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和肺部感染:这些信号别忽视,科学应对保健康
01 咳嗽发烧就是感冒?你可能搞错了 🤔
生活中,谁没遇到过咳嗽发烧?有时候孩子放学回家咳两声,大人自嘲“换季感冒又来了”。其实,一样的咳嗽、发热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健康提醒。
疾病类型 | 典型症状 | 持续时间 |
---|---|---|
普通感冒 | 轻微咳嗽、流涕、低热、喉咙痒 | 1-2周 |
流感 | 高烧、肌肉疼、剧烈头痛、咳嗽 | 1-2周 |
肺炎 | 持续高热、气促、胸痛、大片痰液 | 2周以上 |
从上面这张表可以看出,“感冒”并不是呼吸道唯一的可能。比如,有位42岁的男性,在冬天持续发高烧并咳带黄痰,最终医院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这个例子说明,症状背后的疾病类型各不相同,别一概当成感冒对待。
小贴士:如果咳嗽或发热一直不见好,或者伴有胸闷、浑身乏力,就需要提高警惕。
02 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身体在"求救" 🚨
- 持续高热不退: 一位68岁的女性,咳嗽后体温多天超过39℃,还觉得气短、呼吸费劲。最终在医院拍片子,发现两侧肺部出现大片阴影,确诊为重症肺炎。这提示我们,高热+呼吸困难危险性大,不能拖延。
- 气促、呼吸急促: 能明显感到喘不上气,甚至说话时也要暂停。特别是老人或慢性病人,这常常是炎症扩散甚至感染波及心脏、全身的警号。
- 神志异常: 有人突然反应迟钝、嗜睡,特别在高热基础上,这要警惕低氧血症或感染向全身扩展。
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尽快前往三甲医院呼吸科,别指望忍一忍就好。
03 为什么你会中招?感染的真实原因 🔬
- 病原体类型:呼吸道感染“罪魁祸首”不只有病毒(如流感病毒、RSV、新冠),还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支原体)和真菌(主要攻击免疫力弱的人)。细菌性感染多见浓痰和胸痛,病毒性感染则以咳嗽、流涕为主。
- 易感体质:年龄大、慢性病(糖尿病、心肺疾病)、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的人,防线更薄弱;有遗传哮喘史的孩子,对某些病原吸入也更敏感。
有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人感染风险提升2倍左右(Mandell, L.A., et al., 2007,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 环境暴露:秋冬换季、空气污染、室内拥挤,都是病毒和细菌传播的好机会。吸烟者(包括被动吸烟)呼吸道黏膜更容易受损,感染率也高。
事实数据:全球每年约400万人死于肺炎和下呼吸道感染(GBD 2016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 Lancet, 2017)。
04 诊断要做哪些检查?会不会很麻烦 🧪
实际上,大部分检查都相对简单。医生主要根据症状和体检判断,有需要再加做:
检查项目 | 适用人群 | 注意事项 |
---|---|---|
血常规+CRP | 所有疑似感染者 | 基本无创,帮助判断感染性质(病毒性/细菌性) |
胸片(X光) | 持续发热、胸痛或气促者 | 低剂量、快捷;妊娠期女性酌情考虑 |
痰培养 | 痰多、久咳患者 | 注意早晨起床后首次痰标本效果最好 |
PCR病原检测 | 复杂/反复感染人群 | 采集咽拭子,24小时可出报告 |
有些人觉得查痰、抽血“很可怕”,其实这些都是帮助区分是哪类感染,为了用药安全更准确。如果身体情况比较复杂,医生还会推荐做胸部高分辨CT,查找小范围炎症。
如果医生建议检查,尽量配合,这样才能快速搞清楚病因。
05 治疗选择有讲究:别乱用抗生素 💊
很多人一发烧就自觉买抗生素,其实这样做风险很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复杂,不分青红皂白吃药,反而会耽误正确治疗,还可能带来副作用。
- 抗病毒药:仅对流感等确诊为病毒性感染的人才有用(如奥司他韦)。普通感冒无需抗病毒药。
- 抗生素:只有在细菌性感染明确(如白细胞升高、痰培养阳性)时使用,并且要遵循医生开具的种类与疗程指导。
- 支持治疗: 多喝水、营养支持、适度休息。咳嗽特别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祛痰药。年老体弱人群,可能需要氧气吸入或住院。
出现肝肾功能变差、胃肠反应等不适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数据支持:研究表明,滥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菌发生率(Ventola, C. L., 2015,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
数据支持:研究表明,滥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菌发生率(Ventola, C. L., 2015,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
06 康复期做好这些事,避免反复感染 🌱
大多数呼吸道疾病虽然急性发作来势汹汹,但只要对症及时康复,不容易遗留后遗症。预防和加快恢复,有很多生活中的小方法。
食物/方式 | 具体好处 | 科学建议 |
---|---|---|
鸡蛋、鱼肉 | 高蛋白助修复 | 每天适量摄入,有助体力恢复 |
新鲜蔬果 | 补充维生素C、提升免疫 | 推荐每日2-3种,颜色多样更好 |
呼吸锻炼 | 扩展肺活量 | 每天三组深吸慢呼,每组10次即可 |
疫苗接种 | 预防流感与肺炎球菌感染 | 秋冬季前咨询医生,适合人群及时接种 |
专家建议:每次疾病恢复后都要关注体力和肺功能,老年和慢性病人群定期复查身体,监测血氧和炎症指标。
就医建议:当康复期仍有明显体力下降、长期咳嗽,或病情反复加重时,建议选择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就诊。
参考文献
- Mandell, L.A., Wunderink, R.G., Anzueto, A., et al. (2007).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44(S2), S27-S72.
- GBD 2016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 (2017).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age-sex specific mortality for 264 causes of death, 198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The Lancet, 390(10100), 1151-1210.
- Ventola, C. L. (2015).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crisis: part 1: causes and threats.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 40(4), 27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