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作为苏州市立医院的医生,常遇到患者术后陷入误区:“麻药劲过了才疼,忍忍就好”“用止痛药会影响伤口愈合”。其实,科学的麻醉镇痛护理,能让康复速度提升30%。今天就来说说术后镇痛最该注意的5个要点。
镇痛护理的“黄金三角”
麻醉镇痛不是简单“给药止痛”,而是要平衡三个目标:疼痛控制在可忍受范围(不超过4分)、不影响呼吸和胃肠功能、避免药物副作用。就像那位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6小时用了镇痛泵,既没耽误翻身,也没出现恶心呕吐,第3天就能下地活动,这才是理想状态。
五个关键的护理要点
1. 镇痛泵使用有讲究:静脉镇痛泵要保持通路通畅,活动时别压到管子。若按自控按钮后15分钟没缓解,及时叫护士,别盲目追加——就像那位患者,误以为“按钮按得越多越管用”,结果导致呼吸抑制,反而耽误康复。
2. 疼痛记录要细致:准备个小本子,记录疼痛分值(0-10分)、用药时间和反应。比如“上午9点,疼痛3分,用了口服药”,这些信息能帮医生精准调整方案。
3. 活动时机看疼痛:术后第一次下床,若站立时疼痛超过5分,先别勉强。可以先坐床边适应5分钟,疼痛减轻后再缓慢站起,就像给身体“预热”。
4. 警惕药物副作用:头晕、恶心是常见反应,但若出现皮肤红疹或呼吸变浅(每分钟少于12次),立即停药并告知医护。曾有患者因忽略皮疹,发展成药物过敏,延长了住院时间。
走出镇痛误区
最该纠正的是“止痛药成瘾”恐惧——术后短期(1-2周)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率不到0.1%,远低于大家的想象。反而硬扛疼痛会让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延缓伤口愈合。就像那位骨折患者,术后因怕“上瘾”拒绝用药,疼得三天没睡好,拆线时伤口愈合比预期差了一半。
麻醉镇痛护理就像放风筝,既要给药物“牵引力”控制疼痛,也要留好“安全线”观察反应。记住:术后48小时是镇痛关键期,做好这5个要点,能避开80%的镇痛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