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有效应对呼吸道感染:症状与治疗指南

  • 50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有效应对呼吸道感染:症状与治疗指南封面图
呼吸道感染别硬扛!3类常见感染这样区分和治疗最科学

01 主要类型:认识呼吸道感染里的“麻烦家族”

🩺 换季时节,门诊里60%来看病的正是呼吸道感染(参考:Zhu et al., 2019),有的打喷嚏,有的高烧咳嗽。其实,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大致分三类:

  • 病毒性感冒起得快,打喷嚏流鼻涕,嗓子有点痒,偶尔咳嗽但体温一般不太高。大多数人一周左右能自愈。
  • 细菌性咽炎喉咙明显疼,吞咽困难,发热常常较高,偶见浓鼻涕或黄痰。孩子急性发作居多,易反复。
  • 支原体肺炎最喜欢找学生族。典型是持续的咳嗽(有时干咳),伴不太高的发热。症状容易被误以为普通感冒,一拖久了可能引发肺炎。

简单说,感冒、咽炎、肺炎像是三兄弟,表现各有不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细微差别可以帮助判断。例如:病毒性感冒往往流清鼻涕,支原体肺炎则会咳嗽很久没好。

02 明显症状出现,不能再拖!

👀 日常小不适可以观察,但有几类明显“警报信号”要马上引起重视,否则小病易变大病。
  • 高烧持续不退:成人或孩子体温反复38.5℃以上,三天还没缓解。
  • 呼吸困难或喘不上气:尤其老人或基础病患者,活动后说话费劲。
  • 咳血或剧烈胸痛:偶尔见于下呼吸道严重感染,如肺炎或者支气管扩张。
真实病例—— 一位62岁的女士,连续高烧三天加重,回想起来第一天只咳几声没在意,结果一查是细菌性肺炎,住院输液才稳定。这个例子提醒我们:症状严重该去医院不能犹豫。
分清“小问题”和“危险信号”别弄混,发现这些表现最好别熬夜观望,及时就医才能稳妥应对。

03 为什么有人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

🔎 有些朋友一年三五次感冒,甚至刚好就又中招,这背后往往有三种因素在作怪:

因素 实例说明
免疫力低下 如长春某高校19岁的男生,学期末挑灯夜战、饮食失调,感冒一拖再拖
环境刺激 家有常年吸烟的老人,二手烟加重呼吸道损伤(文献:Li et al., 2017)
病原体变异 近年流感病毒小变种,疫苗保护力降低,部分人“中招”更频繁(参考CDC, 2022)

其实以上原因往往叠加。研究发现:环境与个人因素交织,容易反复生病的人不在少数(Zhu et al., 2019)。

04 检查如何选?不多不少,刚刚好

📝 诊室里经常有人纠结:需要验血、拍片还是只是看一看?其实,每种检查用途不同,简单归纳如下:
检查项目 适用场景
血常规、C反应蛋白 初步判断感染性质:发热、伴全身酸痛,尤其能区分病毒和细菌感染
咽拭子(快速抗原/核酸) 咳嗽、咽痛症状明显,需明确病原体类型时
胸片/CT 有持续高热、呼吸急促或胸痛时排查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TIPS:选择检查时最好的办法是和医生沟通,由专业判断是否真的需要拍片或验血,避免“啥都做”反而增加焦虑。

05 药物选择:盲目吃抗生素可能适得其反

💊 听到“感染”二字,很多人马上想到吃抗生素。其实抗生素不是万能钥匙,用错反而糟糕。

类型 常见药物 使用原则
抗病毒药物 奥司他韦 明确流感病毒、用药需早,48小时内效果最佳
抗生素 阿莫西林 明确细菌感染再用,勿自行乱吃
止咳药、退烧药 对乙酰氨基酚等 只针对症状,舒缓用即可

专家调查显示,因抗生素滥用导致30%呼吸道感染治疗失败(Hu et al., 2021)。所以无论是儿童、年轻人还是老人,只要不是细菌感染,抗生素都不建议乱用。按医生指导,分清病毒还是细菌,治疗才能事半功倍。

06 康复防复发:做好这三点日常管理

🌱 大多数呼吸道感染好转后,身体也需要修整,适当调整生活很有好处:
  • 保持空气流通和合适湿度湿度建议40-60%):
    可通过定期开窗、使用加湿器。这样有利于呼吸道修复,减少病原残留。
  • 营养支持
    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猕猴桃,锌含量高的坚果和瘦肉能帮助免疫恢复。
    吃法推荐:水果每天适量,坚果控制一小把,有利不伤身。
  • 适度锻炼
    散步、慢跑、八段锦等,每周累计2.5小时左右,循序渐进有助增强肺功能和体力。
TIPS:有过敏体质或哮喘史的人群,康复期间出门戴口罩,减少刺激。恢复后,可考虑接种流感或肺炎疫苗辅助预防。

参考文献

  • Zhu, H., Li, X., Song, Y., Wang, J., & Wang, Y. (2019).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Outpatients: A Multi-center Study from China.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19, 1234. https://doi.org/10.1186/s12879-019-4247-1
  • Li, R., Wang, Y., Liu, H., Sun, W., & Sun, F. (2017). Household passive smoking and risk of respiratory illness: A meta-analysis. Public Health, 147, 55-63. https://doi.org/10.1016/j.puhe.2017.01.014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22). Influenza (flu)—Seasonal Influenza Vaccine Effectiveness, 2022-2023. https://www.cdc.gov/flu/vaccines-work/2022-2023.html
  • Hu, Y., Wang, D., Guo, J., & Li, B. (2021). Antibiotic Use and Risk of Treatment Failure in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The Impact of Inappropriate Prescription.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 14(2), 273-279. https://doi.org/10.1016/j.jiph.2020.0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