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111个
视频

——儿科医生教你科学应对!

——<span style="color: #da4707">儿科医生</span>教你科学应对!
03:05

大家好,我是儿科医生吴湘云。今天我们来聊聊宝宝咳嗽这个话题。最近天气变化大,很多家长都带着咳嗽的宝宝来就诊,尤其是像呼吸道感染这样的常见病。今天我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宝宝咳嗽时家长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科学护理。 首先,我们要知道,咳嗽其实是宝宝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比如有痰或者异物时,咳嗽可以帮助清除这些异物。所以,咳嗽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我们需要关注咳嗽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像病例中的宝宝,他只有2个月大,咳嗽了2天,没有发热,也没有气喘或者呕吐腹泻的症状。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轻度的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在婴幼儿中非常常见,尤其是秋冬季节。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如果宝宝只是轻咳,没有其他严重症状,可以在家观察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干燥,可以用加湿器或者放一盆水在房间里。同时,多给宝宝喂水,帮助稀释痰液,让宝宝更容易咳出来。如果宝宝有鼻塞,可以用生理盐水滴鼻液清理鼻腔,缓解不适。 但是,如果宝宝咳嗽加重,或者出现发热、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尤其是小月龄的宝宝,他们的免疫系统还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很快,家长要格外注意。 在治疗方面,医生通常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开具药物。比如病例中的宝宝,医生给他开了小儿咳嗽糖浆。这种药物可以帮助缓解咳嗽症状,但家长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给宝宝服用,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者更换药物。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状态。如果宝宝咳嗽时伴有喘息声,或者咳嗽声音像犬吠一样,可能是喉炎或者支气管炎的表现,需要尽快就医。如果宝宝咳嗽时间超过2周,或者咳嗽时有痰中带血,也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平时要注意宝宝的保暖,避免着凉。家里如果有人感冒,尽量和宝宝保持距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定期带宝宝接种疫苗,比如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以大大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宝宝有咳嗽或者其他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我是儿科医生吴湘云,我们下期再见!

吴湘云副主任医师|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儿科医生揭示真相和应对措施

<span style="color: #da4707">儿科医生</span>揭示真相和应对措施
03:35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陈医生。今天我们来聊聊一种高发于儿童的疾病——急性喉炎。尤其是最近我们接诊了一位6岁的小患者,他出现了典型的急性喉炎症状,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吧。急性喉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主要影响喉部和气管。孩子们的呼吸道比成人更为狭窄,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急性喉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比如常见的感冒病毒或流感病毒。在季节变化时,特别是从秋冬到春季,发病率会增加。 这次我们接诊的孩子因急性喉气管炎住院,病情表现为剧烈的咳嗽、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在夜间会病情加重,特别容易导致家长们的担忧,因发生于夜间,容易导致家长忽略疾病的发生。这种症状是由于喉部声带的黏膜炎症和肿胀,引起呼吸道变得相对狭窄所致。 怎么办呢?首先,孩子出现急性喉炎的症状,家长不要慌张。及时就医是关键。医生会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治疗方案。对于轻度病例,可以通过吸入生理盐水和雾化布地奈德以减轻症状。提高空气湿度可以帮助缓解孩子的喉部干燥感和呼吸困难。在医院治疗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给予生理盐水进行雾化吸入,这有助于湿润喉部黏膜,缓解炎症。如果症状较重,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如布地奈德,这种药物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必要时会选用抗生素治疗,尤其是伴随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比如我们给这位小患者使用了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等药物。 同时,护理方面也非常重要。在急性期,医生会要求孩子尽量少说话,避免喉部过度刺激。同时建议家长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和清洁,尽量避免接触烟尘和其他刺激性物质。 家庭护理技巧也非常重要。妈妈们可以在家中使用加湿器,或让孩子在温暖的浴室里待几分钟,让水雾为呼吸道减轻压力。此时避免孩子哭闹和大声喧哗,因为这些都可能加重病情。 最后要提醒大家,虽然急性喉炎听起来可怕,但大多数情况下,通过正确的治疗和护理,症状可以在几天至一两周内得到缓解。如果您的孩子出现类似症状,请及时就医,不要耽误病情。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有更多关于孩子健康的问题,请随时咨询我们。祝愿所有小朋友们健康成长,我们下次再见!

