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失控的7个危险信号,现在知道还不晚!
01 2型糖尿病到底是什么?
有人总觉得糖尿病离自己挺远,其实它正悄悄走进了很多中国家庭。上班快节奏、吃饭不规律、很少运动,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习惯,让2型糖尿病越来越常见。2型糖尿病就像是一把“生锈的钥匙”,身体产生的胰岛素(“钥匙”)却打不开细胞的门,血糖也就降不下来。这种情况和1型糖尿病不同,1型是胰岛素本来就分泌很少,而2型则是细胞“不买账”。
根据《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Wang L, 2020),目前我国成年人中,每10个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问题不只在于血糖高那么简单,2型糖尿病还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影响肾脏、眼睛甚至心脏。
02 典型信号:警惕这些症状
生活中,2型糖尿病的信号其实就在细节里。有些人觉得自己只是最近口渴、尿多或者饿得快,没太在意。但如果这些状况开始频繁出现,就要小心了:
警示信号 | 生活表现举例 |
---|---|
喝水多 | 一天喝下两大壶水仍口渴 |
尿频多 | 白天晚上都要跑厕所 |
吃得多 | 饭量大增还一直饿 |
体重突然下降 | 近期没运动却突然瘦下来 |
皮肤瘙痒 | 手脚、胳膊常觉得干痒 |
伤口愈合慢 | 小伤口愈合半个月还没好 |
北京的李阿姨(54岁),最近几周晚上老要起夜,还经常皮肤发痒,后来测血糖竟然超过7mmol/L。
如果有2种以上这样的表现,建议早点测一次空腹血糖。(空腹血糖≥7mmol/L请警觉)
03 胖子才会得糖尿病?其实不然!
很多人以为,只有胖子才要担心糖尿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遗传和生活习惯两方面——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的人风险更高,如果爱喝含糖饮料、久坐、很少运动,也容易让身体“钥匙生锈”。
- 体重正常也有风险:一项最新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指出,有约60%的新确诊患者BMI都在20-24之间。
- 脂肪分布也是关键。如果腰围粗、内脏脂肪高(肚子较大但手脚细),即使体重没超标,患病风险依然高。
- 低肌肉量危险:肌肉是“消耗糖分的小工厂”,运动少、肌肉少也不利于血糖控制。
04 检查流程:怎么判断是不是糖尿病?
很多人拿到一次偏高的血糖就开始焦虑,其实,仅凭一次血糖高还不能直接诊断糖尿病。临床上一般建议以下几步来甄别:
- 空腹血糖测定:早上8小时未进食后测血糖,≥7.0mmol/L有高度风险。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喝下特定葡萄糖液后测2小时血糖,≥11.1mmol/L比较危险。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了解近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6.5%提示需进一步诊断。
05 降糖药、胰岛素怎么用?糖尿病能根治吗?
很多刚确诊的患者关心治不治得好、要不要打胰岛素。2型糖尿病目前还不能根治,但绝大多数人通过合理用药、调整生活方式,血糖可以维持在理想范围,很多年生活都不会有大影响。
药物类型 | 常见代表 | 主要特点 | 常用时机 |
---|---|---|---|
口服降糖药 | 二甲双胍 | 起效平稳,不易引起低血糖 | 大多数初诊患者首选 |
口服降糖药 | GLP-1受体激动剂 | 部分可辅助减重,心脏有益 | 需体重控制、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 |
胰岛素 | 短效/长效胰岛素 | 降糖迅速,有时需配合口服药 | 口服药控制不理想时加入 |
上海的一位48岁男士,三个月内尝试饮食+运动管理未果,最终配合二甲双胍才让HbA1c降到目标值。这也说明,药物选择需要根据个体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06 血糖平稳的三件事:吃对、动够、会检测
🍚 吃得“讲究”:碳水循环法
- 燕麦、藜麦、杂粮饭 → 缓释糖分,帮助控制餐后血糖波动。
- 各类绿叶菜 → 富含纤维,增加饱腹感。
- 每天水果推荐 → 可选番茄、柚子,尽量安排在两餐之间。
🏋️♂️ 动得科学:抗阻运动更有效
简单来说,每周安排3次以上抗阻运动,比如哑铃深蹲、负重臂屈伸或弹力带拉伸,每次30分钟,有研究表明,这样的运动能让血糖控制更有优势(Colberg et al., 2016)。
🩺 会检测:血糖仪日常用法
- 新仪器使用前,先用配套校准液质检。
- 建议测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便于评估波动。
- 记录每次数值变化,月末回顾规律。
日期 | 空腹血糖(mmol/L) | 餐后2小时(mmol/L) | 运动时间(分钟) |
---|---|---|---|
2024.5.5 | 6.9 | 8.5 | 35 |
2024.5.6 | 7.2 | 8.1 | 28 |
07 生活中的几个控糖小提醒
- 🔬 血糖仪建议每2-3个月用校正液检一次,保持测量结果准确。
- 👨⚕️ 监测血糖时若发现突然升高,不要慌,先回顾饮食、运动和作息,必要时及时就医。
- 🍽️ 家庭共餐时,可以多做一道豆制品、杂粮粥,帮家人平衡碳水。
说到底,2型糖尿病并不可怕,怕的是长期忽视它的信号。留心身体的小变化,按时检查,调整饮食和运动习惯,大多数人都能把血糖稳稳地“关在门外”。需要时主动请教专业医生,让血糖管理变得更简单。
参考资料
- Wang, L., Gao, P., Zhang, M., Huang, Z., Zhang, D., Deng, Q., Li, Y., Zhao, Z., Qin, X., Jin, D., Zhou, M., Tang, X., et al. (2020).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 JAMA, 317(24), 2515-2523.
-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2020).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a (2020 edition). 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 Mellitus, 12(10), 837-846.
- Colberg, S. R., Sigal, R. J., Fernhall, B., Regensteiner, J. G., Blissmer, B. J., Rubin, R. R., et al. (2016). Exercise and Type 2 Diabetes: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joint position statement. Diabetes Care, 33(12), e14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