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2672个
文章

拉肚子不再"突然袭击"!—了解儿童腹痛及其预防措施

<span style="color: #da4707">拉肚子</span>不再"突然袭击"!—了解儿童腹痛及其<span style="color: #da4707">预防</span>措施

拉肚子不再"突然袭击"!—了解儿童腹痛及其预防措施当孩子突然出现腹痛时,很多家长会感到焦虑不安。腹痛既可能是普通消化不良的表现,也可能是一些潜在严重疾病的征兆。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可能病症,以及家长应采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帮助您更有针对性地应对这一常见的健康问题。腹痛是儿童就诊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消化系统的不成熟、饮食习惯的突然改变等都可能导致腹痛。了解腹痛背后的可能病因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识别问题,避免延误治疗。常见的儿童腹痛病因儿童腹痛的病因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是消化系统问题,如消化不良、胃炎或肠胃炎等。此外,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和肠套叠等也是常见的原因。消化不良: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因为食物不干净、饮食不规律或进食量过多等原因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腹痛。食物过敏: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容易对某些食物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肠道不适,引起腹痛。常见的过敏食物包括牛奶、鸡蛋、花生等。寄生虫感染:孩子天性好动,接触泥土、宠物等机会增多,易受到寄生虫的感染,如蛔虫、钩虫等,这些寄生虫通过肠道活动引起腹痛。肠套叠:特别多见于婴幼儿期,一般情况下发生在2岁以下的小儿,表现为突发性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和果酱样血便。儿童腹痛的危害及影响无论是哪一种病因导致的腹痛,如果未及时发现并处理,都会对儿童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消化系统疾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食物过敏如果未及时发现并避让,会反复发作,不仅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还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反应。寄生虫感染则会影响孩子的营养吸收,导致贫血和体重减轻,并且这些寄生虫通过排泄物污染环境,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交叉感染。肠套叠是急腹症之一,严重情况下可引起肠坏死,因此,需要迅速就医,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和手术处理。治疗方法消化不良:对于因为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促进消化的药物。食物过敏:找到过敏源,避免摄入过敏食物是治疗食物过敏的关键。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应及时给予抗过敏药物,并尽快就医。寄生虫感染:治疗寄生虫感染主要依靠驱虫药物,如驱蛔灵、吡喹酮等,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对孩子的肠道造成二次损害。肠套叠:对于肠套叠,特别是在早期,通过空气灌肠或钡灌肠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必要时需要进行外科手术。预防措施预防儿童腹痛,首先要从饮食方面入手。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及吃过多生冷的食物。保证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也非常关键。注重孩子的免疫力提升,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可能的健康问题。特别注意在孩子接触宠物、玩耍后要及时洗手,避免寄生虫感染。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孩子,要避免接触过敏源,并随身携带应急药物,以防突发情况的发生。定期到医院做健康检查,特别是在孩子出现持续腹痛或其他不适症状时,尽快就医,查找病因,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未来的医学展望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儿童腹痛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提高。未来,将会有更多无创检查方法,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波检查,能够更精准地发现腹痛的原因。此外,免疫治疗和基因疗法的发展将为食物过敏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的治疗方案。罹患疾病时,家长应该做到心理准备,不要过度焦虑,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及护理。同时,应鼓励孩子保持良好心态,讲解生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使其安心接受治疗。最后,家庭成员应提供心理支持和物质支持,保证孩子的营养需求,避免家庭气氛过于紧张,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康复进程。

苟朝阳住院医师|上海市东方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关注健康,预防痛风:全面了解痛风的症状、诊断和预防

关注健康,<span style="color: #da4707">预防</span>痛风:全面了解痛风的症状、诊断和<span style="color: #da4707">预防</span>

关注健康,预防痛风:全面了解痛风的症状、诊断和预防根据某病例的检查报告显示,该患者的尿酸值较高,达到了16.6umol/L,明显超出正常范围(155-357umol/L)。此外,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酐等指标也超出了正常范围。这些异常可能提示了患者存在痛风或其他相关疾病的可能性。基于这些检查数据,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可能患有痛风,尤其是高尿酸血症极可能是导致痛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疾病,我们将详细探讨痛风的相关知识、可能的治疗方案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痛风的概述与病因分析痛风是一种由尿酸结晶在关节内外沉积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通常表现为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经肾脏代谢并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尿酸的平衡,但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不足时,尿酸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导致高尿酸血症,进一步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囊、软组织和肾脏等处,引起痛风的发生。痛风常见于成人,尤其是中老年男性。痛风的典型症状是急性单关节红肿热痛,大多数情况下,发作集中于夜晚。另外,痛风还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和冬季更容易发作。痛风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饮食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高嘌呤饮食(如海鲜、内脏等)以及酒精摄入过多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也会增加痛风的风险。痛风的治疗方案痛风的治疗主要分为急性期治疗和长期管理。急性期治疗的目标是迅速减轻疼痛和炎症,通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秋水仙碱等药物。此外,糖皮质激素可用于较为严重的病例。对患有肾功能不全等禁忌症的患者,治疗方案应更加谨慎且个性化。长期管理的目的是控制血尿酸水平,预防新发作及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来说,降尿酸治疗是长期管理的核心,其药物包括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如别嘌呤醇)和促尿酸排泄药(如苯溴马隆)。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低嘌呤饮食、避免酒精、肥胖等高危因素的控制。痛风的预防措施痛风的预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是饮食控制,避免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及动物内脏等。同时,应限制酒精的摄入,特别是啤酒和烈性酒。其次,保持健康体重,通过适度的锻炼和均衡饮食来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此外,多饮水有助于尿酸盐在尿中的排泄,减少结晶形成的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即有痛风家族史或高尿酸血症者,定期进行血尿酸水平检测非常重要,便于提前发现并进行干预。对于已确诊痛风的患者,需定期随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积极管理并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减少对痛风的影响。综上所述,痛风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来有效控制的疾病。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管理,同时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希望广大患者能重视自己的健康,及时就医,以便早日确诊并进行有效治疗。未来的医学科技将进一步推动痛风治疗方案的优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愿每一位痛风患者都能早日康复,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