陈飞住院医师|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儿科医生教你正确处理呼吸道感染

——<span style="color: #da4707">儿科医生</span>教你正确处理呼吸道感染
02:34

大家好,我是儿科医生。今天我们来聊聊孩子发热这个话题。最近天气变化大,很多孩子都出现了发热、咳嗽、流鼻涕的症状,家长们都特别着急。其实,发热是孩子身体对抗感染的一种正常反应,我们不用过度紧张。 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扁桃体炎或者支气管炎。就像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位小朋友,发热1天,体温最高到了38.5℃,还有轻微的咳嗽和流鼻涕。这些都是典型的呼吸道感染症状。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热,就急着给孩子吃退烧药。其实,发热本身不是病,而是身体在对抗病毒或细菌的信号。如果孩子精神状态还不错,能正常吃饭、玩耍,我们可以先观察,适当给孩子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当然,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5℃,或者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的情况,就需要及时使用退烧药了。常用的退烧药有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但一定要按照孩子的体重和年龄来给药,不能随意加量。 除了退烧,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其他症状。比如咳嗽、流鼻涕,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或者使用一些儿童专用的止咳化痰药物。如果孩子有咽痛,可以给他喝点温水,避免吃太烫或太硬的食物。 如果孩子发热超过3天,或者出现呼吸困难、持续呕吐、精神差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做一些必要的检查,比如血常规、胸片等,来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 最后,我想提醒各位家长,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关键是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平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在流感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出门可以戴口罩,回家后要及时洗手。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孩子发热的情况。如果还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力解答。记得关注我,了解更多儿科健康知识哦!

吴湘云副主任医师|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药品

药物治疗肝癌—深入解析与科学指导

药物治疗肝癌—深入解析与科学<span style="color: #da4707">指导</span>!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一种高发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对于确诊为肝癌的患者而言,合理的药物治疗不仅能延长寿命,还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然而,许多患者对于肝癌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等关键知识了解不足。本文将详细解读相关药物的科学知识,以期为肝癌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用的指导。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多种机制对肝癌细胞发挥作用。例如,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多靶点蛋白激酶抑制剂,通过阻断癌细胞生长所需的多条信号通路,如Raf-1、B-Raf、VEGFR-2和PDGFR等,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血管新生。索拉非尼是一种有效的针对晚期肝癌的口服靶向药物。肝癌通常具有较高的异质性,不同患者的癌细胞可能对某种药物的反应不同。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加。PD-1/PD-L1抑制剂通过阻断癌细胞与免疫系统中T细胞的抑制信号,使免疫系统能够更有效地攻击肿瘤细胞。多个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了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肝癌治疗中的显著疗效。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是指药物在治疗某种疾病或症状时使用的指征。对于索拉非尼,适应症主要是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除此之外,索拉非尼还被用于治疗肾细胞癌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然而,不同药物的禁忌症也各有不同。以索拉非尼为例,其禁忌症包括严重心脏疾病、严重肝功能不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药物的剂量与用药时间药物剂量的决定涉及多个因素,包括患者的肝功能状态、伴随疾病和其他正在使用的药物。剂量过高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而剂量不足则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因此,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切勿擅自调整药物剂量。用药时间也至关重要,定时服药可以保证药物在体内维持有效浓度,从而发挥最佳疗效。对于某些药物,错过服药时间可能会显著降低治疗效果。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药物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药效增强、药效减弱或毒性增加。肝癌患者通常需要使用多种药物,如降压药、抗凝药等,这些药物与抗肿瘤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开始新的药物治疗前,患者应告知医生其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保健品。药物滥用的危害药物滥用是指不按医生建议的剂量和方法使用药物,或者使用未经医生批准的药物。药物滥用不仅可能导致不良反应,还可能掩盖疾病症状、延误诊治。例如,滥用索拉非尼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和肝脏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汤森(2009)等研究表明,药物滥用是全球医疗体系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危害不仅限于个体,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药物依赖的预防与戒除药物依赖是指个体对某种药物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性,戒断药物会引起不适反应。要预防药物依赖,首先要遵循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擅自增减剂量。其次,对于有药物依赖风险的患者,如有成瘾史者,应与医生详细讨论,并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案。药物依赖的戒除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心理咨询、行为疗法和药物辅助治疗。根据《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的研究,综合治疗方案在减少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方面显示了显著效果。合理用药,保障健康在药物治疗方面,科学用药是确保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患者需要理解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相互作用及其潜在风险,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药物治疗的益处。教育和辅导是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的重要手段。综上所述,肝癌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充分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剂量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重要信息。通过科学合理的药物使用,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引用文献1. Llovet, J. M., Ricci, S., Mazzaferro, V., et al. (2008). Sorafenib in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9(4), 378-390. 2. El-Khoueiry, A. B., Sangro, B., Yau, T., et al. (2017). Nivolu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eckMate 040): an open-label, non-comparative, phase 1/2 dose escalation and expansion trial. The Lancet, 389(10088), 2492-2502. 3. Thompson, C. A. (2009). Drug safety: the worldwide problem of counterfeit drug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49(10), 1124-1136. 4. Gebo, K. A., Herlong, H. F., Torbenson, M. S., et al. (2002). Role of liver biopsy in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a systematic review. Hepatology, 36(S1), S161-S172.

