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这三种情况必须就医!

  • 1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这三种情况必须就医!封面图

呼吸道感染别硬扛!出现这3种情况赶紧就医

01 呼吸道感染到底是什么?

冬天、早春时节,公交地铁里总有人在咳嗽。其实,呼吸道感染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冒、咽炎、支气管炎,细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多见于咽喉、鼻腔、喉部,比如喉咙痛、鼻塞;而下呼吸道感染则涉及气管、支气管和肺,表现为咳嗽、喘息甚至呼吸费力。

类型 主要部位 常见症状 常见病因
上呼吸道感染 鼻咽、喉咙 喉咙痒、鼻塞、偶尔低烧 多为病毒、偶有细菌
下呼吸道感染 气管、肺部 持续咳嗽、气短 细菌/病毒均可

简单来说,轻微的咽喉不适,大多属于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经休息可缓解。但一旦症状变重,可能就涉及下呼吸道,风险也随之升高。

02 这些症状出现别耽误!

大部分感冒顶一顶就过去了,但如果下面这些情况出现,就要格外小心了:

  • 高烧不退三天以上:比如一位35岁男性,反复发烧到39℃,吃了退烧药体温还是反弹,伴有全身乏力,这说明单纯病毒性感冒的可能性降低,或许有严重细菌感染,这种情况拖着不去医院,极易出现并发症。
  • 突然呼吸困难、胸闷:呼吸时感觉喘不上气或者有憋闷感,尤其是年长者。有过70岁阿姨因持续胸闷,甚至夜间说话都喘不上气,到医院查出肺炎合并低氧血症,这时候耽误不得。
  • 咳嗽伴血痰:偶尔痰里带有红色血丝,或吐出的痰颜色很怪异,这不是普通感冒能解释的现象。家住三楼的小李,28岁,因咳有血痰,检查才发现存在支气管局部出血,幸亏及时处置避免严重后果。
⚠️ 提醒:出现嘴唇发紫、意识模糊,别犹豫,立刻拨打120,等待迟可能造成不可逆后果。

03 为什么总容易中招?

呼吸道感染就像空气中的“不速之客”,总是出其不意地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 飞沫传播:公交、地铁、教室等密闭空间里,如果有人打喷嚏、咳嗽,带病的微小飞沫能在空气停留较长时间,加速扩散。
  • 接触传播:病人触碰门把手、电梯按钮、手机屏幕,健康的人再摸到口、鼻、眼,不经意间携带了致病微生物,就容易被感染。
  • 免疫力低下或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抵抗力原本较弱,更容易成为目标。有研究显示,60岁以上慢病患者感染风险是健康青年的2倍以上。
  • 季节变化与环境:初春、冬末气温多变,室内通风差、群居环境,都为呼吸道病菌提供了“温床”。

说到底,感染和个人体质、生活环境、年龄都有关系,只要一个环节薄弱,就容易给细菌或病毒可乘之机。

04 去医院要做哪些检查?

很多人一听到要做检查就觉得紧张,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常规项目,很快就能搞定。到医院后,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来安排检查:

检查项目 主要意义 一般适用情况
血常规 区分病毒或细菌感染 持续高烧、全身乏力、反复咳嗽
胸片/胸部CT 判断有无肺部炎症 呼吸困难、胸闷、呼吸声异常
痰培养/病毒抗体检测 明确感染类型 咳黄痰、血痰、病程迁延
🩺 小提示:这些检查大多当天就能完成,对身体影响非常小,别有心理负担,清楚病因、对症用药才是关键。

05 科学治疗记住3个要点

  1. 对症治疗为主。大多数呼吸道感染是病毒引起的,休息、多喝水、用对症药物(如退烧药、止咳药、缓解咽痛药)通常就能慢慢好转。
  2. 抗生素必须得对症下药。只有当明确为细菌感染、白细胞升高、症状明显加重、或有医生明确提示时,才需要抗生素。抗生素不是“万能钥匙”,乱吃反倒容易出现耐药。
  3. “输液好得快”并不靠谱。不少人感冒就想输液,其实只有少数严重细菌感染才需要。多数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输液既没必要,也达不到加快康复的目的。
💊 特别提议:
  • 抗生素起效后,务必吃够疗程,即便症状减轻也不能自行停药。
  • 出现明显好转,也要继续休息,避免重复感染。

06 日常防护这样做最有效👇

抵御呼吸道感染,日常的细节最有用。养成几个小习惯,能省下不少麻烦。

🖐 洗手规范
每次回家、餐前便后要用流动清水和洗手液仔细搓泡30秒,指缝、指甲边都别落下。不方便洗手可以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液。
😷 合理选择口罩
外出尤其去医院、地铁等人多密集场所时,建议选用一次性医用口罩,并确保口鼻完全覆盖。潮湿变形的口罩要及时更换,别反复使用。
🌬 通风要求
居家、办公室每天都要开窗通风,每次10-20分钟,可以有效减少室内病菌浓度。天气寒冷时,通风时间适当缩短。
🏡 家庭消毒建议:
  • 门把手、灯开关等常碰部位,每天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一遍。
  • 手机、遥控器建议每周全面消毒一次。
  • 被褥、毛巾常晒太阳,减少细菌繁殖。
小建议: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要关注自身健康,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疫苗并非万无一失,但能有效降低重症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