吴玉卓主治医师|长春市绿园区城西镇卫生院
详情箭头
文章

湿疹:了解它、预防

湿疹:了解它、<span style="color: #da4707">预防</span>它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症状包括皮肤瘙痒、发红、起泡和脱屑等。在这一病例中,患者是一位62岁的男性,皮肤科诊断为湿疹并配合中医诊断为湿疮:湿热蕴结证,综合采取了多种治疗方案。湿疹的可能病因和危害湿疹的出现通常与遗传、免疫反应异常、环境因素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导致免疫反应过度,从而引发皮肤炎症。在四川省南充市这样四季分明且湿度较高的地区,湿疹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环境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容易诱发或加重湿疹病情。湿疹不仅仅只是带来皮肤上的不适,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感染,甚至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据一项研究表明,长期未能有效控制的湿疹患者常伴随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1}。治疗湿疹的有效方法湿疹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症状的严重程度、发病部位、患者的生活环境和身体状况等。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方面,通常使用外用软膏来缓解皮肤瘙痒和炎症,如含有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的软膏。对于严重的湿疹,可能会需要口服药物,如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等来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2}。中药也是治疗湿疹的选择之一,中医认为湿疹多由于体内湿热蕴结,推荐采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清热散结胶囊等{3}。针对此次病例,医生处方了除湿止痒软膏和清热散结胶囊,其中除湿止痒软膏用于外用、清热散结胶囊则内服。预防湿疹的常见措施预防湿疹发作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要保持皮肤清洁和适度滋润,每天使用保湿霜来保持皮肤湿润。避免使用含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和清洁产品。其次,注意饮食,避免过量摄入辛辣、海鲜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高危人群,如具有家族湿疹史或生活在湿热环境中的人需要更加注意这些预防措施。同时,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如避免穿戴粗糙和化纤材质的衣物,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与通风,减少灰尘和螨虫的滋生{4}。总结:湿疹虽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因其反复发作及顽固难愈,对患者带来的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因此,了解湿疹,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引用文献 Smith A, Brown L. The Impact of Chronic Eczema on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9; 96(3):230-235. Johnson M, Williams P. Topical and Oral Treatments for Eczema: A Review of Current Therapy. Dermatology Reviews. 2021; 17(2):123-135. Zhou Q, Li Y.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Eczema: A Review.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40(6):981-985. White J, Green K. Preventative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Eczema in High-Risk Populations. Clinical Dermatology. 2022; 45(4):760-769.

杜军主治医师|南充市中医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干性湿疹:理解与预防

干性湿疹:理解与<span style="color: #da4707">预防</span>

根据病例分析,四川省成都市一位20岁的女性患者在1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下肢红斑、脱屑,被诊断为干性湿疹。患者无过敏史,无明显外伤及美容史,既往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和胆汁反流的病史。以下将详细分析干性湿疹的原因、危害、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干性湿疹:病因与危害干性湿疹,也称为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主要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和环境因素。除此之外,皮肤屏障功能的缺陷也是干性湿疹的重要致病因素。皮肤屏障功能缺陷会使皮肤丧失锁水功能,导致皮肤过于干燥,从而引发湿疹。干性湿疹会对患者造成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湿疹会导致皮肤剧烈瘙痒,使患者难以入睡或集中注意力。其次,湿疹的反复发作和慢性过程会对患者的精神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抑郁和焦虑。最后,湿疹严重时易发生皮肤感染,加重病情。长期未经治疗的干性湿疹还可能导致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等后遗症。干性湿疹的治疗方法干性湿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和抗组胺药。对于严重的湿疹患者,可能需要口服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非药物治疗方面,保湿剂的使用至关重要,可以减轻皮肤干燥和瘙痒。此外,湿疹患者还应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长时间热水浴。干性湿疹的预防措施对于干性湿疹的高危人群,如有家族病史者、过敏体质者,应特别注意预防措施。首先,保持皮肤湿润是预防干性湿疹的关键,可以每天使用保湿剂,尤其是在洗澡后。其次,应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另外,尽量穿透气性好的纯棉衣物,避免合成纤维衣物对皮肤造成的刺激。对于普通人群来说,预防干性湿疹的日常注意事项包括:保持皮肤清洁但不过度清洗,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极端气候环境中,尽量不使用含有香料和酒精的护肤品。平时应注意饮食均衡,增加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摄入,有助于皮肤健康。总之,干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但只要进行科学的治疗和预防,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患者应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护肤习惯,争取尽早痊愈。 引用文献 Marks R. How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emollients, wet wraps, topical corticosteroids and nonmagic avoidance of allergens in atopic dermatitis. Acta Derm Venereol Suppl (Stockh). 2005;215:43-47. Czarnowicki T, He H, Krueger JG, et al. Atopic dermatitis endotyp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argeted therapeutic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143(1):1-11. Weidinger S, Novak N. Atopic dermatitis. Lancet. 2016;387(10023):1109-1122. Huang L, Lavoie-Lamoureux A, Moran-Moguel CM, et al. Skin barrier dysfunction in allergic diseas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1;148(6):1525-1553. Ring J, Alomar A, Bieber T, et al.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atopic eczema (atopic dermatiti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2;26(8):1045-1060.

张丽霞主任医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