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腔镜手术麻醉:68岁大爷的"睡梦之旅"全记录
辜晓岚主任医师|江苏省肿瘤医院
7次播放
在苏州市立医院的术前访视室里,56岁的张阿姨攥着我的白大褂衣角,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乔医生,我这胆囊手术要全麻,会不会...会不会醒不过来啊?"其实,每次门诊和病房访视,总能遇到类似的患者,这份焦虑背后,是对全身麻醉的陌生。今天,我就借着张阿姨的病例,好好聊聊全身麻醉那些事儿。
麻醉就像精准的交通管制
很多人觉得全麻就是"被麻倒",这可太小看现代麻醉技术了。它更像机场塔台的精密调度系统——要让身体的各个"航班"(意识、疼痛感知、肌肉状态)按指令运行,既不能提前"起飞",也不能延误"降落"。
我们用的麻醉药物就像不同功能的飞机:丙泊酚这类静脉药负责让意识"停飞",就像指挥客机准时降落在跑道;纳布啡等镇痛药专门"管制"疼痛信号,不让它们传到大脑这个"指挥中心";而罗库溴铵等肌松药则负责维持"航道"平稳,让需要手术的部位肌肉放松,方便医生操作。
用药剂量的计算更是精细到克。张阿姨身高173cm、体重73kg,我们会根据她的体重、肝肾功能、手术时长,像配餐一样算出每公斤体重需要的药物剂量——比如丙泊酚每公斤1.5-2mg,瑞芬太尼每公斤0.5-1μg,确保药物既能达到麻醉效果,又能在术后及时代谢。就像给不同型号的飞机加合适的油量,既不不够用,也不浪费。
整个手术中,我们有五台监护仪同时工作,实时显示心率、血压、血氧、呼气末二氧化碳等数据,就像塔台的雷达屏幕,任何微小波动都逃不过眼睛。张阿姨手术进行到40分钟时,血压稍微下降,我们立刻通过微量泵调整血管活性药物,30秒就恢复了正常——这种反应速度,可比塔台调度员处理航班延误快多了。
三个常见误区要当心
关于全麻的谣言不少,澄清这三个误区,能帮大家少些不必要的担心:
1. "麻药会伤脑子":这是最常见的误解。现代麻醉药物的代谢速度非常快,像丙泊酚静脉注射后,半衰期只有10分钟左右,24小时内就能被肝脏完全代谢,随尿液排出,就像雨水落在地面很快蒸发,不会在体内留下"痕迹"。我们科室每年做上千例全麻手术,还没见过谁因为麻药变"傻"的。
2. "术中会突然醒来":这种情况在正规医院几乎不可能发生。我们现在用的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BIS),能实时显示患者的意识深度,数值在40-60之间就是理想的麻醉状态,比闹钟监测时间还灵敏。一旦数值超过60,说明麻醉偏浅,仪器会自动报警,我们会立刻加药,根本不会让患者在术中清醒。
3. "全麻比半麻危险":麻醉的风险其实和麻醉方式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基础疾病。就像开车安全与否,关键看车况(患者身体状况)和路况(手术类型),而不是车型(麻醉方式)。张阿姨有轻度糖尿病,我们评估后觉得全麻对她来说更安全,因为能避免半麻可能带来的血压波动。
术后恢复小贴士
全麻手术后的恢复,做好这几点能少受罪:
- 6小时黄金期:术后6小时内最好平卧,头偏向一侧,就像手机刚充电时要避免频繁操作,防止头晕、恶心这些"系统故障"。张阿姨术后就乖乖躺了6小时,醒来后喝了点温水,一点没觉得不舒服。
- 饮食升级法:别想着术后立刻补营养,要像游戏通关一样循序渐进。一般是术后6小时喝清水→12小时喝米汤→24小时吃粥→48小时尝试面条,根据自己的消化情况慢慢升级。如果跳过某一关,比如直接吃油腻的,很容易出现腹胀、呕吐。
- 疼痛管理:术后伤口有点疼是正常的"系统提示",说明身体在恢复。但如果疼得睡不着、不敢深呼吸,就要及时告诉医生用镇痛药。张阿姨术后用了少量镇痛泵,说"疼得就像被蚊子叮了一下",第二天就能下床慢慢走了。
最后想说的是,张阿姨出院时笑着跟我说:"原来麻醉就像坐高铁,上车睡一觉,醒来就到目的地了,比想象中轻松多了!"其实,现代麻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了解这些知识,下次您或家人需要手术时,就能少些焦虑,多份安心。我是乔志明医生,咱们下期再聊。
辜晓岚主任医师|江苏省肿瘤医院
7次播放
施敦翌主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19次播放
费建平主任医师|昆山市中医医院
11次播放
乔志明主任医师|苏州市立医院
86次播放
周铭住院医师|无锡市传染病医院
18次播放
张均副主任医师|重庆当代整形外科医院
33次播放
王青峰主治医师|南京市大厂医院
29次播放
闫薪宇主治医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54次播放
徐毅明副主任医师|苏州市立医院
65次播放
程大斌主治医师|南京市儿童医院
100次播放
张均副主任医师|重庆当代整形外科医院
58次播放
王丹主治医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40次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