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 失眠:科学理解与改善睡眠健康

  • 来源:吴家昊
  • 2025-10-08 13:30:00299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 失眠:科学理解与改善睡眠健康

🌙 失眠:科学理解与改善睡眠健康

01 为什么睡眠对健康如此重要?

有没有发现,偶尔一晚没休息好,第二天整个人都“慢半拍”?其实,睡眠影响的不只是精神好坏,还关系到思考、记忆、情绪,甚至身体免疫力。医学研究发现,睡眠能让大脑像“垃圾清理工”一样排除废物(Xie et al., Science, 2013)。而且,深度睡眠时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帮助组织修复。长期缺觉,不只是“困”那么简单,还会提高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多种慢病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对睡眠“够不够”其实感受和需求都不一样,成年人一般每晚7-9小时较为适宜。有的人5小时足够,有的即使睡满8小时还是觉得疲惫,这背后和遗传、年龄、作息习惯有关(Watson et al., Sleep Health, 2015)。

睡眠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身体和大脑的“加油站”。

02 失眠的常见症状与误区 💤

失眠其实不只是“睡不着”那么简单。轻微时,可能是偶尔晚上辗转难眠、白天有些头昏。严重时表现得更为直观,比如每晚躺上一小时还没睡着、夜里醒来好几次,或者天刚亮就被莫名其妙地“叫醒”,再怎么努力也睡不回去。这些就是医学上说的“入睡困难”“维持睡眠障碍”“早醒”。偶尔一次不足为虑,但只要一周内有三次以上,连续一个月,可能就要引起重视了[1]

  • ☑️ 入睡困难(比如平时只要十分钟能睡着,现在半小时还在睁眼)
  • ☑️ 夜间多次醒来,醒后难以再入眠
  • ☑️ 清晨很早就醒,不管几点睡,生物钟像坏掉一样
  • ☑️ 睡醒了还是感觉没休息好,白天困倦

说起来,其实很多人存在误区,比如“必须八小时才健康”或者“一晚没睡好就是失眠”,这些都不准确。睡眠需求和睡眠结构是因人而异的。临床上还常碰到这样的例子: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因神经损伤、骨折术后出现持续的睡眠障碍,夜里多次醒来,辅以助眠药物后睡眠有所改善,但仍会因伤口不适和康复焦虑影响休息。这个案例说明,生理因素和心理压力真的会一起影响睡眠质量,对某些患者来说,及时识别这些信号很有价值。

别忽视经常性、持续性的失眠信号,反复发作可能意味着身体或心理有“小麻烦”。

03 影响睡眠的因素有哪些?原因解析

几乎没有人的睡眠能“风平浪静”一辈子——生活中的烦恼、疾病、甚至饮食习惯,都可能让夜晚变得不太安稳。但到底是什么“搅了好梦”?让我们来仔细看看。

  • 情绪压力与心理波动:工作焦虑、家庭矛盾、生活突变等,都会影响大脑皮质的“刹车”功能,使人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不容易进入深睡。如果白天总在为各种小事担心,晚上大脑就很难“安静下来”。调查发现,长期焦虑人群失眠风险高达两倍[2]
  • 慢性疾病或生理变化:像甲状腺功能异常、抑郁症,更年期女性的激素波动,骨折术后带来的疼痛及不适,都会直接影响到睡眠。有些药物(如类固醇、某些止痛药)也可能引起入睡困难。
  • 不规律的作息和环境干扰:比如夜班、时差、室内噪音、灯光过亮,或长时间刷手机,让大脑“误会”还在白天,抑制了褪黑激素的分泌。

需要提醒的是,年龄的增长本身也会让深度睡眠时间减少,老人容易“睡浅”,但这属于正常生理变化,区别于疾病性失眠。另外,遗传也起到一定作用,但后天管理更关键。

睡眠问题,常常是生活、情绪和身体状况“凑在一起”的结果。

04 如何判断和诊断失眠?

