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超标别慌!科学应对高血压的实用指南
01 什么是高血压?为什么它被称为“隐形杀手”
曾经有朋友调侃自己“年轻时从不测血压”,等单位体检时才偶然发现血压偏高。其实,高血压经常就像空气一样存在身边——平时无声无息,但影响已经在慢慢积累。
令不少人头疼的是,高血压在初期很少有不适,大多数人直到出现心脏、脑或肾脏问题时才被发现。正因如此,它才被称为“隐形杀手”——因为你感觉不到它,但它却悄悄损害着身体重要器官。
血压分级 | 收缩压 (mmHg) | 舒张压 (mmHg) |
---|---|---|
正常 | ≤120 | ≤80 |
高血压前期 | 120-139 | 80-89 |
1级高血压 | 140-159 | 90-99 |
2级高血压 | ≥160 | ≥100 |
02 身体的这些警示信号,别掉以轻心
高血压有时喜欢“潜伏”很久才露面,大多数人在初期几乎没什么不适,有点像“静悄悄的小麻烦”。不过,身体偶尔还是会发送一些微妙信号,只是容易被忽略:
- 😵💫 偶发冲顶头痛:有一位42岁的男性患者,平时只是在情绪紧张时偶尔觉得两侧太阳穴有涨痛。他以为是工作压力大,没想到体检才发现血压已经高到150/100mmHg。
- 🌀 清晨时短暂眩晕:女性早上起床后偶感头晕,休息片刻即可缓解。
- 💤 乏力、胸闷:身体状态差、活动稍多就累,容易和普通疲劳混淆。
有些人直到血压升高导致脑卒中或心衰,才意识到这些早期小变化,其实就是身体在提醒自己——血压可能已经超标。
03 高血压的“幕后推手”:哪些人容易中招?
其实,高血压没有“偏爱”谁,但有些因素确实让人更容易中枪。梳理一下,主要有这几类情况:
- 年龄增长 🕰️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弹性逐渐下降(Franklin et al., 1997)。5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升高。
- 遗传因素 👨👩👦
父母双方患有高血压,子女患病风险更高。部分家族“三代人”都有类似表现。
- 超重和腹型肥胖 🏋️
腰围超标或身体质量指数(BMI)过高,会增加血压升高的几率。肥胖会让内脏脂肪堆积,影响血管功能。
- 生活方式 🍟
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都是高血压的“助攻”。
- 吸烟、过量饮酒 🚬🍶
这些习惯让血管功能受损,血压升高更常见。
- 其他慢性病 🦠
糖尿病、肾脏病及部分内分泌疾病,会影响血压稳定。
04 确诊高血压要做哪些检查?科学流程有哪些
对于怀疑自己有高血压的人来说,搞清楚诊断流程很重要,别一测高血压就慌了神。检查主要分为几个步骤:
- 标准化血压测量
静坐5分钟后,用合适大小的袖带在上臂测量,注意袖带应该与心脏水平持平。最好左、右臂各测一次,取平均值。如果血压高于140/90mmHg,两天内再测两次,取三次读数的平均值。 - 动态血压监测
佩戴24小时动态血压仪(俗称“血压记录仪”),能排除“白大衣高血压”(医院测高,家里正常)等特殊情况。 - 实验室化验及器官评估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血糖、肾功能、血脂等,以及心电图、心脏超声。这样可以判断有没有靶器官损害,以及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05 降压治疗方案有哪些?药物和日常调整双管齐下
血压高了怎么办?其实,治疗不光是靠药,更少不了生活管理。分为两大类——药物和非药物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常用以下几种药物各有分工:
类别 | 常用药物 | 主要作用 | 可能副作用 |
---|---|---|---|
利尿剂 | 氢氯噻嗪 | 排钠利尿、降低血容量 | 电解质紊乱 |
钙通道阻滞剂 | 氨氯地平 | 促血管舒张 | 下肢水肿 |
ACEI/ARB | 贝那普利、厄贝沙坦 | 阻断血管收缩激素 | 干咳(ACEI)、血钾升高 |
β阻滞剂 | 美托洛尔 | 减慢心率、减轻心脏负担 | 心动过缓 |
一旦确诊高血压,医生通常会根据情况先选用一种药物,若血压控制不理想再考虑联合用药。具体方案建议由专业医生评估决定。
06 高血压日常管理指南:这些习惯让血压更平稳
被确诊为高血压后,调整生活方式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这里有几条贴心建议,不妨尝试一下:
- 高钾蔬果(如香蕉、西红柿、菠菜)有助于钠的代谢平衡;建议每天搭配新鲜蔬果2-3种。
- 粗粮(燕麦、糙米、玉米)提供膳食纤维,有益肠道健康;建议以粗细搭配代替全白米白面。
- 优质蛋白(鱼、豆制品、鸡蛋)有助于心脏功能维持,适量摄入1-2份即可。
每周坚持5天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比如快走、慢跑、跳绳。
将BMI控制在24以内,腰围男性别超过90cm,女性别过85cm。
少熬夜,保证每晚7小时以上好睡眠。
家中常备电子血压计,按医生建议定期测量,做好记录。
适时释放压力,培养兴趣爱好,保持平和心情。
参考文献
- Appel, L.J., Moore, T.J., Obarzanek, E., et al. (1997). A clinical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blood pressur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6(16), 1117-24.
- Carretero, O.A., & Oparil, S. (2000). Essential hypertension. Part I: definition and etiology. Circulation, 101(3), 329-335.
- Chen, W., & Lu, Y. (2019). Hypertension in China: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Lancet, 394(10209), 714-715.
- Franklin, S.S., Gustin, W., Wong, N.D., et al. (1997). Hemodynamic patterns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Circulation, 96(1), 308-315.
- Neal, B., MacMahon, S., & Chapman, N. (2015). Effects of ACE inhibitors, calcium antagonists, and other blood-pressure-lowering drugs: Results of prospectively designed overviews of randomised trials. The Lancet, 366(9489), 1678-1687.
- Sacks, F.M., Svetkey, L.P., Vollmer, W.M., et al. (2001). 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of reduced dietary sodium and the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 diet.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4(1), 3-10.
- Whelton, P.K., Carey, R.M., Aronow, W.S., et al. (2018). 2017 ACC/AHA/AAPA/ABC/ACPM/AGS/APhA/ASH/ASPC/NMA/PCN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Hypertension, 71(6), e13-e115.
- Zhang, Y., Moran, A.E., & Bertram, M.Y., et al. (2022). Trends in hypertension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in China, 2004–18: an analysis of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datasets. The Lancet, 399(10331), 885-897.