得信赖。
健康,是需要你亲手守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