向光明主治医师|四川省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右肺上叶结节的诊断与治疗指导

右肺上叶结节的诊断与治疗<span style="color: #da4707">指导</span>

右肺上叶结节的诊断与治疗指导概述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右肺上叶结节的类型、诊断流程、分期标准、治疗方式、不良反应处理及患者生活习惯调整,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疾病管理观念。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肺部影像学发现,可以是良性或恶性病变的表现。右肺上叶结节尤为常见,其鉴别诊断复杂,需综合考虑临床背景、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评估结果。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右肺上叶结节的相关知识。在诊断肺结节时,CT扫描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提供结节的大小、密度、边缘特征等重要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影像学特征和患者的临床背景,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右肺上叶结节有哪些分类?肺结节的分类主要基于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1. 病因分类:根据结节的病因,可以将其分为炎性结节、肿瘤性结节及其他类型,如肉芽肿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等。2. 病理生理分类:根据结节的病理生理特点,可分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常见于炎症反应、结核感染等,而恶性结节则提示肿瘤可能。3. 临床表现分类:根据临床表现,结节分为有症状结节和无症状结节。有症状结节可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无症状结节通常在体检或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综合考虑这几种分类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肺结节的性质和可能的病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检查和治疗。如何通过检查结果及医生经验进行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右肺上叶结节的诊断需要结合影像学、病史、体格检查及医生经验。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影像学检查:首选低剂量CT扫描评估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及边界特点。弥散加权成像、PET-CT等影像学检查也可提供辅助信息。2. 病史及临床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吸烟史、职业暴露史、家族病史等,有助于判断结节的性质和肿瘤风险。3. 临床症状评估: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评估,比如有无咳嗽、痰血、胸痛等,有助于判断结节是否有临床表现。4. 病理学检查:对于影像学和临床评估结果不明确的结节,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活检,进行病理学诊断。综合考虑这些检查结果,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右肺上叶结节的分期与评估肺结节的分期主要是对恶性结节进行评估,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常用的分期标准包括:1. TNM分期:基于肿瘤大小(T)、淋巴结受累情况(N)及远处转移情况(M)进行分期,分为I期至IV期。2. 依据结节的大小分期:小于1cm的结节通常为良性,大于1cm且形态不规则的结节提示恶性可能。3. 影像学特征评估:通过分析结节的增强特征、边缘及内部结构,可以辅助判断其良恶性。4. 随访检查:对于疑似炎性结节的患者,可进行定期CT复查,以动态观察结节变化。1右肺上叶结节的治疗方式详解对于右肺上叶结节的治疗,需根据结节的性质、大小及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 观察随访:对于无症状、影像学特征提示良性的结节,可选择定期CT随访,观察结节变化。如结节稳定或缩小,则无须进一步治疗。2. 介入治疗:对于疑似恶性或有快速增长趋势的结节,可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后可行局部消融治疗。3. 外科手术:对于影像学和病理学提示恶性结节的患者,可选择手术切除,具体方式包括楔形切除、段切除或叶切除。4. 放化疗:对于确诊为肺癌的患者,依据肿瘤分期选择合适的放疗和化疗方案,控制肿瘤生长。不同的治疗方式有各自的适应症和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如何管理?在右肺上叶结节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手术并发症、放化疗副作用等。以下是一些常见不良反应及其管理方法:1. 手术并发症:例如术后感染、出血等。需严格术前评估,术后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2. 放化疗副作用:如放疗引起的肺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等。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根据副作用情况调整治疗方案。3. 疼痛管理: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可能出现疼痛,需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及方法。4. 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情况,需加强营养支持,合理调整饮食。通过科学的监测和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结要点:右肺上叶结节的诊断与治疗需多学科协作,综合考虑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结果。科学的管理和患者的自我管理对于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患者需定期复查,遵医嘱进行治疗,积极调整生活习惯,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建立科学的疾病管理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与医生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管理右肺上叶结节,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文献引用: Xu, X., et al. (2020). "Follow-up and management of subsolid nodules detected in lung cancer screening." Lung Cancer 139: 21-26.