很多人担心:“我是不是得了失眠症?”其实,睡眠障碍的判断有一套较为规范的流程。首先是自我感受,如果你发现自己一周三次以上入睡困难或易醒,且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并明显影响了白天的精神、工作和情绪,这时就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医生通常会做详细的问诊,包括作息、压力、药物史等,有时会使用问卷量表(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来初步了解情况。某些特殊患者可能会建议做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这项检查能评估睡眠结构和呼吸、心律等生理参数,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如睡眠呼吸障碍)。

检查结果往往能让人安心不少,因为很多失眠只是暂时性的波动。而针对有基础疾病的群体,如前文提到的那位中年女性,因为存在神经损伤和术后恢复,医生通过影像和凝血、血管超声检查综合判断,确认主要还是伤病及焦虑导致的睡眠问题,并给予了综合治疗。这一点说明:让专业医师参与判断,往往能找准“元凶”,避免无效担忧。

检查失眠,有时只是“排查问题”,而非有大病的信号。

05 科学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哪些?

当普通的舒缓方法不起作用时,科学治疗非常重要。当前主流的治疗方式有三种,医生会根据病因和症状组合使用:

  1. 认知行为疗法(CBT-I):这是一种不吃药的方法。通过调整入睡观念和习惯,减少对失眠的焦虑感,被广泛推荐为首选[3]。有研究表明,CBT-I 能显著缩短入睡时间,提升睡眠质量(Trauer et al.,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5)。
  2. 必要时的药物干预:常见有苯二氮䓬类(如安眠药)、褪黑素、助眠抗抑郁药等,能在短期缓解症状,但不建议长期自用,存在耐药和依赖风险。部分特殊人群(如疼痛影响睡眠的术后病人)可以遵医嘱短期使用。
  3. 生活方式调整和康复干预:比如运动训练、针灸、物理治疗等,用于因术后或慢病所致的失眠。这类疗法适用于合并其他健康问题的人群,可以帮助整体恢复。

根据国际指南,对于单纯压力型失眠,通常首推CBT-I,并辅以健康教育和必要行为管理。如同时有慢性疼痛、疾病、神经损伤等情况,则需基础疾病和睡眠一同处理。药物虽见效快,但并非长久之计。临床中,结合病因、个体差异定制方案最有效。

最好的办法,是结合规范治疗和生活调整,科学修复睡眠。

06 怎么在生活中改善睡眠?🌿

很多人以为只有吃药、上医院才能解决失眠,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帮助改善睡眠。比方说:

  • 规律作息,建立睡前仪式:每天同一时间上床、起床,让身体“习惯性”地进入休息状态。可以在睡前泡脚、听舒缓的音乐或冥想五分钟,让大脑收到“该休息了”的信号。
  • 优化睡眠环境:选一个安静、微暗、温度适宜的房间。床只用来睡觉和休息,不要在床上刷手机、工作。简简单单让床“只服务一个用途”。
  • 有益的饮食选择:如牛奶(含有助眠的色氨酸)、燕麦(富含膳食纤维可稳血糖)、香蕉(钾和镁有助于放松神经)。牛奶建议睡前一杯,燕麦可作为晚饭或宵夜,香蕉适量切片加入燕麦片更佳。
  • 白天适度晒太阳,定期适量运动:上午户外活动帮大脑“识明天黑夜”的节律,每周两三次运动如慢跑、瑜伽都有帮助,但避免睡前剧烈锻炼。
  • 情绪管理同样重要:遇到白天焦虑难解,可以用纸笔写下“烦恼清单”,安排专门的“担忧时间”,避免情绪进入夜间“加班”。
  • 何时就医?:如果上述方法坚持几周仍无改善,或出现持续性白天困乏、记忆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咨询专业医师,排查是否有躯体或心理疾病。

睡眠,是技术活也是生活艺术,规律、呵护和修复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1]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 Sleep Research Society. (2014).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 An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10(7), 747–800.
  2. [2] Baglioni, C., Battagliese, G., Feige, B., Spiegelhalder, K., Nissen, C., Voderholzer, U., & Riemann, D. (2011). Insomnia as a predictor of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evaluation of longitudinal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35(1-3), 10–19.
  3. [3] Trauer, J. M., Qian, M. Y., Doyle, J. S., Rajaratnam, S. M., & Cunnington, D. (2015).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hronic Insom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3(3), 191–204.
  4. Xie, L., et al. (2013). Sleep drives metabolite clearance from the adult brain. Science, 342(6156), 373–377.
  5. Watson, N. F., Badr, M. S., Belenky, G., et al. (2015). Recommended Amount of Sleep for a Healthy Adult: A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nd Sleep Research Society. Sleep Health, 1(1), 40–43.

本文参考了国际权威睡眠医学指南,结合实际案例,力求用自然、实用的语言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睡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