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关注这些信号,科学应对很简单

  • 53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关注这些信号,科学应对很简单封面图

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这些信号别忽视,科学应对很简单

🔍 在日常门诊,经常遇到因为“手脚发麻、不明原因瘦了、总觉得累”来问诊的朋友。一些人觉得年纪大了,是正常现象,也有人觉得只是最近情绪波动或者压力大,很少会立刻想到可能是身体内部的“小零件”——比如胰岛、甲状腺出了点小状况。其实,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并不遥远,但也并非无法应对,了解信号、科学管理,生活自然顺畅很多。

01 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到底是什么?

糖尿病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总是高于正常,主要是因为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激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太弱。常见类型包括:

  • 1型糖尿病:大多发生在青少年,是身体的免疫系统误伤了制造胰岛素的细胞。
  •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通常与饮食、运动、肥胖等有关,胰岛素还在,但效果变差。
  • 妊娠糖尿病:怀孕期间才出现,生完孩子大多数能恢复。
疾病 器官/激素 主要特点
糖尿病 胰脏(胰岛素) 血糖高,器官受损风险大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代谢节奏快/慢异常,脖子可能肿大

甲状腺则像是“人体发动机的节奏指挥官”,分泌的激素决定身体新陈代谢的速度。甲亢就是激素太多,加速过头,甲减则是激素太少,发动机“低速运转”。

02 身体出现这些信号要当心!

糖尿病:
  • 早期时,偶尔口渴、饿得快,去厕所比平时勤,是“三多“的最初表现,但容易被忽视。
  • 如果开始持续感到喝水多、尿多、总想吃东西,体重反而不升反降,这种“三多一少”就要重视。
甲状腺疾病:
  • 部分人脖子明显变粗,有的人摸到硬块。
  • 甲亢时会心慌、出汗、容易激动或脾气大,晚上睡不好。有29岁的女患者因脾气暴躁同时掉头发来就诊,检查发现甲状腺激素过高,调整治疗后情绪稳定不少。
  • 甲减通常表现为怕冷、常觉得累、容易发胖、记忆力差;有个72岁男性因走路慢、讲话慢,家人以为老年痴呆,但临床一查,血液甲状腺激素很低,补充激素后状态好转。
⚠️ 出现持续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或无明显诱因的脖子肿时,别当做小问题。尽早咨询专业内分泌医生,有助于把潜在风险扼杀在萌芽。

03 为什么你会得这些病?

糖尿病的形成原因:
  • 1型通常由免疫系统紊乱引发,目前认为和遗传相关。美国CDC统计显示,全球约90%糖尿病是2型,多见于肥胖、长期缺乏运动、年龄增长的人群。
  • 如果近亲长辈有人患过糖尿病,风险会高一些。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原因:
  • 甲亢很多和“自身免疫”有关,简单来说就是免疫细胞“误伤”甲状腺结构(如Graves病)。情绪激动、压力大或过量碘摄入也可能诱发。
  • 甲减常因甲状腺炎症(慢性、自身免疫过程)、手术、放射治疗、缺碘等引起。部分老人腺体老化激素低,也是甲减发病的原因之一。

从上述来看,除了遗传,生活习惯和年龄都影响发病风险。如果长期饮食结构不佳、运动太少,出现糖尿病的几率会增加。甲状腺问题也可能与地区碘摄入有关。

📊 调查发现: 甲状腺疾病与糖尿病常出现合并,规范中国社区35-74岁健康人群随访,约1/5甲状腺疾病患者存在血糖异常。(Liu et al., 2015, Diabetes Care)

04 需要做哪些检查确诊?

如果怀疑自己有糖尿病或甲状腺问题,医院常规检查流程大致如下

检查项目 主要用途
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 评估血糖水平是否异常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近2-3月内平均血糖
甲状腺功能全套(TSH/FT4/FT3) 判断甲状腺激素高低,明确类型
甲状腺超声/核素扫描 观察结构、有无结节等
🛈 通常只需抽血化验,部分人需要影像学检查。做这些检查前要咨询医生,有些项目如空腹血糖需空腹8小时。按步骤来,结果一目了然。

05 现代医学有哪些有效治疗方法?

  • 糖尿病:
    • 1型糖尿病:必须注射胰岛素,效果因人而异,可用胰岛素泵。
    • 2型糖尿病:通常先从饮食+运动干预起步,如不足再加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等);部分控制不理想者最终也要用胰岛素。
  • 甲状腺疾病:
    • 甲亢:多数情况下首选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等),少数人需要碘-131治疗或手术。
    • 甲减:补充左旋甲状腺素,从小剂量逐渐调整,目标是让激素恢复在合适范围。
🔔 很多治疗药物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以及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剂量和方案完全靠经验调整。医学界认为,规范治疗后约80%患者能稳定控制血糖或甲状腺功能(Zhao et al., 2022,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个体差异很大:同样的药量、同样的方案,有人见效好,有人副作用明显。调整治疗方案时,务必如实反馈自己的感受。

06 得病后如何科学管理生活?

除了规律用药,生活细节的管理能帮助你远离大起大落。下面用表格和TIPS列举大家感兴趣的实用方案👇

生活管理 具体做法 建议频次
饮食调整 多吃新鲜蔬菜、全麦主食(有助稳定血糖);甲减患者可多选富含碘的海带、紫菜,但不要长期单一摄入 每餐保持
运动锻炼 推荐快步走、游泳、骑单车等有氧运动;甲减还可适度做力量训练 一周3~5次
自我监测 糖尿病:居家测血糖 ;甲状腺患者定期复查激素水平 糖尿病建议每日;甲状腺一般3月-半年1次
📝 TIPS:压力大也会搅乱激素节奏,发现心情差时,学会深呼吸或简短冥想,有助于身心平稳。
🌟 定期复查的好处:如能每3-6个月复查一次血糖与甲状腺功能,大部分并发症能提前预警。规范治疗+合理生活,和健康人的生活质量没大差别。
💡 小提醒:怀孕、准备怀孕的女士,建议提前半年筛查甲状腺与血糖,更容易安心度过孕期。
📋
  • 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常常一起发生,尤其中老年人需注意。
  • 定期检查(如每年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
  • 按医生嘱咐持续用药,大多数患者控制效果很好。
  • 自我管理做得足够靠谱时,长期走稳没难度。

参考文献

  1. Liu, C., et al. (2015). "Thyroid Disorders and Diabetes Mellitus: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Diabetes Care, 38(9), 1554–1562.
  2. Zhao, H., et al. (2022). "Current status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thyroid dysfunction co-morbidity in Chinese population."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13, Article 886440.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3). "2.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 Diabetes Care, 46(Supplement_1), S19-S40.
  4. Biondi, B., & Cooper, D. S. (2018).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ubclinical Thyroid Dysfunction." Endocrine Reviews, 39(1), 76-89.
以上内容仅供健康知识参考,如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