蒲虹副主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泛发性湿疹的全面解读与管理指导

泛发性湿疹的全面解读与管理<span style="color: #da4707">指导</span>

泛发性湿疹的全面解读与管理指导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泛发性湿疹这一常见皮肤疾病的类型、诊断流程、分期标准、治疗方式、不良反应处理及患者生活习惯调整,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疾病管理观念。泛发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有剧烈的瘙痒和多样的皮肤表现。病因复杂,可能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患者的生活质量常受到显著影响,因此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湿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及脱屑等不同形态,可同时或交替出现。病情轻重不等,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如不及时诊治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继发性感染、色素沉着等并发症。泛发性湿疹有哪些不同类型和表现?泛发性湿疹根据其临床表现、发生部位、病程等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急性湿疹的特点是病程短、症状急,皮损主要表现为红斑、水疱、糜烂及渗出。患者通常会感到剧烈瘙痒,皮肤发红、肿胀,出现小水疱,易破溃形成糜烂面,分泌黄色液体,结痂后出现脱屑。亚急性湿疹是在急性湿疹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症状较急性湿疹轻,表现为红斑、丘疹、结痂和鳞屑。由于症状略减轻,患者感到瘙痒但不如急性期剧烈,多见于急性湿疹未得到有效治疗或治疗不足的病例。慢性湿疹则是病程较长的皮肤病变,表现为皮肤增厚、色素沉着、苔藓样变和局部皮肤干燥。患者皮肤受损区域常呈现出棕红或褐色,皮肤较坚韧,瘙痒感明显,易反复发作。泛发性湿疹还可以根椐其发生部位来进行分类,如头皮湿疹、面部湿疹、手部湿疹以及腿部湿疹等。头皮湿疹常见于新生儿,表现为头皮红斑、鳞屑;面部湿疹多见于婴幼儿和过敏体质成人,表现为面部红斑、丘疹和鳞屑;手部湿疹常见于接触刺激物引起的职业性湿疹,表现为手掌和手指的红肿、干燥、裂口;腿部湿疹多发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肚处,表现为红斑、鳞屑和瘙痒。通过对湿疹类型和表现的全面了解,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从而接受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如何确诊泛发性湿疹?确诊泛发性湿疹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医生通常会结合这些信息,并运用其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临床症状是诊断湿疹的重要依据。患者常常表现为皮肤剧烈瘙痒以及多种多样的皮损形态,包括红斑、丘疹、水疱、鳞屑等。病情反复发作且伴有明显的瘙痒感,是湿疹的重要特征。此外,湿疹的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有时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又复发。病史采集对于湿疹的诊断至关重要。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皮损的发生与发展情况、既往治疗史等,以及可能引发湿疹的过敏因素、家族史等资料。此类信息对识别湿疹的诱发因素、病因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体格检查是诊断湿疹的基础手段。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包括红斑的颜色、水疱的数量与分布、鳞屑的情况等,以及观察是否存在继发性感染的迹象。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可以进一步确认湿疹的诊断并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病的可能性。辅助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湿疹的确诊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皮肤镜检查,通过观察皮肤的微观结构,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皮损性质。此外,还可能进行过敏原检测、免疫学检查等,以明确湿疹的病因和过敏源,帮助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总的来说,确诊泛发性湿疹需综合临床症状、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并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通过全面、系统的诊断方法,能够对湿疹进行准确诊断,确保患者获得科学、有效的治疗。泛发性湿疹的分期与评估泛发性湿疹的分期和评估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不同分期的湿疹表现不同,其治疗方法和护理重点也有所区别。急性期湿疹的特点是皮肤出现明显的红斑、水疱、糜烂及渗出等现象。此时患者应避免搔抓患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和刺激物,可使用一定的抗过敏药物和抗炎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症状,防止继发感染。亚急性期湿疹的特点是皮肤表现有所减轻,主要为红斑、丘疹和鳞屑。此阶段患者需继续避免搔抓及刺激,同时可使用温和的保湿剂来维持皮肤的湿润,减少鳞屑和裂口的发生。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建议继续使用抗过敏药物和外用药物进行治疗。慢性期湿疹的特点是皮肤增厚、苔藓样变和色素沉着。此时患者需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湿润和弹性,避免过度清洗和使用具有刺激性的化妆品或清洁用品。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更强效的抗炎药物或其它免疫调节剂来控制症状,并减少复发的频率。湿疹的分期评估还包括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这通常通过测量皮损面积、病变程度和瘙痒程度等指标来进行。临床上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湿疹面积和严重度指数(EASI)、皮肤损害评价指数(SCORAD)等。这些工具通过量化评估湿疹的严重程度,帮助医生客观判断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总的来说,湿疹的分期与评估对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非常重要。通过精准的分期和评估,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泛发性湿疹的治疗方式详解泛发性湿疹的治疗需要根据其不同分期和严重程度,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药物治疗是湿疹治疗的主要手段。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是常用的选择,可有效缓解瘙痒和减轻过敏反应。此外,外用激素类药物是治疗湿疹的重要药物,可以迅速减轻炎症和瘙痒。但使用时需谨慎,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以防止副作用的发生。对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口服或者注射的激素药物,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免疫调节剂也常用于湿疹的治疗,针对一些难治性湿疹患者,可以选择免疫抑制剂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改善皮肤症状。物理治疗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可以与药物治疗结合使用,提高疗效。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有紫外线照射疗法、湿敷疗法和激光疗法等。紫外线照射疗法通过利用紫外线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有效减轻湿疹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湿敷疗法是通过使用药液湿敷患处,起到清洁、消炎和镇静作用,适用于急性和亚急性期湿疹。激光疗法通过选择性地破坏病变组织,促进皮肤修复,适用范围较广。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湿疹的防治也至关重要。患者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和湿润,避免过度清洗和使用刺激性化妆品或清洁用品。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出汗过多和皮肤摩擦。饮食方面,应避开易引发过敏的食物,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另外,患者需避免长时间在高温、潮湿或过度干燥的环境中停留,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更好地管理泛发性湿疹,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泛发性湿疹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泛发性湿疹的治疗过程中,某些药物和治疗方法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种类、症状及其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激素类药物是治疗湿疹的常用药物,但长期使用或大面积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局部不良反应,甚至全身性副作用如骨质疏松、体重增加等。因此,使用激素类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尽量选择低效、短期、局部使用,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免疫抑制剂用于难治性湿疹的治疗,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感染风险增加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湿疹时,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确保安全使用。若出现明显不适或异常,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抗组胺药物常用于减轻湿疹患者的瘙痒症状,但某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嗜睡、口干、头晕等不良反应。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选择作用较弱的抗组胺药物,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时间和剂量。若不良反应较严重,需停药并咨询医生,选择其他合适的药物替代。物理治疗中的紫外线照射疗法尽管对湿疹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可能会引起皮肤灼伤、红斑和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因此,在进行紫外线治疗时,需要严格控制照射时间和剂量,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停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冷敷、涂抹镇静药物等。总的来说,湿疹治疗中的不良反应需引起患者和医生的重视。通过合理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定期进行检查和监测,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泛发性湿疹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定期复诊,密切关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钟桂书主任医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